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德網

中華道德網

中華道德網是一個弘揚道德主旋律的公益性網站,成立於2006年8月1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道德網
  • 類別:公益性網站
  • 成立時間:2006年8月1日
  • 國家:中國
該網的倡議書,道德的解釋,我國“德治”與“法治”並舉,道德淪喪的根由,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市場經濟領域中的道德問題更為嚴重,怎樣改變現代社會道德滑坡的情況,究其本質原因,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德完全可以同步發展,重新大力宣揚和普及合理的道德知識,樹立及宣傳各類道德規範,提倡個人高尚品德與良好社會公德緊密結合,繼承和傳揚合理的道德理念,中華道德網的目標,關於道德的定義,

該網的倡議書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言萬古詩。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創造了推動人類文明歷史進程的先進物質文化,同時也以高尚淳樸的情操,創造了影響人類文明的發展的深沉而豐富的精神文化,使人類文明更加輝煌燦爛。在這些燦爛的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歷史、至真至誠的感人事跡、傑出人物的高尚品格、普通百姓的家長里短等等之中體現出來的不平凡的精神內涵——道德。

道德的解釋

在漢語中,道德一詞最早是分開使用的。老子的《道德經》內容分為《道經》和《德經》。書中,“道”和“德”是兩個詞:“道”,不是“道德”,而是“規律”。但“道”是看不見的,是通過“德”表現出來。“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現。”
中華道德網
漢字的“道”,以“首”居上,是“行為”必須遵循的“首要”準則。漢字的“德”,以“心”為基,為善良、辭讓、羞恥之心。道德,是中華文化之寶、國家社稷之基、民族精神之魂。道德作為調整人的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同樣是人們處世立身的立足之點、社會和諧運行的保障之章、世界和平穩定的捍衛之法。

我國“德治”與“法治”並舉

在我國,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德治”與“法治”並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在政治道德和某些職業道德領域,“文革”期間那種達到無以復加地步的出賣人格、指鹿為馬落井下石的陷害忠良、迫害無辜行為以及虛假偽善的“道德”已經不復存在了,這是道德進步的方面。而當代國人的人格自尊因知識普及已逐漸覺醒並受到法律的保護,典型例子是民告官的案例時有發生;依法經營、文明服務作為市場競爭的有效手段,越來越成為商人們的共識,從追求利益的動機出發而自覺地形成的這種守信的商業道德,使中國人享受到從來沒有過的“微笑”服務——儘管這種微笑背後的動機依舊值得商榷。
然而,我們不得不痛心地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在當代社會,人們的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甚至有部分人完全置道德於不顧。在社會生活很多方面,道德更多地表現出了滑坡的跡象,不講誠信、缺乏社會公德、無視職業道德。經常可見新聞揭露:重病的老人在公共汽車上苦苦求座而其他人卻無動於衷;弱勢個體危急時刻得不到政府幫助而全家自盡;世界上有三個國家的景點只用中文告誡遊客“請勿大聲喧譁”;貪污腐敗分子利用職務之動輒便捲走驚天巨款……。這些道德淪喪的現象不時發生,使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都出現了明顯下降。當人們生活在到處是良知麻木、謀財害命、偽劣假冒、貪污受賄的環境之中時,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又該從何談起?

道德淪喪的根由

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首先在於,道德領域中的社會公德問題,長期來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中華民族的某些傳統美德如見義勇為、捨己為人、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在今天依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應當大力褒揚和肯定的。這類美德,不僅對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法制尊嚴有積極功能,而且其崇高和美好形象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對於強化社會公德也有重要意義。但我們應該注意到中國傳統道德中只有倫理道德而沒有現代社會公德,尤其是缺少低層次的常德規範。我們知道,傳統倫理道德是維繫家族宗法秩序的,因此,倫理規範既是以血緣親緣關係為紐帶,又是以血緣親緣關係為半徑、由近及遠、推己及人、愛有差等的。在同宗同族或單位熟人之間,人們可以互尊互敬,由倫理美德維護;而在宗族或單位之外,陌生人之間,則彼此輕視蔑視,失禮失敬,缺少社會常德規範。在大城市中,同一學校或者一單位人上班車,大家彬彬有禮,而在街上等公共汽車時卻變成了一哄而上,究其原因,就在於大家彼此不認識,便不受道德約束。這便是所謂社會公德的道德缺失──在傳統道德中缺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社會公德體系和常德規範。

