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

中華百科全書

《中華百科全書》,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一版,1996年出版第二版,1999年出版第三版,共3冊。該書共收條目8000餘條,按漢語拼音順序編排,另有條目筆畫索引和內容音序索引。最全面、最系統、最概括的介紹中國古今文化的綜合性百科全書:《中華百科全書》包括歷史、地理、哲學·宗教、人類·社會、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學·藝術、文化·教育、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共11各知識大類,涉及到60多個學科。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百科全書
  • 類別:教育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4年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所獲榮譽,圖書價值,圖書特色,發展歷史,

所獲榮譽

《中華百科全書》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榮獲“首屆中國辭書獎一等獎”和“第九屆中國圖書獎”的精品力作。
《中華百科全書》體現了側重社會科學和詳今略古的原則;著重介紹中國古代較大的科技發明及科學理論和現代在科技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著重介紹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尤其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各方面的基本情況,突出介紹了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新人物等新知識。包括歷史、地理哲學宗教人類社會、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學、藝術、文化、教育、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共11個知識大類,涉及到60多個學科。《中華百科全書》約500餘萬字,8000餘個條目,1700餘幅插圖、表格,27個附錄,全書包括正文、附錄和索引三大部分。

圖書價值

《中華百科全書》向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提供有關中國過去和現在的一般知識,幫助他們了解和熟悉中國。
《中華百科全書》對於我們炎黃子孫來講,無異於一幅祖國畫卷,使我們看到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錦繡前程。
《中華百科全書》對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來講,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工具書。

圖書特色

《中華百科全書》在以條目為主要形式介紹知識時,著重採用綜合寫法;著重選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高檢索率的條目;採用配圖、表格數據等形式,使嚴謹的知識主題顯得生動、直觀和便於比較;講求引用資料和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中華百科全書》專設一篇15萬字的題為“中國”的概述文章,從中國的自然概況、歷史、政治、法律、軍事、外交、經濟、產業、科學和技術、教育、文化、社會生活等12個方面,全方位地、多層面地、系統地向讀者介紹中國尤其是現代中國的基本狀況。編纂者企盼通過這種方式,把抽象的“中國”變為易於把握的知識模型,使“中國”更直觀地凸現在讀者面前。
《中華百科全書》的附錄部分是將零散的知識點,匯總成有機聯繫的知識系統的重要形式。這27個附錄內容準確、可靠,便於讀者查閱、比較和直接引用,其中如中國大事年表,凡1000餘條,高度概括地介紹了自中國文明發祥以來直至1998年底發生的中國重大事件,揭示了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為了解中國提供了基本線索。

發展歷史

《中華百科全書》為國內第一套中文百科全書,總計十冊。自民國七十年(公元1981年)三月開始陸續出版,至民國七十二年(公元1983年)七月完成,全書共分為三十八種類別,各款目采辭典形式綜合編排,辭目約一萬五千餘條。是由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為展現大學為“網羅百家、囊括大典”之機構,組成委員會倡導編纂。
李天任博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校長)有鑒於科技進步與網路的發達,數字出版逐漸形成趨勢,自民國八十八年(公元1999)七月開始,經由導入數字典藏之技術後,開始推動“《中華百科全書》數位化”工作,總計三十八種類別,6,412頁。
2004年起,《中華百科全書》在經由數字典藏的內容後,希望增加大量多媒體內容,並改善分類索引接口及難字字型之呈現,增進傳達百科全書知識提供的方便性。透過有系統、數位化的整合與套用,《中華百科全書》亦可提供超級連結(Hyper Link)、超媒體(Hyper Media),方便瀏覽典藏知識、快速搜尋等功能。
為了便於區分,“典藏版”所有文字均未做更動或增加,圖片及表格直接從紙本的中華百科掃瞄為圖檔,藉以呈現當年最原始的資料。2004年數位化後的《中華百科全書》,稱為“多媒體版”,為配合時勢潮流,所有詞條依據賴永祥“中國圖書分類法”重新分為十大類,並就部分內容作修改更新,圖形、地圖以向量方式重新描繪上色,並結合故宮等多個典藏單位,提供多媒體影音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