九阡鎮

九阡鎮

九阡鎮地處三都水族自治縣東南端,東與榕江縣水尾鄉接壤,南與荔波縣佳榮鎮、茂蘭鎮毗鄰,西與荔波縣玉屏鎮和本縣的周覃鎮相接,北抵本縣三洞鄉、揚拱鄉。政府駐地距離三都縣城65公里,距荔波縣城30公里,是三都通往荔波的交通要道。全鎮總面積323.4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總人口23709人(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阡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
  • 電話區號:0854
  • 郵政區碼:558113
  • 地理位置:三都水族自治縣東南端
  • 面積:323.4平方公里
  • 人口:23709人
  • 機場:荔波機場
  • 火車站:三都縣站
  • 車牌代碼:貴J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經濟,交通,教育,旅遊資源,民風物產,九阡李,九阡酒,水族卯節,歷史名人,潘新簡,潘文高,潘文興,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九阡鎮原名“九阡里”,水族語言譯為“九仙”,即九個仙女居住之地的意思。據當地居民傳說是因為九阡地區曾經有九個仙女來逗留,並於現在的九阡鎮附近的一個天然湖裡面洗澡後,分別居住於九阡鎮四周,鎮守九阡地區的人民。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九阡里梅采的潘新簡發動水族農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號,他們吸取了太平軍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據地,號稱輔德王。他們支持戰鬥十多年,義軍發展到四萬人,在太平軍別遺隊余誠義、黃金亮以及都勻柳天成,都江羅光明,張秀眉義軍部將高禾、九松等各路義軍的積極配合下,轉戰於黔桂邊區,控制了大半個荔波縣,曾五占荔波縣城,南窺思恩,北圖都勻、獨山,打死荔波守備耿玉麟,千總王代龍等。義軍的強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廣西、貴州清軍圍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賣,潘新簡被俘,犧牲於桂林。
解放歷史
解放前,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極其腐敗,九阡地區土匪橫行,民不聊生,人民受盡了國民黨政府的猖狂和壓迫剝削,當地有志青年自發組織起來與國民黨和土匪進行抵抗。九阡的引扛等地的土匪因得到國民黨少將、廣西省第10區(宜山)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黔桂邊區軍政司令部總司令陳與參(荔波洞塘人)的“反共救國軍軍政司令部”支持,橫行殘害九阡地區的老百姓,九阡地區的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亟須等待人民解放軍來解放。
九阡籍潘文興於1945年9月至1949年6月期間,在貴州大學法律專業就讀,畢業後在回到家鄉荔波九阡(今三都九阡)的第二天,即趕往周覃區找到貴州大學校友覃傑和韋永培,共同秘密商討籌建反蔣革命武裝。
1949年8、9月,荔波人民游擊隊成立。潘文興擔任荔波人民游擊隊司令員;布依族知識分子覃傑任政委;周仁山任副司令員,韋永培任副政委,覃建文(後叛變)任參謀長,覃水心(後叛變)、潘文彬任顧問。
到1950年底,黔南一帶的其它地方的土匪已基本被我解放軍和當地農民百姓聯合消滅掉,而荔波一帶還有一萬多人,這一萬多反動武裝屬於陳與參的“反共救國軍軍政司令部”,聚集在荔波東南的洞塘、黎明關一帶愚頑,省軍區決定要把這股匪全部消滅掉。由獨山軍分區代司令員王根培同志負責指揮。 荔波人民游擊隊在潘文興的率領下,於在1949年12月16日取得解放荔波縣城的勝利後,又與人民解放軍152團、153團並肩作戰,先後取得了縣城保衛戰、周覃保衛戰、九阡保衛戰、合圍廣西陳與參匪部以及第二次解放荔波縣城等幾十次大小戰役的勝利,共殲敵、傷敵、俘敵千餘人。在近兩年的戰鬥中,人民游擊隊也先後犧牲、受傷近百人。
1951年1月13日,荔波人民游擊隊配合解放軍部隊,開始對陳與參不進行布網合圍,參加合圍的有一五一團(缺一個營)、一五二團、一五三團、一三八團和警一團的五個連。當時參加布網合圍的部隊,有的只參加合圍,沒有到荔波縣城,是從廣西包圍過來的,丹寨、三都那邊都有合圍部隊,撒了人上大網。合圍了二十多天。荔波人民游擊隊於12月15日下午在周覃下拉院召開了進軍荔波縣城的誓師大會,潘文興司令員在會上下達了“人民游擊隊各大隊務必在12月16日黎明前完成對縣城的包圍,不讓敵人跑掉”的作戰命令。16日凌晨5時,千餘名游擊隊戰士按時到達預定的獅子口、魚塘、北門登高坡等作戰地點,完成了對縣城的包圍。解放荔波縣城的戰鬥,共繳獲國民黨保警隊輕機槍5挺,步槍百餘支及一些彈藥,殲敵和俘敵數十人,全縣21個鄉(鎮),除洞塘鄉仍為反動分子控制外,其餘均由人民游擊隊接管。
1951年2月,九阡地區解放,由潘文興部隊接管,中共周覃區(三區)工委政委宋道綽,區長潘文興。後來提潘文興為荔波縣副縣長。
1951年3月,荔波縣境內匪患基本肅清後,人民游擊隊奉命進城整編。
到1952年底止,九阡地區土改基本結束。
潘新簡起義部隊被清朝軍隊鎮壓後,將“九阡里”改為“從善里”,其意思是說九阡地區的布依族、苗族、水族、漢族等人民民眾多暴逆不順,應“從善歸正”。到民國時期,將“從善里”該為“從善區”、“從善鄉”。九阡解放後,1954年,當地領導立即要求上級批准把“從善鄉”改為“九阡區”,洗刷了九阡地區人民百餘年來蒙受的冤辱。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縣成立,將原屬於荔波縣的九阡區從劃歸於三都水族自治縣縣。1991年,由於實行“建鎮撤鄉並區”政策,九阡區改為九阡鎮,撤銷原來的板甲鄉、水尾鄉(現屬於榕江縣)、水各鄉等。

