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熱情,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棘手的民族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並一直探索在社會不斷發展中逐步予以解決的道路。伴隨這個過程,一個由中國學者自己創立的、旨在解決中國自身民族問題的理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也應運而生。在文章發表之後20年的時間裡,學術界對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這一理論做了多次學術探討,儘管探討和研究總是分歧與共識並行,但是它們都促使這一具有結構論特點的理論體系日臻完善。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 作者:費孝通
  • 原版名稱: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 ISBN:7810563688
  • 類別:民族學
  • 頁數:372
  • 定價:24.00元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版社
  • 出版時間:1999-09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簡體中文
  • 紙張:膠版紙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出版信息,圖書目錄,社會影響,作者簡介,創作背景,

基本信息

1988年,費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學術會議期間,發表了其在國際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的著名論文《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在文章發表之後20年的時間裡,學術界對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這一理論做了多次學術探討,儘管探討和研究總是分歧與共識並行,但是它們都促使這一具有結構論特點的理論體系日臻完善。 如何理解“中華民族”這個“一體”。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對“中華民族”的提法一方面肯定了中華民族是當代中國56個民族的總稱,另一方面又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由此,引發了關於如何理解“中華民族”這個“一體”的討論,並形成了3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觀點認為,“中華民族”屬於政治範疇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中國各民族組成統一的多民族,而不是一個民族實體。第二種觀點認為,“中華民族”既屬於政治範疇,也屬於民族學範疇,“中華民族”與56個民族同樣稱謂“民族”是不矛盾的,因此,“中華民族”也可以是一個民族實體。第三種觀點認為,“中華民族”概念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中華民族”把“中國古今各民族”都包羅入“中華民族”之列,狹義的“中華民族”則是中國在近代與西方列強的對抗中開始的“自覺”的產物。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篇著名傑作。其主要論點可概括為:一、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並不是把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因為這些加在一起的56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的、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裡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這個論點後被陳連開先生引申為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次論。
多元一體格局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二、形成多元一體格局有一個從分散的多元結合成一體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必須有一個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漢族就是多元基層中的一元,但它發揮凝聚作用把多元結合成一體。三、高層次的認同並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 ,不同層次可以並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所以高層次的民族可說實質上是個既一體又多元的複合體,其間存在著相對立的內部矛盾,是差異的一致,通過消長變化以適應於多變不息的內外條件,而獲得這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

出版信息

作者: 費孝通
isbn: 7810563688
書名: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頁數: 372
定價: 24.00元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學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1999-09
開本:32開

