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又稱分區表、分區數據)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世界科學前沿分析中心的科學研究成果。分區表設計的思路始於2000年之初,旨在糾正當時國內科研界對不同學科期刊影響因子數值差異的忽視。

中科院分區表對湯森路透每年度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中SCI期刊在學科內依據3年平均影響因子劃分分區。它包括大類分區和小類分區:大類分區是將期刊按照自定義的13個學科所做的分區,大類分區包括Top期刊;而小類分區是將期刊按照JCR已有學科分類體系所做的分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 常用名:中科院分區表;SCI分區表
  • 微信公眾號: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 分區方法:大類分區,小類分區
背景,發展歷程,分區方法,期刊範圍說明,新刊,期刊合併,刊名變更,鎮壓期刊,剔除期刊,相關比較,常用說法,學科體系,數據處理方式,分區方法,獲取方式,

背景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又稱分區表、分區數據)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世界科學前沿分析中心的科學研究成果。分區表設計的思路始於2000年之初,旨在糾正當時國內科研界對不同學科期刊影響因子數值差異的忽視。

發展歷程

為了讓用戶對中科院分區表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以下文字梳理了分區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2004年開始以Excel格式文檔發布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它只包括13個學科的大類;
2007年開始發布包括大類以及小類期刊分區表,小類借鑑JCR學科,與其保持一致;
2008年改進大類學科Top期刊的遴選方式;
2012年開始在JCR期刊分區數據線上平台發布最新數據,不再發布Excel格式的數據文檔。該平台能滿足用戶查詢、瀏覽分區等多種用途;
2013年JCR期刊分區數據線上平台全新改版,系統全面升級,實現了用戶訂購數據的自動化,形成用戶訂購、數據使用一體化平台;
2015年調整大類學科Top期刊的遴選方式,新建官方微信公眾號,拓寬服務對象,密切與終端用戶的聯繫。