地理位置

九阡鎮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下轄的一個鎮,地處月亮山腹地,距三都縣城65公里,距荔波縣城30公里,是三都通往荔波的交通要道。
九阡鎮九阡鎮

行政區劃

九阡鎮下轄九阡村、水各村、水條村、水昔村、板高村、水梅村、母改村、石板村、水懂村、板甲村、甲才村等11個行政村,161個村民小組,5469戶,2.38萬人,居住著漢族、水族、布依族、苗族等人民。其中:水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全鎮田土總面積15512畝,其中,稻田11302畝,旱地4210畝。全鎮林地面積167646畝,荒山荒坡面積161510畝,草山草坡面積98790畝,水面面積3477畝。郵政編碼:558113 區號:0854

自然資源

九阡鎮平均海拔813.5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18℃。無霜期310~340天,平均降雨量1657.3毫米,平均降水日數140-180天。九阡境內礦產豐富,目前初步勘探出的礦產資源有:鋅、銻、赤鐵、硫鐵、重晶石、煤等。九阡鎮植被保護較好,森林覆蓋率高,植物種類繁多,水質清澈,是世界自然遺產地樟江河(水春河)的源頭。水資源豐富,有著名的水昔河風光。

經濟

九阡鎮盛產九阡酒九阡李,九阡家家戶戶都有釀酒的習慣。
1957年三都縣女副縣長帶九阡酒進京敬毛主席,毛主席夸九阡酒“好香、好甜、好酒”,九阡酒因此一舉成名。1987年建成酒廠後進行批量生產,年產量200多噸,現貴陽、北京等都有經銷視窗,九阡酒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九阡李是九阡鎮的特色果品,具有皮薄、肉厚、汁濃、質脆等特點,深受消費者的喜愛。1987年經省、州專家鑑定,確認為罕見優良品種。九阡李原以自然發展為主,從2002年起,九阡鎮通過退耕還林等項目的推動,現已發展到11000多畝,其中,掛果5000畝,年產果品60多萬公斤,在市場上仍供不應求。
2008年,九阡鎮國民生產總值完成8597萬元,比上年增長26.1%,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6085萬元,比上年增長28.9%;工業總產值完成2512萬元,比上年增長19.5%。財政總收入實現76.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2528元,比上年增長18.1%。糧食總產量 8773噸,比上年增長2.6%,人均占有糧392公斤 。
2010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完成56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58元,糧食總產量9392噸,人均占有糧404公斤。
2011年至2012年,九阡鎮通過招商引資,甘蔗種植產業化、林下養雞產業化、九阡酒有限公司年15000噸技改項目、名貴白茶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相繼已落戶我鎮,為進一步做強、做大我鎮特色產業,加快推進我鎮農業產業化。

交通

縣級柏油公路通往荔波縣、三都縣、獨山縣以及三都揚拱鄉,三都九阡至荔波佳榮公路貫穿全境。

教育

