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J・布爾斯廷

丹尼爾·J·布爾斯廷是美國著名文學派史學家,也是曾獲普利茲獎的《美國人》三部曲的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尼爾·J·布爾斯廷
  • 國籍:美國
  • 主要成就:普利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
  • 代表作品:《美國人》、《發現者》、《創造者》、《探索者》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一個歷史學家的是非,《美國人》與共識史觀,多元文化的美國,人物作品,

人物生平

1989年,布爾斯廷因其一生對文學的卓越貢獻,榮獲美國國家 圖書獎。他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達12年之久。
丹尼爾・J・布爾斯廷丹尼爾・J・布爾斯廷
早年,他就是著名的羅得斯獎學金獲得者,曾經在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美國歷史,成績卓著;後來曾任羅馬大學、京都大學等校客座教授;英國劍橋大學還聘他為該校三一學院的研究員,並授予文學博士學位。
他的一些著作已被譯成歐洲各國文字、日文和中文。特別是《發現者》一書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影響甚廣而又膾炙人口的巨著《美國人》(3卷本)和《發現者》的姐妹篇《創造者》、《探索者》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翻譯出版。

人物評價

一個歷史學家的是非

在知名的當代美國歷史學家中,丹尼爾·J·布爾斯廷作為一名歷史學家,不僅收穫了很多讚譽,也遭遇了深刻的非議。
其中,讚譽主要來自他的筆耕不輟。他完成了二十多部歷史和政治類作品,其中包括最具分量和最暢銷的“美國人三部曲”和“世界歷史三部曲”(《發現者》、《創造者》和《探索者》),也包括不夠暢銷但同樣重要的《美國政治的精髓》(1953)、《今日美國激進主義的衰落》(1963)、《民主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不快》(1974)、《隱藏的歷史》(1989)、《克里奧派特拉的鼻子》(1994)等作品。
非議主要來自他的政治活動和歷史哲學。布爾斯廷年輕時曾信仰過激進主義思想,後來因為對現實的失望退出了共產主義小組。
1953年,他因前述經歷在被眾議院非美委員會質詢時,向該委員會提供了當年共產主義小組其他參加者的名單,這件事成為布爾斯廷人生的一個污點。
在學生運動風起雲湧的上世紀60年代,他在政治態度上反對青年學生運動,在芝加哥大學的課受到抵制,被迫辭職,前往史密森博物館任館長。更大的非議,來自他的“共識史觀”。

《美國人》與共識史觀

“共識史觀”是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一股歷史思潮,該思潮強調美國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宣揚“和諧”,不談“衝突”,同時輕視了少數族群對美國歷史的巨大貢獻。布爾斯廷和理察·霍夫施塔特等歷史學家被公認為“共識史觀”的代表人物。該思潮的最大弱點在於,它抹殺了美國社會內部存在的各種衝突,尤其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新移民浪潮所引發的基層族裔衝突,以掩飾美國的社會動盪,故此有美化美國的嫌疑。
布爾斯廷的暢銷書“美國人三部曲”,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布爾斯廷的“共識史觀”。因此,人們對布爾斯廷的暢銷書《美國人》三部曲的態度很奇怪,要么就是流於表面的廉價讚揚,要么就是對書中蘊涵的“共識史觀”的狠狠批評。
讚揚者的態度很容易理解,布爾斯廷在這三部巨著中,充分展現了一個博物學家、歷史學家的豐沛天分,他的廣博和龐雜讓人嘆為觀止,我相信翻過這三部書的人都會深有同感,單是蒐集如此豐富多樣的材料就是一件費時耗力的事情,更何況還要按照一定的邏輯和原則組織成不失嚴肅的歷史著作,其中的體力和智力付出讓人不得不肅然起敬。
批評者的態度更值得重視,因為他們指向了一個歷史學家的歷史哲學,這正是他安身立命的靈魂。布爾斯廷生前並未回應批評者對自己的批評,一直保持沉默。相反,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翰·海厄姆1989年發表的《範式更迭:論“共識”史學的倒掉》中,對“共識史觀”做了一個相對中肯的總結,這個總結我們不妨視作對批評者的有力回應。
海厄姆認為,“共識史觀”這一新近形成的範式不夠穩固,也不全面,對外界的批評不堪一擊,但“共識史觀”描繪的畫面是美國社會的多樣性,而不是牢固的一致性,它並非要刻意逃避衝突,而是試圖把美國眾多族群以及他們的發展脈絡都歸攏在美國歷史框架之內,而這種努力,恰恰是當時反對“共識史學”、主張二元價值觀的“進步”學派所無法完成的。可惜的是,共識史觀的這種努力過於艱難,最後歸於失敗,在上世紀60年代遭到更為激進的多元文化史學流派的圍攻。結果,“共識史學”很快被“新左派”思潮取代,但這真的意味著歷史進步嗎?

多元文化的美國

布爾斯廷在“美國人三部曲”中試圖去證明,美國人是一個由多元文化構成的群體,而這個群體在社會變遷的巨大張力中,又是被統一的意識形態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凝聚在一起的。儘管這可能是一種不成功的嘗試,布爾斯廷不是人們慣常認為的保守主義者,而更像美國多元文化的殉道者。

人物作品

《探索者——人類尋求理解其世界的歷史》《探索者——人類尋求理解其世界的歷史》
《美國人——建國的歷程》《美國人——建國的歷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