分區方法

中科院分區表對湯森路透每年度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中SCI期刊在學科內依據3年平均影響因子劃分分區。它包括大類分區和小類分區:大類分區是將期刊按照自定義的13個學科所做的分區,大類分區包括Top期刊;而小類分區是將期刊按照JCR已有學科分類體系所做的分區。下文將詳細說明中科院分區表的製作過程。
分區指標說明
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IF)、最近兩年的期刊被引頻次(CI) 從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顯示度。IF可以測度期刊在最近兩年的篇均被引頻次;CI可以測度最近兩年期刊在學術界的顯示水平。分區表在IF基礎上使用3年平均IF衡量期刊學術影響力,遴選Top期刊考慮了CI的影響。
(1)IF
IF是加菲爾德在1972年提出的一個評價期刊的重要指標。該指標是一個相對數量指標,主要用以調整和修正大刊。普賴斯曾提出,科學論文一般在其發表後一二年後,被人們接受,並達到被引用的峰值階段。加菲爾德正式按照這個思想,定義了IF的計算公式,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如2014年Nature的IF,等於Nature在2012年和2013年發表的論文在2014年獲得被引頻次總和除以2012年和2013年發表的論文總數。
(2)3年平均IF
為了使歷年的期刊分區相對穩定,減少影響因子上下波動帶來的影響,中科院分區表採用3年平均IF作為劃分分區依據。計算公式如下: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如Nature2012年的IF為38.597,2013年IF為42.351,2014年IF為41.456,那么2014年Nature的3年IF=(38.597+42.351+41.456)/3=40.801。
(3)CI
被引頻次是反映學術影響力總量的指標,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作為IF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補充。1區期刊通常被視為各學科的優秀期刊,但1區期刊遴選標準較高,入選的期刊數量有限。為了儘量囊括更大範圍的優秀期刊,我們在期刊分區結果的基礎上,利用被引頻次指標對期刊影響力進行再次甄別,定義出TOP期刊集合。
更名期刊處理
計算期刊分區之前,還需要重新計算更名期刊的影響因子。因為JCR的更名期刊會存在兩個影響因子,即更名前的期刊名的影響因子和更名後刊名的影響因子,所以需要將兩條記錄合併,然後重新計算影響因子。計算方式如下:根據JCR提供兩個刊名的論文數和被引頻次,將其合併後按照影響因子的計算方式重新計算影響因子。
例1:前一年刊名變更的情況
2013年,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1073-1199)更名為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2169-1401),前者(圖2-1)統計數據為2012年發表的51篇論文在2014年獲得65次引用,2013年0篇在2014年獲得2次引用(2013年施引文獻的引用該期刊時並未考慮期刊已更名,寫成原刊名,造成0篇文獻收穫2被引頻次),IF是(65+2)/(0+51)=1.314;後者(圖2-2)的統計數據為2012年發表0篇論文在2014年獲得3次引用,2013年發表66篇論文在2014年獲得64次引用,IF是(64+3)/(66+0)=1.015。
將期刊的兩條數據合併為1條,兩本期刊在2012年與2013年發表的總論文為51+66=117篇,兩本期刊2012年與2013年發表論文的總引文為67+67=134次,因此合併後的IF值為=(67+67)/(51+66)=117/134=1.145
即2012年發表論文51篇(51+0),2013年發表論文66篇(66+0),在2014年獲得被引頻次分別為68(65+3),66(64+2)。因此2014年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這本期刊的IF為(68+66)/(51+66)=1.145。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圖2-1 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計算IF的基礎數據
圖2-2 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計算IF的基礎數據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例2: 當年刊名變更的情況
2014年,the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0027-2507)更名為Annals of Global Health(2214-9996),前者影響因子為(112+0)/(0+69)=1.623(圖2-3),後者前兩年無數據,因此(圖2-4)。重新計算後Annals of Global Health的影響因子為1.623。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圖2-3 the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計算IF的基礎數據
圖2-4 Annals of Global Health計算IF的基礎數據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學科劃分
由於湯森路透的JCR僅提供學科級別的知識分類體系,這種分類體系的劃分數據粒度較細(2014年為176個學科),有時不能完全滿足科研人員對期刊影響力數據了解的需求。因此,分區表工作除對JCR提供的學科分類體系的分區(即小類分區),同時提供13個大類學科的期刊分區結果。
13個大類學科分別是數學、物理、化學、地學、地學天文、生物學、農林科學、醫學、工程技術、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管理科學、社會科學。大類學科的設定、期刊與學科的對應關係均充分考慮到中國國內科研、教育體系的特點,結合科學家對學科體系的認知情況,經過廣泛的調研並不斷根據用戶反饋加以完善而形成。
期刊與13個大類學科是一一對應、不重複劃分(除11本晶體學期刊外)的關係,即11本晶體學復分期刊外,一本期刊只屬於一個大類。期刊與13個大類學科的對應關係主要依據以下原則:
1、考慮期刊在JCR中隸屬的學科劃分(即期刊的小類歸屬),根據各期刊在JCR學科(小類學科)的歸屬,將其分入相應的大類學科。多數期刊都能按照小類學科歸入相應大類學科。
2、學科專家推薦和建議。兩種情況下較難根據期刊所屬的小類學科,來確定期刊的大類學科:①期刊所在的小類學科(JCR學科)是交叉性學科,是由兩個或者多個大類學科交叉形成的;②期刊屬於多個小類學科(JCR學科劃分為一對多關係,即一本期刊可同時屬於1-6個JCR學科)。對於上述情況,我們邀請具有專業背景的科研人員確定期刊的大類歸屬。
3、用戶反饋與調整。隨著期刊自身研究內容的變化,其大類學科歸屬可能會發生變化,根據用戶的建議,結合科研人員的評價,給出大類學科分類。
大類分區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收到用戶對期刊分類的反饋意見。根據用戶的反饋,我們對全部期刊分類進行了檢查,對於一些類別進行如下規定:
1、對於心理學期刊和體育類期刊作如下規定:
與醫學有關的心理學期刊和體育類期刊劃入醫學。
非醫學類心理學期刊劃入管理科學
非醫學類體育期刊劃入社會科學
2、對晶體學期刊作如下規定:
11種晶體學期刊在物理學和化學兩個類中重複計算,此11種期刊是大類學科劃分中唯一被復分的11本期刊。
3、古生物學期刊劃入地學
4、食品科技期刊劃入工程技術
5、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工程和遺傳工程期刊劃入工程技術
6、水科學技術期刊劃入環境科學
期刊分區方法
中科院分區表選擇學術影響力作為劃分方式,把每個學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學術影響力(3年平均IF)由高到底降序排列,依次劃分為4個區,使得每個分區期刊影響力總和相同。由於學科內期刊的3年IF的偏態分布,這使得1區期刊數量極少。為了保證期刊1區期刊數量,1區期刊取整個學科數量總數的5%,即3年平均IF最高的5%的期刊為1區期刊。2—4區期刊使用3年平均IF總和相同的方式劃分。
具體方法如下:
1、把每一個學科的期刊集合(數量為n本)按照3年平均IF降序排列,以下各步計算,均基於此順序。
2、前5%期刊(該學科期刊總數量的5%,即5%*n)為1區期刊
3、剩下的95%期刊中,計算它們的3年平均IF的總和(S),然後求總和的1/3(S/3),剩下3個區的每區的期刊影響力累積和各為S/3
4、上一步的期刊集合(也即除1區期刊外的期刊集合)中,從第1本期刊往後計數,如果它們的3年平均IF的總和(S2)等於上個步驟計算出的總和S/3,那么這些期刊就是2區期刊;相同的方式可以劃分出3區期刊,剩下所有期刊為4區期刊(S2=S3=S4= S/3)。
5、最終劃分出來的1、2、3、4個區期刊數量分布如圖3-1。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
圖3-1 某學科期刊分區數量分布示意圖
Top期刊遴選
為了在分區方法的基礎上遴選出更多優秀的期刊,我們在大類分區中設定Top期刊。
Top期刊遴選方法如下:將1區期刊劃入Top範圍內;2區中2年總被引頻次指標位於前10%的期刊也歸入Top期刊集合。2015年,Top期刊的界定原則有所變化,在上述定量測度規則的基礎上新增同行評議的考量因素。對於少數期刊,儘管不在上述定量方法劃分出來的Top期刊的範圍中,但經過科學共同體評議,被認為是高學術影響力期刊,直接被採納加入Top期刊。