九阡鎮通過了“兩基”驗收,學生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目前九阡鎮有一個中學,17個國小,有12個完小,一個幼稚園。
一個中學: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中學;
10個完小:九阡鎮民族國小、九阡鎮紅星國小(以上兩個國小屬於九阡鎮中心國小)、九阡鎮板甲國小、九阡鎮石板國小、九阡鎮母改國小、九阡鎮水各國小、九阡鎮水昔國小、九阡鎮水條國小、九阡鎮水枚國小、新光國小;
1個幼稚園:九阡鎮欣欣幼稚園;
7個非完小:水澤國小、水迭國小、芷欣國小、姑奇國小、甲才國小、水措國小、水懂國小

旅遊資源

三都縣水各卯文化旅遊區、水昔河民俗風景帶、板甲晴雨石風景區、月亮山風景旅遊區、潘新簡反清遺址、石板寨抗日舊址。

民風物產

九阡文化主要以歷史文化、原生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和自然風光文化相互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民風物產文化區域,進而加強旅遊開發。九阡政府堅持旅遊文化產業開發政策,把旅遊開發和文化保護結合起來,做到經濟利益和民眾利益共同最大化。
九阡鎮九阡鎮
九阡民族風情濃郁,“卯節”是當地水族人民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卯”節那一天,卯坡上聚集幾萬民眾互對情歌,交流感情,結識朋友,被譽為“東方情人節”。九阡鎮旅遊資源豐富,有水梅村潘新簡反清遺址、石板寨抗日舊址、甲才村晴雨石、水昔河風光、月亮山風光、高山原始植被等。

九阡李

九阡李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獨有的特色果品,具有皮薄、肉厚、質脆、汁濃、味甜等特點,維C含量較高,深受消費者的喜愛,1987年被貴州省農業專家鑑定為稀有罕見優良品種,享譽省內外。
九阡李原以自然發展為主,從2002年起,九阡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九阡李種植,通過退耕還林、農業產業科技示範等項目的推動,並不斷引進先進種植技術,提高九阡李的種植面積和果品質量。目前,該鎮九阡李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3000多畝,其中掛果4000畝,年產果品60多萬公斤。其果實成熟期在每年5月中下旬,正值水果供應的淡季,加上其優良的品質,多年來,市場上供不應求。
近年來,在省、州、縣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九阡為中心的九阡李優質果品基地有望在2010年以前達到3萬畝以上,形成獨具三都水族特色的農業產業化“九阡李長廊”。
中國水族卯文化風情園
位於自治縣東南部水各大寨,距九阡鎮5公里,距荔波機場15公里。卯節有“東方情人節”之稱,卯坡有“水族情愛第一坡”之譽,卯坡由情歌對唱場、石神台、樹神台、如意瀑、如意潭、仙人橋、定情谷、魚塘、水碾、水各大寨、龍風井等組成。
九阡鎮九阡鎮
明媚的春日,爽朗的盛夏,在這些美妙的季節里,先祖們為少男少女定下了節日,任隨他們情感播種、發芽直至開花、結果。同屬百越民族的水族,卻以歌的方式來含蓄演繹,情人坡上紅豆樹下,傳情的水歌從少男少女口中交替唱出,“唱情示愛,以歌擇侶”。這對歌當中,青年男女或有同心暗結的喜悅,或有婉拒的傷懷……

