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庵十八寺

九庵十八寺

南嶼鎮,位於福建閩侯縣,始於東漢,興於宋,盛於明清,地靈人傑,民康物阜,民風淳樸,人心向善,雖為彈丸之地,卻是佛家築庵建寺之所。從唐末到清末,佛家在此建了許多庵寺,林林總總,俗稱“九庵十八寺”,有 “鐘聲佛號聞十里,路上行人半是僧”之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庵十八寺
  • 地理位置:福建閩侯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寺廟
簡介,鰲石庵,西來庵,蟳山庵,福田寺,龍安寺,安源寺,石松寺,石松寺,大慈寺,

簡介

南嶼庵寺昔有“九庵十八寺”之謂,其實仔細計算尚不止此數。據現已退休的宋友齊醫師歷經10餘年的普查和史書核對,庵有十個,寺有三十座。古人緣何謂“九庵十八寺”呢?乃因清末里人在統計庵寺時,舉目可見的只有此數,至於清朝以前因年久失修倒塌,兵匪毀壞的就不計算之內了。因之“九庵十八寺”便成為人們的口頭禪了。
這十庵三十寺,庵是蟳山庵(在窗廈)、象鼻庵(在桐南,今廢)、鰲石庵(在嶺東)、龍窟庵(在龍窟 )、邊尾庵(在五都邊尾,今廢 )、東來庵(在南嶼街,今廢)、西來庵(在橋下)、大松庵(在邊洲,今廢)、蝙蝠庵(在五都,今廢)、福庵(在窗廈,今廢)。寺為石松寺(在坎水)、隆安寺(在邊洲)、雲居寺(在坑南,早廢)、奉先寺(在安下 )、龍谷寺(在旗山,已廢)、洪恩寺(在後山 )、金光寺(在橋下,今廢 )、福田寺( 在坎水)、歷山寺(在坎水,已廢)、諸聖寺(在坎水,已廢)、雞鳴寺(在旗山,已廢)、安源寺(在千山兜 )、雙峰寺(在禪園裡,早廢)、精嚴寺(在精嚴山,已廢)、吉祥寺(在九都,早毀)南澗寺(在保恩,今廢)、黃金寺(在 窗廈,今廢)、 新安寺(在堯沙,今廢)、八松寺(在下田,今廢)、白雲寺(在五都)、蓬萊寺(在溪坂,已廢)、五雲寺(在五峰里,今廢)、蝙蝠寺(在水項,早廢)、清奎寺(在元峰,已廢)、仙蹤寺(在白鶴山)、福壚寺(在南嶼街長庚鋪)、顯慶寺(在大有莊)。
十庵中影響較大,聲名較佳者為鰲石庵、西來庵、蟳山庵。

鰲石庵

,在嶺東村後,與堯沙交界,始建於清初。庵旁有鰲石,螃蟹岩諸勝,初名“鰲石祖殿”。因其靈氣十足,香火旺盛,成為嶺東、堯沙兩村民眾祈福求安的殿堂,後尼姑進駐易名“鰲石庵”。據傳清初前,兩村村民不和常為小事而爭吵,甚或鬥毆,以至互不通婚。清初建庵後,兩村相好,婚嫁往來,結為親家。如今兩村各個角落都有他們的兒女結為連理,相敬如賓,因此此庵至今保存尚好。

西來庵

在南嶼街橋下,始建年間欠詳。始為西來境內食素誦經的尼姑信女所建。清末狀元王仁堪夫人王氏因婚久未育,後來在此庵食素誦經,懷孕得子,一時傳為佳話。抗日戰爭時期,閩中游擊隊首領陳亨源、蘇華等多次在此庵避過風險。

蟳山庵

在窗廈蟳山,因山狀如蟳伏,故名。《閩都記》載太建元年(569)建。《三山志》載:蟳山庵舊記作寺。閩光里同年(即陳太建元年)置。山北為邑人陳學夔別業。陳學夔,字解人,一字解庵,侯官人氏。康熙己酉舉人。時耿(精忠)變作,其持節抗之匿橘園三年,不受偽職,康熙己未開博學鴻詞科邢部侍郎任克溥薦舉,其因丁憂未與試。後授山東寧陽令,興利除弊,撫臣錢公珏疏薦,遷兵部主事,督理大通橋倉務,又督廣東鈔關。清慎精明,不渝素守,曾以遷葬假歸,居鄉七年,足不入城市,居山苦築別業。昔庵畔有龍鱗軒、梅市、跫喜亭,白雲台、桃石、得泉浴、荷池、竹軒等諸勝,是境內庵中景致最多最美的一個。
三十寺中毀於兵火的有雙峰寺、龍谷寺、雞鳴寺。毀於火患後又重新修復的有仙蹤寺、石松寺。整修的有安源寺、龍安寺、大慈寺、福田寺等。

福田寺

昔系東嶽都統府祖殿,先有福田寺,後再福壚寺.坐落在坎水歷山之巔,始建於北宋景祐三年(1036),萬曆三十八年(1610)林如楚鼎建,重修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民國十五年(1926)。寺內古井俗稱血池,泉水旺盛。寺前錦溪環繞,溪岸古榕聳立。2004年有坎水村民集資重塑十四尊神像,重建戲台、大殿。現內供奉溫忠靖王、康英烈王、大世子、五靈公、血池將軍、注壽司、陰陽司、六位總政、文武判官、八將等。自福壚寺肇建後,農曆三月十六日,溫、康兩都統春巡境土時都要巡往祖殿福田寺,後再回宮福壚寺。

