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鋒禪寺

中鋒禪寺

中鋒禪寺坐落在江蘇省蘇州市西郊吳縣城西十多公里楓橋鎮支英村(支英古名支硎)的小華山上(古名支山、報恩山,俗稱小花山、北上方山),是座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鋒禪寺
  •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
  • 性質:千年古剎
  • 創建者:支遁
地理環境,史料記載,香火旺盛,景觀特色,

地理環境

據傳世的部分主要地方志和尚存的有關古石碑銘文初步考查,古寺所在地既是歷史上聞名全國的江南吳郡西山地區。
據史料記載,中鋒寺是始由東晉名士、高僧支遁創建的支遁庵。
據《吳郡志》載:“支遁庵,在南峰。古號支硎山,晉高僧支遁常居此。剜山為龕,甚寬敞。相傳有村婦生子於中,庵頂遂中裂。道林又曾放鶴於此,今有亭基。道林喜養駿馬,今有白馬間,雲飲馬處也。庵旁石上有馬足四,雲是道林飛步馬跡也。”
支遁(公元314--366年),東晉僧人,本姓關,字道林。陳留(今河南開封南)人。一說河東林慮(治所在今河南林縣)人。他被列為中國歷史名人 ,在佛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他家世代事佛,初至京城建康,受名士王蒙、殷融等賞識。後隱居餘杭山間,研究《道行般若經》和《慧印三昧經》等。25歲出家,在吳地(蘇州吳縣市)建立支山寺(今名中鋒寺),旋住靈嘉寺,又至石城山立棲光寺。晉哀帝即位(362)後,至建康住東安寺近三年。他“每至講肆,善標宗會”,以好談玄理而聞名當世。常與名乾謝安、王羲之等交遊,並結為至交。曾在白馬寺與劉系之等論《莊子·逍遙遊》,群儒舊學莫不嘆服。他對《般若經》頗有研究,提出“即色本空”思想,成為般若學中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撰有《釋即色本無義》、《道行指歸》、《聖不辯知論》、《辯三乘論》、《釋蒙論》等,均佚。又作《大小品對比要鈔》,原書也佚,序尚存《出三藏記集》卷八中。關於禪學,撰寫過《安般經注》、《本起四禪序》等。支遁一生投身佛教事業,在佛教界的影響很大。如今的中峰禪寺也因高僧支遁在此居住和創建,而聲名遠播,聞名海內外。
支遁庵千百年來多次起落,歷經滄桑。有過大興修葺,皇朝詔書賜名,同山上下多處修建寺、院、庵等興旺時期;也有過兵燹等原因遭焚毀成廢墟,僧眾蒙難的低落時期。然不論處於何種情況之下,古寺始終香火不斷,遊人如織,實系引力浩然,佛緣常在之故也。古寺在唐代時曾改名為支硎山寺、報恩寺和南峰院等。《支硎山小志》中記載:“報恩山一名支硎山,在吳縣西南二十五里,昔有報恩寺,故以名雲所謂南峰東峰皆其山之別峰也,今有楞伽天峰中鋒院建其旁……”又載:“支硎為姑蘇諸山之一古色蒼蒼中外皆知自晉迄今未有山志之輯……”
北宋以後,又改為天峰院、北峰寺、中峰禪寺等。唐宋年間,還在山麓下興建了楞伽寺(後改名觀音寺)等。《府志》云:“府西二十五里有支硎山,以山之東趾有觀音寺,故又名觀音山。”長、元吳《志》皆云:“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聖誕。支硎山,士女連袂進香。”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云:“支硎山俗稱觀音山,三春香市最盛。”