九阡酒

九阡酒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九阡文化象徵,也是水族人民的文化象徵。平時除解乏消遣自斟自飲外,凡有親月來家,必以酒相待,主人家不僅殷情勸酒,還邀請鄉鄰,親友來作陪,酒酣耳熟之際,主人還與客人喝交杯酒以示親熱。水族“交杯酒”又叫轉轉酒,喝酒時,主人、客人與作陪的人圍成一個圓圈站起來,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碗或酒杯送給下家,同時用左手接住上家送來的酒碗或酒杯,大家就同時喊一聲“秀”!便將自己的酒一下子灌進了下家嘴裡,而自己同樣被上家灌了酒。“秀”是水語“乾杯”的意思,一聲“秀”,每人都喝一碗或一杯酒。醇香的糯米酒,是水族閒暇生活的享受,也是禮尚往來、增進感情的介體。
1957年三都縣女副縣長帶九阡酒進京敬毛主席,毛主席夸九阡酒“好香、好甜、好酒”,九阡酒因此一舉成名。1987年建成酒廠後進行批量生產,年產量200多噸,現貴陽、北京等都有經銷視窗,九阡酒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九阡酒是一流的純糯米香酒,中國水族獨特傳統工藝釀造。100%的純糯米原料、100%的天然泉水釀造、100%的無添加劑、100%的水族傳統工藝。九阡酒與茅台酒一樣只能用當地的糯米與泉水釀製,這樣釀造出來的九阡酒,飲之則醇香味美,沁人心肺,實為酒中珍品。

水族卯節

卯節,水語稱“借卯”,意為吃卯,這是水族人的節日。
卯節的日期是依據水族曆法來推算的。具體的日期雖不固定,但有個選擇的原則,即在水歷九、十月(陰曆五、六月)內的卯日分四批過節。水歷十月,水書稱為“綠色生命最旺盛的時節”,辛卯日被稱為“最順遂的日子”,是過節的上吉日。水族人認為,過節逢辛卯就預示風調雨順,人壽年豐。與此相反,丁卯日被視為凶日,是過節的忌日。過節逢丁卯日會招致旱象蟲災與瘟疫。卯節的分批在很古的時候就約定俗成。水家節日歌唱道:“第一卯/水利的卯,第二卯/洞坨的卯,第三卯/水扒浦卯,第四卯/九阡卯。九阡寬/吃卯殿後”。頭三批卯節在荔波境內,第四批卯節,除三都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鮮、水維、永康等鄉的水族人,也在這最後一批卯日過節。荔波境內水族人口僅3萬人。單談九阡鎮過卯節的水族已超2萬人,加上周覃鎮境內過卯節的民眾已大大超過荔波境內水族總人口。目前最隆重的節日是三都水族自治縣境內的水各卯。
卯節的前三四天,水家人就象漢族人迎大年一般,開始動手灑掃庭除,打掃衛生,將陽塵撒放稻田裡(水家人認為陽塵能殺蟲)。卯節的“除夕”,要殺豬宰鴨、打豆腐、開窖酒、備鮮魚,祭祀祖先。村村寨寨取出珍藏的銅鼓來敲擊,並開始接待賓客。
卯日是節日活動的高潮。人們身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涌往卯坡(各地約定俗成集會對歌過卯的山坡),在坡上對歌。這一天,卯坡上人山人海,人產撐著各種彩傘,或戴著草帽、竹笠,三五成群散落在如茵的草地和碧綠的灌木叢間,宛如雨後綠野上綻開的五彩花朵。
水族的包辦婚姻色彩較濃,其青年男女的戀愛一般是隱秘的。只有趕場天和節慶日,都有接觸機會,還要避開長輩與兄嫂。惟卯節卻為青年男女的社交大開了“綠燈”。卯節實際上是歌節,歌聲就是傳媒。未婚男女青年可以盡情地對唱情歌而毫無顧忌。
節日之夕,家家笑聲朗朗,碰杯之聲不絕於耳。鏗鏘的銅鼓和渾厚的皮鼓聲響徹水寨。水家人一邊喝著醇香的糯米酒,一邊唱著比米酒更香的“姨娘歌”。每個水族寨子都設有“歌堂”,女歌手和伴音姑娘坐在房間裡,男歌手與同伴、聽眾坐堂屋中,歡歌達旦,甚至連綿數晝夜。
卯節的起源來自一個神話故事。傳說遠古時候一支水族的祖先來到荔波定居,禾苗忽遭嚴重蟲災,人們束手無策,眼看顆粒無收。這是,水書先生陸鐸從天而降,指示人們掃積屋內煙塵撒在禾苗上,終於除去了害蟲。人們慶勝利,聚而歡歌,代代沿襲便形成了卯節。

