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餅網

中餅網,以弘揚中國傳統美食文化--餅文化為己任,是國內首家免費提供各種餅類做法的餅食門戶站。成立於2010年9月15日,自上線以來,為廣大美食愛好者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該站內容涵蓋中國宮廷、民間、少數民族等特色餅食的所有製作方法,在弘揚和發展我國的民族傳統美食文化領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深受廣大美食愛好者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餅網
  • 己任:弘揚中國傳統美食文化
  • 成立:2010年9月15日
  • 頻道分為:中國麵餅文化
網站意義,頻道分類,中國餅文化概況,我國月餅文化,博餅文化,主菜顯示,青瓜烙餅,五色玉蘭餅,

網站意義

中國餅食文化源遠流長,這源自於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無限智慧和創造力。中餅網正
是秉承”弘揚中國餅文化“的理念,將中華餅食各種流派、工藝以及民間的所有麵餅的各種製作方法和歷史典故加以整理編纂,通過中餅網平台,將各種麵餅的製作方法呈現給廣大的美食愛好者,在弘揚和發展我國麵餅餅食文化領域發揮出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南瓜餅南瓜餅
香脆餅香脆餅

頻道分類

中餅網自2010年運營以來,深受國內廣大美食愛好者的喜愛,獲得了許多好評。頻道分為:
1. 中國麵餅文化;
2. 各種麵餅的歷史由來以及相關典故的介紹;
3. 各種麵餅的製作方法。

中國餅文化概況

中國餅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一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以下就最具代表性的“月餅文化”和“博餅文化”詳細闡述。

我國月餅文化

月餅文化是 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發展演變中形成的,而作為一種有特定歷史文化含義的專有名詞大概就是十幾年的事。十多年來,月餅無論從它的包裝裝潢、媒體宣傳,或是 “過中秋吃月餅”等無不包含著歷史傳說、民間傳聞,還突出著詩、書、畫的文化韻味。
追溯月餅的來歷,我們還要從糕點說起。 平日糕點屬於一種附帶食品,到了年、節,特別是中秋節,“糕點”(月餅)就成了喜慶禮品及金秋良宵桌 上擺放的吉祥佳品。在歷史長河中,糕點以其獨特傳統的地方色彩形成了。京式、廣式、蘇式、滇式、潮式、閩式、寧式、高橋式等體系。
我國糕點製作歷史悠久,相傳在殷商時代周武王伐紂派聞太師帶兵出征。聞太師深知“兵貴神速”的用兵之道,為了減少埋鍋造飯的時間,命令部下做了一種叫“糖 燒餅”的乾糧,這種糖燒餅就是最早的糕點,這也是我國糕點的起源。後來有的地方曾有供奉聞太師的廟宇,並把聞太師尊為糕我國從歷史上就有中秋“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中秋賞月的習俗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中秋最早只是“祭月”節令。賞月大約是從東漢開始形成。東晉權臣庚亮有“南樓賞月”詩關於“吃月餅”歷來說法不一,有一說法是為紀念元代末期高郵人張士誠在圓餅中夾小紙條串聯民眾在中秋之夜起義抗金,才開始吃月餅。實際上唐代以來隨著中國 的統一和疆域的擴大,人們慢慢擺脫了以前的封閉狀況。由於人口流動性增大,“居家團圓”已不是任何時候都可能享受到的。李白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達了他遠在異地的思鄉之情。“團圓”對人們來說日顯珍貴。賞月、吃月餅也更多地融入了感情月餅象徵團圓。明《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賣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色彩。 、南朝梁元帝賦有《江上望月》詩。

博餅文化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廈門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而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很多人一直以為博餅的“博”該是“搏”,有戰鬥的意味,後來才知原來是博彩的“博”。古人用“博”字自有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裡落下,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中秋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所以,廈門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風俗所打動。我的許多大學同學,也都在學習期間,喜歡上這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的活動。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歡迎大家到廈門來體驗這獨特的中秋文化,首屆廈門(鼓浪嶼)中秋博餅文化節即將在美麗的琴島拉開帷幕,但願更多的人了解廈門,了解中秋博餅文化!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現在,博餅依然是廈門人最鐘愛的中秋活動,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民俗節日形式,但“會餅”的形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出現了更多新的“會餅”,不再是月餅,而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髮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凍薯片、可樂什麼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做“會餅”,只要按照會餅規定的數量組合就成。