市場經濟領域中的道德問題更為嚴重

而在市場經濟領域中的道德的問題更為嚴重。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真正的市場經濟,因此我們的傳統中也從來沒有與現代市場經濟適用或相匹配的道德規範。即使是中國所謂儒商的道德規範,實際上也只是中國市場經濟難以長足進步的道德阻力。說到市場道德規範,簡單地講就是誠實經營、平等交易、公平競爭、合法謀利,其核心是守法尊約。如果說中國傳統道德是將人際關係倫理化,以“信”、“義”為社會行為調節原則的話,那么,市場道德則要求割斷人倫關係,將經濟關係契約化,以“法”“約”為基礎,輔以誠信作為市場行為的調節準則,即合法守約的行為通常便為道德。事實上,人們對這卻不夠了解甚至背道而馳。
在今天的市場交易中,某些經營者卻正是借所謂的公共道德或美德規範作為他們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法寶,而現實錯位的道德輿論卻往往給那些損人者以道德支持。王海打假,有些輿論竟然公開站在賣假貨的商廈一邊,攻擊王海是卑鄙的利己主義者。賣假貨的商廈倒成了高尚的利他主義者。再如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例子:當你與商販討價還價時,對方不是經常振振有詞地掏出這么一句:你這人怎么這么小氣,二角三角錢爭什麼?仿佛只是你在為自己私利而斤斤計較,而他卻成了毫不利己的慈善家。在“斤斤計較”、“輜株必較”作為貶義詞的話語系統中,中國人從來便羞於公開談論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何況對方已經占據道德制高點了呢!就這樣,道德成了有德者被損“失”利的緊箍咒,成了缺德者損人“得”利的通行證。德而不“得”,不德而“得”。這樣的“道德”恰恰成了不道德。不過這還屬於淺層次違背道德,在更深的方面,假冒偽劣產品鋪天蓋地,以次充好現象層出不窮,強買強賣事件時有發生,這都已大大超越道德的底線,完全走到了道德的反面。

怎樣改變現代社會道德滑坡的情況

究其本質原因

我們應該怎樣改變現代社會道德滑坡的情況,使國人的道德水準逐漸提升呢?或者說,我們應該怎樣重建合理的道德規範,怎樣重樹道德的權威呢?
這首先可以從古代道德秩序得以良好運行的原因說起。在中國古代以及近代,中國大多數人屬於文盲階層,他們憑有限的知識認定世界上有一個高於一切的存在,人的一切行動均受其監督。佛教的因果報應說和道教的地獄受刑說正是其中代表。在這一思想約束之下,人們自發地約束自己並形成了一整套的個人及社會的思想、行為規範,亦即道德。道德形成之後由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進行改進和系統化,進而進行廣泛傳播。這一套道德符合統治者的要求,因此用強制力量加以鞏固、強化,使之逐漸成為高於一切力量的約束性存在。無論是民眾主觀心理還是統治階級的客觀舉措,都為道德發揮強大作用提供了良好環境,人們的道德水準因此得到保證。
以道德在現代社會的發展狀況而言,我們不能無視傳統道德中屬於“糟粕”的部分,也不能把現代人的道德滑坡簡單地歸因於人們的知識水平提高或者經濟迅速發展。我們應該從更廣的方面入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變惡劣的道德現狀。
在市場領域不放棄社會公德的傳播,不要使人們丟掉基本的道德,同時也不要使不正確不合理的道德成為損人利己的工具市場交易是利益交換。但長期以來人們對此習焉不察,甚至包括作為傳揚道德的主要力量的知識分子自己,也經常把道德的板子打錯對象!某學者對一位較真的女記者“損人不利己”的道德批評便是典型的一例。那位女記者因面的司機收款不給票,力爭了二十分鐘,撒謊沒帶票的司機才不得不“屈服”,給了票。在這裡,應當譴責的是司機,他收款不給票,是一種明顯的損公利己行為。女記者為了執行一條非常簡單的“規則”要回自己該得的利益:付款要票,而不得不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她是一個利益受損害者,怎么能給她扣上“損人”的帽子呢?再進一層說,她不怕掉價,不怕耗費精力維護自己哪怕細小的合法權益,以維護市場公平法則,制止各種公開的損人利己行為,這正是今天建立市場道德規範所迫切需要而為國人所非常缺乏的認真精神,我們應當為這樣的精神鼓掌才是!
其實,當社會公德在市場領域中成為損人利己的工具的同時,真正需要社會公德的公共領域或政治生活中,卻被引進市場經濟原則,從而造成了社會道德水平的嚴重下降。譬如,當孩子落水家長向人求救時,被求者卻首先索取報酬,致使落水者不救而死。這可能屬於極端情況,但向問路者公開要索取報酬卻早已不是新聞。至於把人民給予的政治權力也用來尋租,把黨的組織原則也用來進行金錢交換,則更是政治腐敗的表現。對此,人們早已深惡痛絕,我們無需多論。但問題嚴重性在於,人們在深惡痛絕的同時,卻實際上已經將這種市場原則作為道德準則自覺認同,“子不言利”的中國人一下子走到另一個極端“言不及‘義’”——那些出於崇高道義的奉獻行為竟被很多人認為是不真實或動機可疑或純屬傻冒的,一個義務奉獻者的事跡登報後,會收到成千封索取“奉獻”的信。而那些利用權力尋租行為卻為道德輿論所容忍,“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早已成為“醒世恆言”“喻世名言”。這種道德錯位的結果使那些損人損公利己者在尋租在受賄在公開損人利己時,不僅感受不到道德的壓力,甚至可以毫不臉紅地對那些拒絕行賄者進行道德攻擊。某出版社編輯將一筆編輯費送給社外的特邀編輯,只因這位學者如數收起沒有表示“意思”,這位編輯事後便逢人就講這位學者“太不夠意思”“太自私”!這種道德滑坡趨勢的確是可怕的。