圖書目錄

代序:民族研究――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與思考
第一章 導論
  一、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一)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
(二)多元的起源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匯集
(四)凝聚核心漢族的出現
(五)地區性的多元統
(六)中原地區民族大混雜、大融合
(七)北方民族不斷給漢族輸入新的血液
(八)漢族同樣充實了其他民族
(九)漢族的南向擴展
(十)中國西部的民族流動
(十一)中華民族格局形成的幾個特點
(十二)瞻望前途
二、中華民族研究的新探索
第二章 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形成
  一、中華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區域性發展
(一)中華文化起源於中華大地
(二)黃河中下游東西相對的兩個文化區
(三)長江中下游東西相對的兩個文化區
(四)燕遼文化區及黃河上游文化區
(五)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心的
華南文化區
(六)北方遊牧與漁獵文化區
(七)南北農業及狩獵文化三帶的平行發展
二、中華遠古的各部落集團
(一)史料問題
(二)父權制以前的史影
(三)父權制時代各部落集團
三、中華民族形成史的分期
(一)中華民族的起源與孕育
(二)中華民族的自在發展
(三)中華民族從自發到自覺的聯合
四、中華民族的結構
(一)中華大地的地理結構
(二)中華民族的民族結構
(三)中華民族的政治結構
五、中華民族的共同性(一)
(一)中華民族認同有長遠的歷史淵源
(二)各兄弟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各具特點和特長而又互相學習和吸收
(四)中國民族關係的新紀元
六、中華民族的共同性(二)
(一)遠古神話所反映的共性與個性
(二)中國各民族遠古祖先的認同與各自的特點
(三)各民族的歷史自古認同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四)在中華民族解放鬥爭中同呼吸共命運
第三章 民族稱謂含義的演變及其內在聯繫
  一、“漢人”考
(一)“漢人”稱謂的起源
(二)“漢人”族稱的形成
(三)“漢人”範圍的擴大與“漢族”稱謂的出現
(四)對“漢人”稱謂的演繹
二、“契丹”――漢人之別名
三、歷史上少數民族中的“漢人成分
(一)少數民族的崛興往往得助於漢人
(二)漢人之化入西北民族的成分
(三)漢人之化入西南、東南民族的成分
(四)漢人之化入中南民族的成分
(五)漢人間有遷於鄰國而被涵化的成分
(六)民族間相互涵化是促進發展的因素
四、中國・華夷・蕃漢・中華・中華民族
(一)中國名稱的起源
(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與華夷的含義
(三)秦以後中國含義的發展演變與確立
(四)漢人與蕃漢對舉的內涵及外延
(五)中華與中華民族含義的演變和發展
第四章 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的地位
  一、匈奴遊牧社會的歷史地位
(一)匈奴統一中國北方遊牧區的歷史意義
(二)長城內外廣大農業區與遊牧區的形成
(三)匈奴遊牧社會的歷史地位
(四)遊牧社會與農業社會歷史的整體聯繫
二、西漢政府設定河西四郡的歷史意義
(一)設定河西四郡的歷史背景
(二)河西四郡促進了漢朝對西域的統一
(三)河西四郡促進了中西交通的發展
(四)河西四郡促進了西北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五章 中華民族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一、民族研究新發展的良好開端
(一)對中華民族的研究是時代的需要
(二)對中華民族內涵與外延的探討
(三)對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的探討
二、中華民族起源學說的由來與發展
(一)從一元說到多元一體說
(二)多元一體說的考古學依據
(三)中華文明初曙發展的總趨勢
(四)需要對遠古神話系統整理
三、傳統民族觀與中華民族一體觀
(一)傳統的“華夷之辨”
(二)“大一統’格局中的“華夷之防’
(三)中華民族從自在發展到自覺的聯合
四、中國民族研究的識異與求同修訂本跋