黃省曾《吳風錄》云:“二三月,郡中士女渾聚至支硎觀音殿,供香不絕。”上述古寺變遷歷史,史料雖有某些眾說不一之處,但有一個共同點,即一致稱淵源於支遁庵。而至今尚能正宗後嗣支遁庵者,則是唯一倖存的中鋒寺也。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古寺地處危壁聳立,石門夾道,清淨虛寂,環境優雅。有待月嶺、碧琳泉、放鶴亭、白馬澗、馬跡石、八偶泉池和石室等古蹟。近處曾建有石塔,塔上鑲刻著晉永和年字樣(即公元345--356年),相傳為支公道林藏蛻之地(現已淹沒)。故而為歷代名流、文人乃至帝王將相經常遊覽、訪古、賦詩、撰文和立碑之勝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游此賦詩云:“淨石堪敷坐,清泉可濯巾。”文學家劉禹錫詩云:“石文留馬跡,峰勢聳牛頭。”此外還有唐宋時代文學家、詩人、名士皮日休、劉長卿、朱長文、范成大、錢儼等,都對古寺處地的“清淨虛寂山景”、“清澈可愛泉水”及“薄平如硎山石”等山水景色古蹟作了細膩、生動的描繪。現古蹟雖已淹沒,然山間總的環境特色依舊如故。
據史料分析,古寺自晉後在唐宋明及清初,都曾盛極一時,得到地方官員乃至皇朝的重視,得到較大規模的興建修葺。唐景龍中賜詔更名為報恩寺。唐大中年間,宰相裴休曾書額“南峰院”。北宋真宗祥符五年間,皇朝詔書賜名“天峰院”。北宋神宗熙寧、元豐間,高僧德興傳法於天峰院(即中鋒寺),負有盛名。繼有主持文啟、慧燈、贊元、維廣等十多位法師持之以恆,在各方捐資助緣下,對古寺大增葺之。基土架木,上瓦下甓,堂殿庖庫,廊廡寮閣,門庭若街,次第完潔,東有浴室,西有憩庵,佛貌經藏,無不嚴具。
建在山麓下的觀音寺自唐景龍間興建後,唐大中十二年僧清贄捐款重建,宋乾德二年僧文謙大修,民洪武初歸併白雲寺院,清康熙十五年重葺,後改名觀音禪院,既是淵源支遁庵、支硎山寺,又成為全國少有的、規模宏大的觀音院之一。據史料記載,中鋒寺曾遭多次大火焚毀。就明清期間,較大的焚毀就有兩次。一次是明嘉靖進士章渙,歷官都御史,為謀山葬墳,假火焚寺遭毀。另一次是在太平天國時又遭焚毀。但毀後都有寺院僧眾及虔誠信徒,捐資助緣,興建修葺。據記載,僅明清期間,在明永樂十七年、正統年間、崇禎二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四十六年間,有主持雪浪、巢雨、蒼雪、曉庵等高僧,陸續捐資修葺,使古寺風貌依然,香火旺盛。
自明代以來,古寺有幾位佛學造詣很深的高僧,襲承支公宗旨著力培育弘法人才,著重於傳法講經,為佛日光耀,續佛慧命,法輪常轉,法炬常明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成為當時江南地區兩座著名的佛教講經院之一(另一所是華山講經院)。據傳清乾隆曾親臨至此,留有御筆親書,並立石碑一方,現已散失。民國十七年,著名人士李根源(朱德早年的老師)息影蘇州期間,為緬懷明萬曆年間滇南籍同鄉、佛學精湛的中鋒寺主持蒼雪法師弘揚佛法業績,曾偕雲南省籍同鄉等名士多人,登中鋒古寺,訪古探幽,立有“蘇州府中峰山蒼雪法師塔銘”石碑一方,對古寺高僧傳法盛況作了極高的評價。自太平天國遭毀以後,海倫、緒誠等寺僧,因籌資不足和太湖盜匪患害等原因,將古寺地遷至山的下部,捐地重建了規模較小的寺院,但仍設有大殿、佛堂、庫房、臥室及伙房等寺屋三十間左右。緒誠還於民國五年(丙辰年),重立“報恩山”石碑一方,以襲古名,並寄以“佛光再明,寶地重新”之意願也。

