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精粹:莊子·老子

中華傳統文化精粹:莊子·老子

《中華傳統文化精粹:莊子·老子(最新經典珍藏)》收錄了《老子》、《莊子》兩部古代哲學經典名著。《莊子》又名《南華經》。作者莊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今河南商丘)人,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做過小吏,後厭仕途,隱居著述。《莊子》原本52篇,後散逸,今僅剩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全書以內篇為核心,其中的《齊物淪》、《逍遙遊》和《大宗師》等集中反映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老子》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所以又名《道德經》。共81章,約5000字,雖然篇幅不長,卻論述精闢,思想深邃。其內容重在詳盡論述作為宇宙本體、萬物之源和運動規律的天道,並將這種天道用以關照人道,指導治國和修身,直面現實社會,涉及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等諸多方面。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一脈相承,故二人被後世並稱為“老莊”。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傳統文化精粹:莊子·老子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頁數:412頁
  • 開本:10
  • 品牌:三秦出版社
  • 作者:莊周 李聃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362166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作者:(戰國)莊周 (春秋)李聃

圖書目錄

莊子
內篇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外篇
駢拇
馬蹄
膚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秋水
至樂
達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雜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跖
說劍
漁父
列禦寇
天下
老子
天道、人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的客觀唯心主義
老子的思想
聖人辭世萬古留名
道德經
道德經介紹
第一章大道非恆
第二章有無相生
第三章聖人之治
第四章和光同塵
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六章天根不勤
第七章天長地久
第八章不爭無尤
第九章功成身退
第十章明白四達
第十一章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無物之象
第十五章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虛極靜篤
第十七章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大道廢焉
第十九章少私寡慾
第二十章獨異於人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常德不離
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故善者果
第三十一章恬淡為上
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終不為大
第三十五章往而無害
第三十六章國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以賤為本
第四十章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損之而益
第四十三章無為之益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
第四十九章聖無常心
第五十章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行於大道
第五十四章善抱不脫
第五十五章物壯則老
第五十六章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禍兮福倚
第五十九章長生久視
第六十章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各得其所
第六十二章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終不為大
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
第六十五章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為百穀王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不知知病
第七十二章自知自愛
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受國之垢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

序言

《莊子》作者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人,曾做過漆園吏,後厭惡仕途,隱居著書。《莊子》又名《南華經》,被譽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學著作。成書後,共五十二篇,後散佚,只剩三十三篇,其中包括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有人認為,外篇和雜篇是莊子的門人及後學所作。《莊子》全書以內篇為核心,其中的《逍遙遊》《齊物論》及《大宗師》等篇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莊子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滅,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他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於羿之彀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追求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在政治上,莊子認識到君主的殘暴,反對一切政治制度,“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在文學藝術上,莊子以“寓言”“重言”和“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文風恣肆汪洋、意出塵外,論說詭譎神秘、奇妙瑰麗,篇篇都成為先秦散文的典範,被魯迅先生嘆為“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家境貧窮,為此還“貸粟”於監河侯,但當楚王邀其做官時,他卻用“吾將曳尾於塗中”回復楚王,由此足見其對名利的淡泊之志。
《老子》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一說宋國相(今安徽省渦陽縣境內)人,被後世尊稱為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分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兩個部分,八十一章,約五千字,集中體現了老子的哲學體系,即由論宇宙而論人生,再由論人生而論政治。老子博學多才,他曾做過周朝管理圖書的史官,後因不滿於當時動盪變革的社會現實而悄然隱退,不知所終。據說,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自古以來對於《老子》成書的確切年代,一直存有較大的爭議,比較得到認可的觀點是其奠基於春秋末年,成形於戰國初年。在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道”是最高範疇,也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老子》中含有大量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正反兩方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轉化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老子》中還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等;其社會政治觀則集中體現為“無為而治”,他的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後世帝王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多多少少受到了老子政治思想的影響。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有一脈相承性,故二人被後世並稱為“老莊”。本書將《莊子》和《老子》輯錄在一起,目的就是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能夠一併感受先秦道家思想傳承和沿襲的精華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