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宮廷黃雞

中華宮廷黃雞

宮廷雞原產地在北京城北側安定門和德勝門外的近郊一帶,以朝陽區所屬的大屯窪里兩個鄉最為集中,其鄰近地區,如海淀清河等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據民間相沿傳說,宮廷雞這一品種在清朝中期即已出現,距今已有近300餘年的歷史。 七十年代,北京興辦工廠化養雞,大量引進外國專門化雞種,地方雞種受到嚴重的衝擊。生產性能較低的宮廷雞數量銳減,面臨雜化和瀕於滅絕的境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宮廷黃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相關介紹,特性,食性雜,抗寒能力強,對病有耐受力,膽大,肉質狀況,來歷,

相關介紹

中華宮廷黃雞是以我國古老雞種“北京油雞”(該雞在明、清時代就極享盛名,是御膳貢品)為基礎選育出來,88年經愛新覺羅傅傑先生鑑定並提詞,中華宮廷黃雞之名由此而來。
中華宮廷黃雞
中華宮廷黃雞外貌獨特,不但頭長大鳳冠,而且嘴長羽鬍鬚,腿長毛,俗稱“三毛”;更奇的是大腿飛節處和爪上長翅羽,行走似舞,頗具觀賞價值。加上其肉質鮮嫩,肉味特別鮮美,是其他雞種所無法相比的,曾被選作清代宮廷御膳。中華宮廷黃雞作為我國珍貴的雞種資源被列項保種。
根據中華宮廷黃雞的特點,現在選育出的優良配套系,既充分保留了中華宮廷黃雞的外貌和肉質優點,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性能。中華宮廷黃雞父母代母系特徵是淺黃色或黃麻,腳細短,體型豐滿。生產狀況是開產日齡150天,開產體重1.5~1.7千克,年產蛋200~230枚,入孵蛋孵化率87%,20周齡成活率96%,產蛋期死亡淘汰率小於1%。白痢陽性檢出率小於0.1%。商品代宮廷黃雞具有近似北京油雞的“三毛”特徵,抗病力強,耐粗飼,且屠體豐滿,肌肉嫩度高,肌纖維細,保水率高,肉味香濃。公雞70日齡體重達1.4千克左右,料肉比為2.6∶1;母雞90日齡體重1.4~1.6千克,料肉比為2.9∶1。商品出欄率97%以上。

特性

食性雜

種雞在休產期,不加任何精飼料,用純粗纖維飼料餵都可以,對粗纖維消化能力特彆強。

抗寒能力強

根據黃河珍禽公司飼養經驗得出,60日齡的雞在-10℃的條件下生存能力和春天無區別,這與該雞有豐富的羽毛有關。

對病有耐受力

一般很少感染細菌而得病,對藥物敏感,餵少量藥物就能康復。

膽大

見人不避,反而跟著你。種公雞特別“孬”,有時還攻擊人。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國內市場對優質肉雞的需求日趨增加。目前,我國南方地區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黃雞市場占有量較大,廣東市場的占有率達70%以上。中華宮廷黃雞有獨特的肉質肉味,又擁有獨特的外貌特徵,因此可作為珍禽行業的優先投資項目。

肉質狀況

該雞宰殺後不必加任何調料,只需清水加鹽,烹煮後也會香味四溢,鮮美無比,而且無任何腥味。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孫建三是著名美食家(其父孫明經是張藝謀的老師),在品嘗宮廷黃雞後曾感慨:活了50多年,自幼隨父走南闖北,後來又幹了電影這一行,又做美食專欄作家,天下美食吃過太多了,一吃此禽才知,過去吃過那些東西算得什麼美食!
目前,中南海釣魚台國賓館,在招待有飲食家禽類習慣的國際友人和嘉賓時,均首選宮廷黃雞為特色菜餚進行招待。

來歷

中華宮廷黃雞,隸屬北京油雞長期選育後形成的新的種群,但這小小的物種竟與起伏的歷史相系,此雞原屬於清廷御膳所專用,民間又稱它為“皇帝雞”、“鳳凰雞”。相傳清末戰亂,此雞失落民間。1977年北京畜牧局張國增畜牧師開始調查這一地方性珍禽,1983年在圓明園北牆外肖家河一帶發現曾為皇室奉養過的宮廷黃雞,由於當時該雞一直屬為皇室飼養,民間很難見到,中國農科院家禽畜牧研究所也無該雞的圖譜和文字記載,無人識得該雞為何類家禽品系。張國增為考證這一珍禽,1988年8月22日,他抱了幾隻請末代皇帝的胞弟愛新覺羅·溥傑先生觀雞後又講:“我不能題‘宮廷黃雞’,因為當今日本、英國等很多國家都有宮廷,而此雞為我中華往日獨有的珍品,所以我要給你們加兩個字,寫一個‘中華宮廷黃雞’”。此禽由此而得名,這正是:
昔日皇家貢品,今天百姓佳肴!
中國食文化八字真言“雞鴨魚肉山珍海味”,雞字打頭,獨尊珍貴,是因為明清兩代皇帝每日每餐諸菜之中,每餐必以雞為首,其他百菜也必以雞汁為佐。而這種雞又非尋常之雞是一種透體金黃、頭有金絲羽冠、最下金絲大髯,行相極尊,步行如飛,像非凡之物,把它排餐於皇餐之首,為取“龍鳳呈祥”之吉。因此鳳為君食之物,書家行筆不敢以鳳鴨魚肉而書,又因皇餐每必殺此物為食,殺鳳二字不可入紙以為不吉,因此,以雞鴨魚肉排列。此雞種實屬非尋常之雞,而是專供皇帝一人獨享的非凡之物——鳳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