龍安寺

又名隆安寺,位旗山北麓,今高岐邊洲村。《閩都記》載:唐乾寧元年(894)建,明成化三年(1467)重建,民國年間重修。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五楹,穿斗式構架,戲台隔天井相對。台前石柱為民國重修時所立,柱上刻有民國海軍上將、著名女作家謝冰心父親謝葆璋撰書的楹聯:“登台富貴下台空,世事都如作戲;昔日功名今日孽,人生須看收場。”聯為隸書,款為楷書。款後為“葆璋”、“謝印”兩枚篆書印章。楹聯平仄基本工對,隸書法度嚴謹,楷書齊整不滯。
謝葆璋(1865-1940)字鏡如,祖籍長樂,出生福州。他畢業於天津水師學堂,曾任煙臺海校首任監督,民國海軍總司令處二等參謀官,海軍部少將軍學司司長,海軍次長,海道測量局少將局長,全國海岸巡防處處長等職。這樣一名海軍宿將怎么會給一個古寺題聯呢?原來在隆安寺附近有個上街鄉的馬保村是謝家單姓村。據當地老人回憶,當時隆安寺重修,為了修寺需要和顯示謝家聯繫面廣,以“本家”的名義向謝葆璋這位海軍宿將索要了這幅墨寶,於民國十年以馬保弟子捐獻刻石上柱。今楹聯和花崗岩石柱保存完好,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文物。
改革開放後,高岐邊洲、坑南等村民集資給龍安寺予以修復。使千年古剎得以煥彩。

安源寺

又名安源院,俗稱靈源禪寺,在後嶺三峰山下,始建於宋景祐二年(1035),一度荒廢,清同治年間(1862-1874)興復。寺內原有一隻金剛般若鐘,鑄造於清康熙年間,鐘銘字多達6372字,另有一石槽高2米,長5米,寬3.5米。寺內現供如來三寶、西方三聖、文殊菩賢、齊天大聖、陳靖姑等神聖。至於清康熙帝親筆為寺題匾“安源禪寺”四字,筆者認為來歷不明,無從考證。

石松寺

在旗山北麓,今山水村,又名石嵩。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建,初名靈鳳寺。南宋紹興十年(1140)僧天石於石上種松成功,易名為“石松寺”。明成化九年(1473)重修,後多頹廢。現存大殿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興復,為木質結構,可供研究古代建築之實物資料。明朝林春澤、陳價夫、鄧原岳、陳薦夫等名人均游過石松寺,留下了許多詩句。現尚有天石於宋紹興十年,(1140)自刻的 “法真松”詩碑:“偃蓋覆岩石,歲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飽風月”及其種松三本自刻石云:“一與寺門作名實,二與山林為標緻,三與一切遊人作陰涼。”等石刻。

石松寺

於21世紀初被旗山萬佛寺所替代,寺大殿易名為:“石松古殿”。
精嚴寺坐落在象山支脈(今桐南村精嚴山),始建於唐長興二年(931),初號“潯湖塔院”,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易名“精嚴寺”。元符年間(1098-1100)始大闢土莽為遊人憩息之所,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建。昔有指柏堂、妙觀亭、普照軒、羅漢澗、獨露庵、上有小台、金界亭、普現庵、萬聖台、盤陀石、金剛窟、清涼台、月華庵、華峰亭、竹洞、綠蔭亭、喜見亭、蝙蝠洞諸勝。明林春澤《游精嚴寺》詩云:“平生不識法華路,今日聊為因果游。曇雨般花白日靜,蘿煙搖翠青山幽。野僧出定逐雲去,童子歡顏緣客留。何日虎溪結三笑,松蔭石塌好相酬。”清朝林楓《榕城考古略》載:“偽學禁起,朱子遁跡於此。”朱子乃朱熹也。偽學禁起,朱子同古靈瓜山有名的理學家潘柄星夜從方洞裡擺渡到精嚴山,在環境幽靜,人跡罕至的竹洞潛心改易。因朱子在竹洞時間較短,無留下遺蹟,後他又恐為人識之,移避他處。精嚴寺是境內九庵十八寺中範圍最大、景致最佳的一個禪寺。可惜這樣一個禪寺,不知何因銷聲匿跡,無留下一丁點的遺蹟。

大慈寺

坐落在曉岐村,始建於中唐寶應元年(762)。是年天池祖師游訪江南尋地至此,認為是佛家修行的好地方,即擇日建寺。時此地村落未成,人煙稀少,又是浮島,交通阻塞,山上但見雜草荊棘,並無高大喬木。經過開山祖師天池的草創,蓋起了一座頗有格局的寺院。寺左邊臨澳江(即烏龍江),建有一座石塔。寺後建有一座尼姑庵,庵邊有一台尼姑青石墓,但均被毀。大慈寺擴建於康熙年間,重建於清乾隆年間。民國三十一年(1942),寺瀕臨倒塌之際,村人楊雲欽、楊孟衍主持重建古寺,順借重建之機,將寺坐向由坐北朝南改為坐西朝東。寺內彩色壁畫保存完善,戲台尚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