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州

丹州

丹陽是江蘇省 鎮江市下瞎的一個縣級市,做眼鏡文明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州
  • 陝西宜川東北
  • 記載:《元和郡縣圖志》
  • 公元554年:改汾州置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丹州
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改汾州置,以丹陽川得名。治所在義川(今陝西宜川東北,唐遷今宜川,宋改宜川)。轄境相當今宜川縣地。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廢。
丹州,鹹平。上。開元戶一萬二千四百二十二。鄉三十五。元和戶八百十六。

行政區劃

鄉十二。
墾田《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為白翟所居。《隋圖經》云:“義川本春秋時白翟地,今其俗雲丹州白室,胡頭漢舌,其狀似胡,其言?中夏。白室即白翟語訛耳,近代號為步落稽胡,自言白翟後也。”秦置三十六郡,屬上郡。漢因之。魏文帝省上郡。其地晉時戎狄居之,苻、姚時為三堡鎮。後魏文帝大統三年,割?、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鎮。廢帝以河東汾州同名,改為丹州,因丹陽川為名,領義川、樂川縣。隋大業三年廢丹州,於義川縣置延平縣,十三年為胡賊劉步祿所據。義寧元年,於義川縣置丹陽郡。武德元年改為丹州,九年置都督府,貞觀元年罷府為州。永徽二年移於赤石川。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九百二十里。東至同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延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蠟燭,龍鬚席。賦:麻,布。元和貢同。
管縣四:義川,雲岩,汾川,鹹寧。
義川縣,上。郭下。本秦上郡之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其地至晉為戎狄所居。後魏文帝大統三年置義川縣,屬義川郡,因川為名。隋大業三年廢丹州,義川屬延州。義寧元年,於舊城復置丹陽郡,縣在城內,永徽二年移於今理。
雲岩縣,中。東南至州七十三里。武德元年分義川縣置,在庫利川南,有?岩山,因以為名。
庫利川,在縣郭南。昔有奴賊居此川內,稽胡呼奴為庫利,因以為名。
汾川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秦上郡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後魏孝文帝置安平縣,理薛川,屬樂川郡。文帝改安平為汾川。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丹州,大業二年屬延州,武德元年復屬丹州。
黃河,在縣東七里。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人呼為“石槽”,蓋禹治水鑿石導河之處。石槽長一千步,闊三十步,懸水奔流,黿鼉魚鱉所不能游。
鹹寧縣,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五里。本秦上郡之地。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於白水川置永寧縣,屬義川郡,在今縣東二十里永寧故縣是也。文帝改為太平縣,移於今所。隋開皇三年罷郡,屬丹州。十八年改太平縣為鹹寧,以界內有鹹寧鎮為名。
庫利川在(雲岩)縣北一十五里,耆老相傳云:“土田沃壤,五穀豐饒,胡稱貯舊谷為庫利”
渭牙川在(義川)縣北二十五里,從西延州延長縣來,五十里入延州門山縣,川內有水木,稽胡喚水木為渭牙,因以為名。
廢可野寺在(義川)縣北一十五里,故老相傳劉薩河(為稽胡人)坐禪處。稽胡呼堡為。可野:四面懸絕,惟北面一路通人也。
庫渦川在(宜川)縣西北二十里,從雲岩縣界入,合丹陽川。《圖經》云:川南是漢,川北是胡。胡漢之人在川內共結香火,胡喚香火為庫渦,因此為名。
哥基,胡云濯筋川是也。
《太平寰宇紀.丹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