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隱身技術

主動隱身技術

主動隱身技術是降低飛行器信號特徵的第二代方法,其性能遠遠超出目前使用的被動隱身技術。與被動隱身技術相比,主動隱身不僅依靠外形和材料技術來降低平台的雷達散射截面(RCS),而且還利用某些技術降低威脅輻射雷達的射頻能量。主動隱身系統吸收敵發射機的射頻能量,調製並改變射頻能量的方向,使其避開敵雷達,成為一種不能被識別和不可探測的信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主動隱身技術
  • 外文名:Active stealth technology
  • 利用部位:飛彈的頭部、導引頭等
  • 作用:降低飛行器信號特徵
  • 原理:吸收射頻能量,調製並改變方向
  • 性能:遠遠超出目前使用的被動隱身技術
介紹,發展史,反雷達技術,

介紹

主動隱身技術是降低飛行器信號特徵的第二代方法,其性能遠遠超出目前使用的被動隱身技術。與被動隱身技術相比,主動隱身不僅依靠外形和材料技術來降低平台的雷達散射截面(RCS),而且還利用某些技術降低威脅輻射雷達的射頻能量。主動隱身系統吸收敵發射機的射頻能量,調製並改變射頻能量的方向,使其避開敵雷達,成為一種不能被識別和不可探測的信號。
主動隱身技術主要用在飛彈的頭部、導引頭、彈翼前緣和發動機進氣道。彈翼前緣用被動隱身措施如雷達吸波材料難於處理。目前的隱身平台如F-117隱身戰鬥機和B-2隱身轟炸機均依靠直前緣偏轉雷達能量的方向,使其遠離敵雷達。主動隱身技術有望大大降低飛行器的RCS,提供更高程度的雷達隱身度。

發展史

1999年, MBDA公司在一架C22靶機上裝備了實驗用主動隱身系統,並在無回聲室中進行了試驗。2000年下半年,用改造的兩架C22靶機作為飛行試驗演示器,在朗德試驗中心開始進行飛行試驗,評估其對付地面雷達和空中雷達的性能。試驗中使用的C22靶機既採用了主動隱身技術又採用了被動隱身技術。機翼後緣塗覆傳統的鋸齒形雷達吸波材料。而在關鍵部位如頭部、控制面前緣和進氣道則採用了主動隱身措施。MBDA公司還研究了降低導引頭RCS及衝壓發動機進氣道特徵的方法。
C22靶機採用的大部分主動隱身系統均由塔雷斯公司提供,據MBDA公司稱,試驗中使用了5種不同的主動隱身技術。儘管主動隱身技術被認為是對付高頻雷達的最好措施,但MBDA公司證實,他們在試驗時還成功地對付了中低頻的雷達。該公司還在研究利用其主動噪聲消除技術降低小型飛彈的正面特徵,公司對迄今為止獲得的結果表示滿意。該公司官員稱,飛行試驗獲得了與無回聲室試驗相同的顯著隱身效果。目前,該公司正在利用其它幾種主動隱身裝置進行第二輪試驗,預計試驗將於2003年結束。
主動隱身技術主動隱身技術

反雷達技術

主動反雷達隱身技術也稱為雷達干擾技術,指採用有源干擾或無源干擾方法來規避敵方雷達探測設備探測的一種技術。由於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雷達隱身技術,相對於被動反雷達隱身技術來說,主動反雷達隱身技術具有成本低、易製造、容易在現有飛機上安裝、維護簡便等優點。該技術近十幾年來越來越受到各國專家的重視,主要包括低截獲機率雷達技術、電磁對消技術、具有壓制性干擾和欺騙性干擾的射頻干擾機/雷達誘餌技術、等離子隱身技術、鋅鉑條、角反射器等。
低截獲機率雷達技術
這種技術就是在保證完成任務的情況下,儘量減少機載電子設備電磁信號被截獲的機會,如自動管理髮射功率,雷達一旦捕獲到目標,立即自動將輻射能量降低到跟蹤目標所需能量的最小值。在時間、空間和頻譜方面控制雷達的發射,並快速改變其發射頻率等,使敵方以為是雜波而難以發現察覺。
電磁對消技術
由於雷達靠穩定的電磁波回波來探測目標,因此利用電磁對消技術,使飛行器等效為一個無反射體,那么飛行器就不會被雷達發現了,也就實現了雷達隱身,這就是電磁對消技術的原理。電磁對消可分為無源對消技術,即阻抗(或電抗)載入技術,以及有源對消技術,或稱有源載入技術。
雷達干擾技術
雷達干擾技術是現代飛機等飛行器套用最廣泛最成熟的一種技術,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該技術利用雷達告警接收機、射頻干擾機以及誘餌等進行電子欺騙和干擾,可使作戰飛行器戰場生存能力提高50%以上。
電漿隱身技術
等離子隱身技術是目前談論最多的一種隱身技術,很多蘇俄武器迷對它寄予厚望,希望這種技術與蘇式超級機動戰鬥機結合,可以打造出能夠與美式新戰機一較高低的未來超級戰鬥機。
這種隱身技術依賴的電漿是指當任何不帶電的普通氣體在受到外界高能作用後,部分原子中電子成為自由電子,同時原子因失去電子而成為帶正電的離子。這樣,原中性氣體變成由大量自由電子、正電離子和部分中性原子組成的新氣體,該氣體被稱為物質的第四態或等離子態。電漿能夠吸收雷達電磁波。當外界雷達波的頻率高於目標等離子的本底頻率時,高頻雷達的波信號進入電漿,通過波與帶電粒子的相互作用,把波的能量轉移到電漿的帶電離子上,從而減少反射回雷達站的電磁波信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