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德完全可以同步發展

但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滑坡不能歸因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到過市場經濟已開發國家的同志,回來後無不對那裡的社會公德水平留下深刻印象。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德完全是可以同步發展的。這裡關鍵的問題是,首先要從輿論上劃清不同社會關係與道德規範的界限,提高公民的社會身份與道德角色轉換的覺悟。與現代社會生活多元化相適應,現代人與傳統人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每個人幾乎都要在不同社會關係中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遵循不同的社會道德規範。因此,現代人要善於隨著社會身份的轉換而隨時進入不同的社會道德角色。一個商人在市場範疇內斤斤計較,唯利是圖,不影響他在市場之外慷慨大度,唯義是舉。一個國有企業幹部,作為企業法人,當他進行經濟交易時,只能以經濟人身份出現,遵循市場道德。但當他以黨員身份從事黨的事業為人民排憂解難時,則理當奉行“無私忘我”的共產主義道德。一個工人,在政治上享有國家主人公的政治身份,並通過共產黨實現對國家的領導,但當他進入企業時,則必須簽訂勞動契約,按勞取酬,甚至可能被解除契約而失業。不能自覺地劃清工人的兩種身份,將政治身份帶到經濟領域中,這正是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道德阻力所在。當然,由於不同社會領域之間、不同道德規範之間並不存在有形屏障,這種道德界限的劃分和道德角色的轉換完全需要靠主體的道德覺悟。對於習慣於社會身份角色一元化的中國人來說,要很快作到這一點是困難的,而這,正是我們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的著力點所在。

重新大力宣揚和普及合理的道德知識

條理一些而言,首先,重新大力宣揚和普及合理的道德知識,讓人們重上一次思想道德課。要努力引導人們分清是非、善惡、美醜,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文明素養。引導人們把道德原則、道德規範轉化為道德實踐,堅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從一點一滴改起,不斷革除自身陋習。

樹立及宣傳各類道德規範

其次,要樹立及宣傳各類道德規範。例如家庭美德、職業道德或接待禮儀、交際禮儀等等。讓人們的行為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判和參照標準,這樣人們的行為就不會陷入無序的狀態。同時由於有這樣一個公認的標準存在,人們就可以互相監督,在法律發揮作用的情況下讓道德更具有約束的力量。

提倡個人高尚品德與良好社會公德緊密結合

再次,應該提倡個人高尚品德與良好社會公德緊密結合。人之“性本善”或“性本惡”都不影響一個人可以有著高尚的品德。而個人的高尚品德要發揮最大作用就必須和整個社會發生關係。如果每個人都堅持遵循道德的要求,那么整個社會就會往善的方向發展,因之,社會公德方面就自然會取得長足進步。
必須注意的是:在市場領域,不放棄社會公德的傳播,不要使人們丟掉基本的道德,同時也不要使道德被不正確不合理地歪曲成為損人利己的工具。市場交易是利益交換,在簡單的交換關係中,往往一方的損益即是另一方的增益,因此,這裡只能用法規契約為公平尺度進行具體道德評價,而不能運用抽象的公德尺度籠統指責某一方是“損人利己”。

繼承和傳揚合理的道德理念

為著這一目標,我們應該繼承和傳揚合理的道德理念,糾正和去除錯誤的道德觀念,把合適的道德規範用於合適的地方,建立健全道德評判體系,使整個社會更為和諧地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體系和體現時代特徵的倫理精神的基本原則如: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敬業精神與厚德載物團結互助的凝聚精神的統一、以愛國主義為情感依託,以團隊精神為基本原則,以共產主義為理想境界的精神歸依、提倡事業上人人競爭,生活上理解寬容的現代人際觀、尊重自我,理解他人,個人生活的多樣性與社會團體生活的求同性相結合的處事原則、外在的實用功利性與內在的道義性相一致的現代道德理念等。這些原則應是與商品經濟、民主政治、開放社會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目標相一致的。有了統一規範的道德體系,人們才會有統一的道德價值取向、正確的選擇,共同的信念和文明的行為!

中華道德網的目標

我們中華道德網正是為著這一目標而創建的,中華道德網的同仁將會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孜孜不倦地工作。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和弘揚者是我們的的身份,以情動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是我們的口號。從本職工作一點一滴嚴謹認真地做起是我們的行動,傳揚與建構新的合理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我們的目標。所有有志於道德建設的廣大朋友們,請與我們中華道德網的全體同仁一道,肩負歷史使命,為道德的重建、精神的回歸、民族的復興而共同奮鬥!為祖國繁榮、社會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於道德的定義

定義1:由個體自我意識為起始,引影到群體當中,形成的《精神》《語言》《行為》巨觀性微略統一,即為道德。
定義2:道德就是脫離人的自然屬性而適應人的社會屬性。( 這裡說的人的自然屬性,實質就是動物性。)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範。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準即隨之提高。
定義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範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定義4: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