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龍子

中華石龍子

中華石龍子,也稱為中國石龍子,是晝行性地棲型卵生蜥蜴,生活於低海拔的山區,平原耕作區,10-1030米的山區及平地草叢。活動在樹林下和公路旁的落葉雜草叢中及亂石堆間。適溫22-38℃,在33-38℃為活動覓食高峰期,以各種昆蟲為食,亦吃小蛙、蝌蚪、仔蜥等脊椎動物,偶爾也會攝取植物莖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石龍子
  • 拉丁學名:Eumeces chinensis
  • 別稱:山龍子、石龍蜥、豬婆蛇、四腳蛇、山彈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動物綱(並系群)
  • :有鱗目
  • 亞目:硬舌亞目
  • :石龍子科
  • :石龍子屬
  • 亞種:指名亞種,岱山亞種,台灣亞種和白斑亞種)。
  • 分布區域:我國大部,詳見產地。
  • 英文名:Chinese skink
  • 物種命名人:Gray JE
  • 命名年代:1838
  • 學名:Eumeces chinensis Gray 1838
  • 下目:石龍子下目
產地,外形特徵,生活習慣,繁殖,保護,

產地

廣泛分布於四川(萬縣、酉陽)、安徽(寧國、太平、黃山、霍山、佛子嶺、蕭縣、褚蘭、淮北、歙縣、九華山)、福建(福州、福清、崇安、德化、全南)、廣東(廣州、西江、韶關)、貴州(貴定、畢節、雷山、德江、榕江、獨山、松桃、金沙、荔波、遵義、赤水、江口)、海南(海口)、香港湖北(崇陽)、湖南(岳陽、宜章、湘陰、寧鄉、長沙、衡山、瀏陽、大庸、鳳凰、新寧、城步、洞口)、江蘇(蘇州、連雲港)、江西(鉛山、上猶、南昌、湖口、全南)、上海台灣雲南(西雙版納)、浙江等地。

外形特徵

有4條腿,每隻腳上有5個腳趾,身上布滿褐色、黑色和紅色鱗片,尾細長。頭體長20-30公分,雄性頭體長20-30cm,雌性全長18-22cm,尾長為頭體長的1.5倍左右。幼體背面黑色,具有3條淺黃縱線,尾淺藍色。

生活習慣

對於人工環境的適應力比較高。對溫濕度有一定的要求,如人工飼養,需注意早晚各噴水加濕一次,對於一般蟋蟀、麵包蟲,大麥蟲等食餌接受度也很高。一般宜採用蟋蟀開食。有尾部自斷逃生的本領,人工飼養時不建議混養,並要注意在抓取時避免抓取尾部。雄性個體尾巴根部較粗大,耳後的紅斑面積較大較密,個別地區活動的品種幼體尾部會呈現出和藍尾石龍子一樣的亮藍色,成體後顏色消退。當溫度低於13°C時,中國石龍子進入冬眠。春季在上午11時出現活動高峰,夏季活動高峰為兩個一個為上午9時半,另一個為下午14時半。

繁殖

卵生,每年5-7月繁殖,一年只產一次卵,每次產卵多枚,不同地方卵數不一致。卵白色,橢圓球形。多產於石下或草根、樹根下的土洞中自然孵化。室內人工孵化期約為53天,雌性每窩可產下15-20顆蛋。
中華石龍子中華石龍子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三有”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