香火旺盛

長期以來,廣大信徒到中鋒、觀音兩寺燒香朝拜者絡繹不絕。不幸的是,文革期間兩寺都遭焚毀,現已蕩然無存。中峰古寺倖存了三間小屋和六方珍貴古石碑。然而廣大信徒、香客深受古寺宏大佛力感召,古寺雖嚴重遭毀,但進山朝拜者仍然未有間斷。近年來,為更好地保護尚存的珍貴石碑,原寺僧根瑞全家自願出資,新建了簡易寺屋五間,約一百平方米,主要用於保護石碑。
改革開放以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落實,為了繼承和發揚支遁大師的積極思想和菩薩精神,為了使古寺重現雄風,再見輝煌,把宗教活動場所納入正規管理。公元1994年春,由吳縣佛教協會從蘇州靈岩山寺請來法慶法師,主持道場,從此中峰寺的鐘聲又重新在觀音山上響起。經上級有關領導和宗教部門批准,1996年正式登記為佛教活動場所。多年來,法慶法師一直吃苦耐勞,省吃儉用,東奔西走,四處化緣。在他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的努力下,受到諸佛菩薩的護佑和十方善信的大力支助。“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整整十年的拼搏,如今的中峰寺已是殿宇雄偉、佛像莊嚴,十方善男信女都蜂擁而至,香火十分旺盛。現今寺院初具規模,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放生池等。去年10月4日,寺院隆重舉行了“大雄寶殿落成暨全堂佛像開光法會”,與會的諸山長老、各界領導、十方善信萬餘人次,參加了此次法會,如今“中鋒禪寺”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景觀特色

寺院右首有一條崎嶇山道,竹徑蜿蜒,酷似青龍臥伏,沿著山道拾級而上,道邊的松竹翠綠,流水溪溪,仿佛有種“禪房花木深,曲徑通幽處”的感覺。
中峰寺的山門是一座懸山式的建築,與天王殿相銜接,氣勢雄偉,別具一格,為國內外佛教寺院所少有。天王殿門額上方,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蘇州靈岩山寺方丈明學大和尚撰寫的“中峰禪寺”四個大字。進入山門,迎面端坐著大肚彌勒,其法相莊嚴、滿臉堆笑。在彌勒菩薩頭頂的上前方,懸掛著一方匾額,上面是蘇州包山禪寺方丈貫徹大和尚撰寫的“彌勒住處”四個金黃琉璃大字。
穿過天王殿,就可以看見寺院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在天王殿與大雄寶殿之間,有一座“香花橋”把前後兩座殿宇緊緊地連線在一起,在該橋左右兩邊的欄桿上分別寫著“道正心明、隨緣悟性”八個綠色大字。在橋的下面是一所放生池,池水常年清澈碧綠,不會幹涸,即使是在久日不雨的夏季,池水也是一樣清澄滿瀛。
跨過“香花橋”,踏上十級台階,就可走近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磚木結構,雙層殿頂,在兩層殿頂中間,懸掛著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龍華古寺方丈明暘大和尚撰寫的“大雄寶殿”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大殿門邊的石柱上,鑲刻著一副對聯,聯語:
睹明心而悟道說法三百餘會俾大千佛子複本性以徹證唯心;
下兜率而降神住世八十有年令九界眾生出迷途以證登覺岸。
大雄寶殿中央是一尊4米多高的釋迦牟尼雕像,釋迦牟尼法相莊嚴、面帶微笑,端坐在蓮華座上,蓮座兩旁站立著阿難和迦葉兩位尊者,三尊佛像慈眉善目,豐腴飽滿。牟尼雕像後側安坐著海島觀音、文殊和普賢菩薩的塑像,其神情舉止古拙,莊嚴凝重。觀音菩薩倒坐其中,手持楊枝淨瓶,更加顯得慈眉善目。大殿兩側是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有的手捧經書,有的垂目瞑思,有的笑容滿面……個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顯得精神抖擻、容顏煥發。全堂佛像都是檀香木雕成,真金裝出,走入殿內,讓你仿佛置身於西方極樂王國一樣。
中峰禪寺如今是黃牆黛瓦,綠樹成蔭,殿宇樓閣,飛檐斗拱,該寺三面環山,一面臨市,遠離塵囂,不受環境的污染和干擾,實乃念佛真修之地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