主菜顯示

中餅網上匯聚的名餅品目眾多,以下是中餅網上頗有代表性的幾樣中華名餅。
青瓜烙餅青瓜烙餅

青瓜烙餅

材料:麵粉250克、黃瓜一個、雞蛋2個、香蔥、鹽、黑胡椒粉、食用油。
做法:
1、麵粉內加少許鹽,用溫水和成麵團,醒二十分鐘。
2、黃瓜去皮切成極小的丁,加鹽稍加醃漬後瀝水備用,香蔥切碎段。
3、雞蛋加適量水,炒成小碎丁備用。
4、將麵團擀成大圓薄餅,在餅內先抹上食用油,均勻地撒入黃瓜丁、雞蛋丁後,捲成長卷後切成小段,壓扁擀成薄餅狀。
5、用油刷在電餅鐺內角刷上適量油,放入麵餅,自動煎熟後出鍋,用麵包刀切成自己喜歡的形狀,即可裝盤上桌。

五色玉蘭餅

材料:(以製作60隻,每色12隻為例)糯米1.25公斤、上白麵粉250克、紅小豆25克、白芝麻17.5克、青菜葉75克、玫瑰花末1克、豬腿肉100克、豬板油120克、綿白糖165克、紅砂糖55克、醬油12.5克、精鹽、味素少許、豆油1公斤(約耗150克)。製作工藝:
五色玉蘭餅五色玉蘭餅
1.將糯米淘清放木盆中攤開,待乾再加冷水60克拌過,乾後磨成米粉,過50目絹篩成細粉,粗者復磨過篩。 將糯米粉(1.1公斤)放麵缸中,加冷水550克拌和。將麵粉用沸水175克攪成乾漿狀,與糯米粉拌勻,再揉成光滑軟韌的粉團。
2.制鮮肉餡:將豬腿肉剁成末,加入醬油、綿白糖(10克)和精鹽、味素各少許,拌勻即成。 制豬油菜餡:把青菜葉洗淨用沸水焯過,再用冷水過涼,擠去水分剁細放於碗中。將板油丁(55克)用綿白糖(45克)和少許精鹽、味素拌過,剁碎後摻入菜末中攪拌均勻即成。 制白糖芝麻餡:把芝麻淘清吹乾,放鍋中炒香,取出晾涼後碾成屑,加綿白糖(45克)、細糯米粉(5克)拌和,再將豬板油(50克)剁成茸,與之拌勻即成。 制豆沙餡:將紅小豆淘清煮爛,絞成豆沙,裝入布袋擠去水分。取出放鍋中,加入紅砂糖,置文火上慢炒,待發稠時加入豆油(5克),續炒10分鐘,起鍋冷卻。將豬板油(15克)切成小丁,用綿白糖(5克)拌成糖油丁,摻入豆沙中拌勻即成。 制玫瑰餡:將豬板油(50克)剁碎,與綿白糖(60克)、玫瑰花末、細糯米粉(10克)拌勻即成。
3.在案板上撒些撲面,將糯粉團放於其上反覆揉和。取一塊粉團(約40克),用以掌撳成直徑6.7厘米、厚約6.7毫米的圓皮,挑入餡心(10克),收口捏緊朝下,再輕輕拍扁,即成餅坯。五種餡心製法相同。
4.取煎盤一隻,加入豆油燒至七成熱,把生餅坯正面朝下放入油中,用中火煎炸,並用鐵筷子不斷移動餅坯,使其受熱均勻。當餅體脹大,面呈金黃色時,翻煎另一面,3分鐘後再翻回煎2分鐘,此時餅身通體金黃,餡心已熟,撈出裝盤即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