期刊範圍說明

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期刊範圍總體遵從於JCR的SCI期刊範圍。有些被SCI資料庫收錄的期刊不在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是因為這些期刊達不到JCR的收錄要求,或者是被JCR特殊處理,或者是被分區表合併處理。詳細來說,大致歸納5種原因。

新刊

期刊影響因子的計算需要時間窗積累,SCI新收錄的期刊,受算法局限不能計算影響因子,因此不能被JCR收錄。而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期刊來源於JCR的期刊集合,不在JCR中的新刊便不在中科院的分區表中。

期刊合併

少數期刊分成多個部分出版發行,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和ISSN。JCR在處理時,將它們合併在一起,作為一本期刊計算相關評價指標和分區。中科院期刊分區表採用JCR相同的處理方式。要查詢合併前的刊名的影響因子和分區,需要使用合併的刊名或者ISSN查詢,否則在JCR和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都無法查詢到該刊數據。
表5-12014年共有3組合併的期刊
合併前
合併後
刊名
ISSN
刊名
ISS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2169-897X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0148-0227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
2169-859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ARTH SURFACE
2169-900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2169-9275
TIERAERZTLICHE PRAXIS AUSGABE GROSSTIERE NUTZTIERE
1434-1220
TIERARZTLICHE PRAXIS
0303-6286
TIERAERZTLICHE PRAXIS AUSGABE KLEINTIERE HEIMTIERE
1434-1239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B-REVIEWS
1937-3376
TISSUE ENGINEERING
2152-4947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C-METHODS
1937-3384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
1937-3341

刊名變更

對於變更刊名的期刊,JCR會保留兩個刊名,會計算兩個影響因子。中科院期刊分區表會將變更前期刊數據合併到變更後的期刊,且重新計算影響因子,只保留變更後刊名和ISSN。若用戶以期刊更名前的信息來查詢,便在分區表中查詢不到。建議用戶依據分區表線上平台發布的“期刊更名信息”,使用更名後的期刊名進行查詢。

鎮壓期刊

每年都會有一批期刊因為自引率過高或者兩本(或多本期刊)相互之間引用作弊被鎮壓(Suppression)。被鎮壓的期刊在JCR中沒有影響因子,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也不收錄這些期刊。我們建議把被鎮壓的期刊默認算作4區期刊,因為他們的文章還是Web of science的SCI資料庫收錄。

剔除期刊

因為質量達不到Web of Science的收錄標準,一部分期刊會被剔除出Web of Science的收錄範圍。這些被剔除的期刊,可能在JCR中查詢不到,同樣在分區表中也可能沒有分區數據。

相關比較

期刊評價領域的分區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認可。國內主流期刊分區評價體系主要是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和湯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很多用戶在使用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過程中,對於兩者之間的異同有很多疑惑。為了讓用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期刊分區評價體系,下文從多個角度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

常用說法

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常用1-4區,且分區前常用大類或者小類,常用說法為某本期刊在大類某學科為某區。如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的2014年分區情況:大類地學1區;小類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GEOCHEMISTRY & GEOPHYSICS)1區。
而JCR的Journal Ranking常用Q1-Q4,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即4個等級中所處的位置,常用說法為某本期刊位於某學科的Q幾。期刊Nature的2014的JCR等級情況: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為Q1。

學科體系

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學科劃分為大類和小類,大類為課題組根據國內科研領域的特點設計形成的13個大類分類體系,小類借用湯森路透的JCR-學科分類體系。因此,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小類分類體系與JCR的JournalRanking的分類體系相同。

數據處理方式

中科院分區表基於JCR的數據,但對於JCR中期刊刊名更名/合併的情況進行數據規範處理。對於變更刊名的期刊,JCR會保留兩個刊名,會計算兩個影響因子。中科院分區表會將變更前期刊數據合併到變更後的期刊,且重新計算影響因子,只保留變更後刊名和ISSN,詳見上文2.2數據處理說明。

分區方法

分區方法是中科院分區表和JCR的Journal Ranking最核心的不同。在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主要參考3年平均IF作為學術影響力,最終每個分區的期刊累積學術影響力是相同的,各區的期刊數量由高到底呈金字塔式分布;在JCR的Journal Ranking中,主要參考當年IF,最終每個分區的期刊數量是均分的。

獲取方式

中科院分區表有獨立的數據線上平台,單位用戶可以訂購,同時開通微信公眾號(fenqubiao),為個人用戶提供有限的查詢服務。JCR是湯森路透集團旗下ISI Web of Knowledge的期刊平台,為用戶提供期刊影響因子查詢,新版系統已併入InCite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