歷史名人

潘新簡

(1819-1869),清朝貴州荔波縣人。水族農民起義軍領袖。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發動水族農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號,他們吸取了太平軍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據地,號稱輔德王。他們支持戰鬥十多年,義軍發展到四萬人,在太平軍別遺隊余誠義、黃金亮以及都勻柳天成,都江羅光明,張秀眉義軍部將高禾、九松等各路義軍的積極配合下,轉戰於黔桂邊區,控制了大半個荔波縣,曾五占荔波縣城,南窺思恩,北圖都勻、獨山,打死荔波守備更玉麟,千總王代龍等。義軍的強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廣西、貴州清軍圍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賣,潘新簡被俘,犧牲於桂林。

潘文高

潘文高,字岳,(1916——1945)。出生於荔波縣九阡區(1957年劃歸三都縣)板南寨一個水族農民的家庭。抗日戰爭爆發後,離開獨山中學,投筆從戎。他先在黃平縣重安江鎮受訓,然後分配到張發奎部第四軍一二一師芷江軍士大隊擔任排長職務,緊接著又到軍官學校去學習,學習結束,即隨部隊開赴鄂東參加廣濟黃梅戰役。部隊整編後,轉編入五十九師前往江西的高安、永豐等地作戰。在高安縣城禦敵中,跟日軍拼搏時,左臂受傷後仍堅持戰鬥,不下火線。後因戰局變化,該部換防長沙以北的汨羅江長樂街一帶,在參加汨羅江長樂街的戰鬥中,他一人就打死了二十多個日本鬼子,立了戰功。參加長沙保衛戰役中,在掩護主力部隊撤退時,他表現得非常英勇、機智、善戰,獨自一人將敵人牽制,讓部隊安全轉移,然後自己邊打邊退,把敵人的炮火全部引向他這一邊。戰鬥非常激烈,他又再次負傷,被送往陸軍十九醫院治療,一九四一年,傷愈後,離隊返鄉。
一九四四年七月某日黎明,潘文高率領民眾襲擊了國民黨九阡區莪蒲鄉公所,殺死了鄉長覃丕業等七人,同時宣布成立農民聯軍,自任大隊長。隨即進軍九阡區,駐進潘家寨、李家寨兩個村與駐紮在姑賞寨的國民黨保警隊形成對峙之勢,並揮軍前往引頭寨大地主潘明德家開倉放糧,救濟民眾。
同年十月,荔波、榕江兩縣國民黨政府聯合出兵向九阡潘文高農民聯軍進剿,榕江縣八開區區長王克民率部孤軍深入楊拱大寨後,當即被困受挫,經過幾天拚命掙扎,始得脫身逃走,悻免被殲。荔波縣保警隊進攻九阡也遭失敗退回縣城。自此,國民黨保警隊在九阡地區銷聲匿跡,區、鄉長之流也隨之逃離。九阡地區全為潘文高所率領的農民聯軍控制。此事震驚了國民黨省政府頭目,揚言要派重兵圍剿。
潘文高領導的水族人民起義已成星火燎之勢,國民黨三洞鄉鄉長韋廷基的胞兄、國民黨軍政特務韋廷澤見勢不好,曾向當時國民黨貴族省政府主席楊森報稱:“九阡、三洞兩鄉土匪叛亂,請求派兵進剿”。一九四五年元月楊森命令國民黨部隊預備第十一師副師長鄒麟為剿匪總指揮,獨山行政督察專員周希濂為副總指揮,率領國民黨部隊三個團圍剿。
國民黨用計騙殺潘文高,潘文高遇難時,年僅29歲。