社會影響

中華民族的形成特徵是文化認同:神話認同是其形成的前提,身份認同是其形成的標誌,國家認同是其形成的結果。中華民族的關係特徵是互相依存,文化依存是其精神力量的源泉,經濟依存是其物質生活的基礎,政治依存是其共同命運的關鍵。中華民族的發展特徵是融合統一,理論升華是先導,共同奮鬥是動力,安定強盛是結果。
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觀點既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經驗的總結,又是對現實社會的高度把握,它不僅對解決我國的民族問題、理解包括民族政策在內的諸多政策具有極大的啟發性,而且對已經進入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具有同樣重要的現實價值。
費孝通費孝通
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決定了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的根本一致性,而且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各民族同胞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民族已經成為“國族”,民族之間的關係實質上也是民族與國家的關係。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屬於各族人民,而不僅僅是哪一個民族。國家與民族有如父母與兒女,民族之間早已是兄弟。在世界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珍惜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民族大家庭,珍惜愛護我們統一強盛的社會主義祖國,及其不可分裂、不可玷污、不可侵犯的神聖,應當成為中華各族兒女不可顛覆的精神信仰和超越一切個體、局部利益的價值追求。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漢族,江蘇吳江人,世界級的社會科學家,國際套用人類學會最高榮譽獎獲得者,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副國級)。
費孝通費孝通
他4歲進入母親創辦的蒙養院,開始接受正規教育。1928年入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讀完兩年醫學預科,因受當時革命思想影響,決定不再學醫,而學社會科學。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研究生,1935年通過畢業考試,並取得公費留學。
在出國前,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廣西大瑤山進行調查,在調查時迷路,誤踏虎阱,腰腿受傷,王同惠出外尋求支援,因失足而不幸溺水身亡。傷愈後,回家鄉農村休養時,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
出國留學
1936年夏,費孝通去英國留學,1938年獲倫敦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論文的中文名《江村經濟》,此書流傳頗廣,曾被國外許多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系列為學生必讀參考書之一。
1938年回國後費孝通繼續在內地農村開展社會調查,研究農村、工廠、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社區。出版了調查報告《祿村農田》。
學生歸來
1944年費孝通訪美國歸來後不久,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曾任清華大學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鄉土中國》及譯文《文化論》、《人文類型》、《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等。
1955年到貴州進行民族識別,參加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曾任國務院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屆中央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學的前身中央民族學院的副院長、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教授。
化為右派
1957年3月24日費孝通寫的《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發表在《人民日報》,劃為“右派”
1959年9月17日中共中央下發了《關於摘掉確實悔改的右派分子的帽子的指示》 ,11月2日又下發了《關於摘掉右派帽子的人員的工作分配和生活待遇的規定》 。12月5日,報紙公布了中共國家機關和民主黨派中央機關摘掉一批確已改造好的右派分子帽子的訊息, 共142人,其中有費孝通、潘光旦、沈志遠、徐鑄成、浦熙修等等。各地也都這樣摘掉一些右派分子的帽子。
英國獲獎
1980年春費孝通獲國際套用人類學會馬林諾斯基名譽獎,1981年春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獎章,1982年被選為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榮譽院士,1988年費孝通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年費孝通獲《大英百科全書》獎。曾在加拿大作《中國的現代化和少數民族》演講。
1992年費孝通發表《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來考察沿海鄉鎮企業的主要研究報告,就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及其在改革和國民經濟中的位置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1998年中國非國有經濟年鑑創刊費孝通任名譽主編,對國家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非國有做出了重要貢獻。

創作背景

1988年費孝通已經80歲了。但是這一年他應香港中文大學的邀請給Tanner講座做一個關於中國民族學研究的報告,也就是後來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藍本卻成為了他學術生涯晚年的又一個高峰。在這篇論文(以及後續其他研究者的論述中),他提到:我將把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如今中國疆域裡具有民族認同的十一億人民,它所包括的務實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他們雖則都稱為“民族”,但是層次不同。
費孝通詩詞費孝通詩詞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形成的。
他的論述不是漢族中心主義的歷史觀,相反,他認為:
中華民族的發端是在距今3000年之前黃河中游出現的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這個民族集團不斷壯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這個核心。它在擁有了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東亞平原之後被其他的民族稱為漢族,然後開始逐漸滲透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繫作用的網路,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的不可分割的統一基礎。
並且用翔實的考古資料證明中華民族的發端是各個不同的民族集團同時出現在華夏土地之上然後經歷不同的發展的過程。在這個不斷分離、融合,小的民族集團不斷消亡,大的集團的形成,並且逐漸在不同的民族中出現對於“中華民族”這個置於所有小民族之上的概念的認同,就是自在的民族實體的演變。我覺得這個歷史的脈絡對於反思西方的民族-國家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補充,那就是中國的情形和西方的未必是一樣的。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互動。長城的分界線也是農耕和遊牧的界線。歷史上不僅僅有北方的匈奴不斷侵擾南方的漢人。同時南方的漢族也有大量的人口進入北方的領域,有的轉換自己的身份成為少數民族,有的則不斷開墾疆域把農耕的版圖拓展開來。至於統治中國的各個外族政權最後無一不被漢化的命運,費孝通也認為這是農耕文明對於遊牧文明的馴化。因為一旦紮根下來,不斷擴張的人口壓力以及更高的生產效率讓所有成功的政權都選擇了農耕,並且連帶接受了這個文化。
而這個問題的現實轉變則在於,在從遊牧向農業化的轉變成功之後,在面對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今天,新一輪的民族融合和共存的問題,能夠從歷史中找到什麼借鑑呢?恐怕還沒很多人考慮過這個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