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外敷散

中藥外敷散

中藥外敷散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以氣味具厚藥物為引導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灶。固可透入皮膚產生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

中醫方劑已發展有湯、酒、茶、露、丸、散、膏、丹、片、錠、膠、曲,以及條劑、線劑等多種內服、外服劑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藥外敷散
  • 外文名: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owder 
  • 劑型概述:中醫藥方劑的製劑形式之一
  • 作用原理:運用中藥歸經原則
  • 出處:《內經》
劑型概述,作用原理,歷史記載,外敷散套用,療效特點,

劑型概述

中藥外敷散是中醫藥方劑的製劑形式之一。中醫方劑已發展有湯、酒、茶、露、丸、散、膏、丹、片、錠、膠、曲,以及條劑、線劑等多種內服、外服劑型。仁惠堂中藥外敷散是各種名貴中藥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作用原理

中藥外敷散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以氣味具厚藥物為引導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灶。固可透入皮膚產生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敷於體表的中藥乾粉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

歷史記載

戰國後期的《內經》中已有湯液醪醴的專論,並記載了散劑的製法、用法以及適應症;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晉代葛洪的《肘後方》;宋代的《和劑局方》;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均有散劑的詳細記載。
中醫經典記載“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膚筋骨之間,可按而得之,用藥包敷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功而散之,教服藥尤為得力”。
其次,中醫典籍中有“味入經”之說,中藥粉包外敷患處,以其味入經穴,循經達於臟腑,既驅邪通經,又調理臟腑,其效勝於內服。

外敷散套用

中藥外敷散多套用於筋骨類疾病方面的治療如: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骨質增生、關節炎、肩周炎、腰肌勞損、滑膜炎、腰椎管狹窄、骨刺、風濕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膝蓋腫痛等筋骨類疾病。如仁惠堂筋骨愈活絡貼

療效特點

第一功能組:以通經活絡為主,快速打通因寒濕而淤塞的經絡通道。中醫認為,痛則不通,打通經絡通道,讓患者首先解除疼痛之苦,樹立治療信心,調動自身主動的心理因素。也為後面的給藥,掃通路障,讓藥直入病灶。這一組藥物以芳香穿透性為主。一般需要一個療程即一個月時間,即可達到打通經絡,清除病疼的結果。這一功能組,相當於先遣隊和動力對,起導向和推動作用。
第二功能組:以消除痹症為主。中醫將所有的經絡骨病皆歸結為痹症。這一組的藥力是直指病灶,象靶向給藥一樣,直接作用在痹症上,使痹症軟化,消融,使變形的骨骼得以修復歸位。這一組藥皆是一些藥力強大的藥物。時間上,根據不同病情,一般在1~2療程即可達到祛痹的效果,患者的反應是在第一階段消除疼痛的情況下,感到更加輕鬆,體力增強。這一功能組,相當於主力部隊,起攻堅作用。
第三功能組:以除根固本為主。由於患者得病之前的機體就出現了虧損,腎精不足,元氣耗損,外邪乘虛而入。所以,當完成祛除了“痹”症以後,還要進一步補充腎元精氣,正氣記憶體,不讓外邪入侵,這樣治好的病就不會復發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