潘文興

潘文興,荔波九阡人,是潘文高的弟弟。1945年秋,考上了國立貴州大學。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和幾年的大學生生活,使他思想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學校里由於經常看到地下黨散發的傳單和進步刊物,並參加了地下黨組織的反內戰、反飢餓的學潮運動,政治覺悟有了提高,開始認識到只有跟共產黨走才有出路。
1947年7月,在貴州大學畢業後回到了家鄉——荔波九阡。與貴大同學覃傑、韋永培等,商討建立反蔣人民武裝問題。分工劃片負責,與各方面進行聯絡,著手組建工作。當時韋永培負責三洞、羊安、恆豐三個鄉;覃傑負責周覃、方村、播堯、水利四個鄉;我負責九阡、莪蒲、佳榮三個鄉,並負責與從江人民游擊隊莫御同志的聯繫。8月初,覃傑、韋永培和潘文興前往荔波走訪玉成瑞、覃國柱等貴大同學。8月中旬,莫致潘文高一信並委派我任黔桂邊區人民游擊隊第五大隊長。經過宣傳動員,周覃、九阡、莪蒲、三洞、恆豐、羊安、方村等七個鄉,願意參加游擊的約千餘人;能夠掌握的槍六百餘支,其中步槍五百餘支,火藥槍百餘支,輕機槍一挺,飛機上用的機關炮一門,此外就是大馬刀、梭標等。根據以上人數和武器情況,突破了莫御同志原給的建立一個大隊的建制,決定設司令部,覃傑任政委,潘文高任司令員,周仁山任副司令員,覃建文(後叛變)任參謀長,覃水心(後叛變)、潘文彬任顧問。司令部內設有糧秣股,周以智任股長;秘書股,覃秉書、潘家壽任股長;參謀股,股長由覃建文兼任。司令部下編為五個大隊,周覃為一個大隊,周良心、周克武任大隊長;恆豐、羊安為一個大隊,韋元輝任大隊長;三洞鄉為一個大隊,潘金林任大隊長;九阡、莪蒲為一個大隊,潘文質、覃興武任大隊長;方村為一個大隊,莫若愚、楊川任大隊長。游擊隊雖已建立,但仍未公開宣布,只分別通知各大隊負責作好一切準備,原地待命。
潘文興率領的荔波人民游擊隊曾數次圍攻解放荔波縣城,積極配合參加解放軍進行圍剿國民黨反動派黔桂邊區軍政司令部總司令陳與參(荔波洞塘人)的“反共救國軍軍政司令部”,生擒該匪支隊長覃水心,副支隊長岑耀武、大隊長韋元輝、潘金林和潘治強以及四區佳榮鄉匪大隊長潘永揚等多人,追擊陳與參匪部第5縱隊司令前線總指揮朱鵬、姚正華等。在剿滅荔波、三都等地土匪過程中功不可沒,為解放黔南荔波等地作出了巨大貢獻。
荔波解放後,任中共周覃區(三區)區長,荔波縣副縣長。

地圖信息

地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九九四縣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