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發布總體城市設計藍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發布總體城市設計藍本
理念:先生態後業態
樹立生態發展理念 踐行綠色、開放、創新戰略
城市空間開發上堅持“反規劃”。自然本底是什麼,設計建設就按這個來,不過多改動。設計的房屋、道路等,都是自然界的“插入者”,就像一塊山上滾下的石頭,偶然而和諧地“插入”到山腳、水邊。整個城市建築設施,輕輕放在自然本底上,保護自然山水連綿。
布局產業的前提,是首先滿足生態發展條件,在這基礎上,以滿足居民生活所需為產業發展目標。努力布局信息科技、智慧型智造、生態環保等產業,儘量減少資源消耗。
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以下簡稱“生態城”)位於武漢市西部,三環線與蔡甸城關之間。北抵漢江,南至馬鞍山及後官湖生態綠楔。核心區面積39平方公里。
生態城是中法兩國首腦直接推動設立的可持續發展示範合作項目,是中法兩國政府合作建設的第一個生態城,也是我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武漢市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3月26日,在中法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下,中法雙方政府代表在巴黎簽署了中法《關於在武漢市建設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的意向書》。
今年2月21日,省政府正式批覆中法專家耗時2年編制的《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總體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生態城總規”)。為進一步加快推進生態城規劃建設,吸收來自全球的優秀生態城建設經驗和發展理念,武漢市蔡甸區委區政府、中法生態城管委會協同武漢市規劃研究院組織開展了生態城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徵集工作,並設定初選、複選、中標、深化四大階段,總評選周期22周,合計有39家國內外設計機構報名。經過四輪專家評審,最終選出武漢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間規劃研究中心、法國夏邦傑建築設計事務所、蘇伊士諮詢公司組成的聯合體設計方案為優勝方案。
建“雨水花園” 雨天看溪流晴天做公園
生態城地形中間略高,南北兩側略低。設計者沿新天大道主軸線,規劃一條生態基底的“分水嶺”:北邊雨水流向北部什湖,南邊雨水流向馬鞍山腳湖泊群,再匯入南部後官湖。
方案提出打造“南北雨水花園+四級生態廊道+微循環滲透通道”城市生態體系。
南北雨水花園,是指北部的什湖九盪,南部零星分布的水塘、農田等,這些地帶也是城市建設區水系聯通漢水、馬鞍山及後官湖的關鍵。
規劃北部以什湖九盪為核心,沿漢蔡高速公路布局一條濕地帶。南部以水塘、農田等小濕地為緩衝廊道帶。一南一北兩片雨水花園,成為漢水和城市的“生態海綿體”。
南北雨水花園內分布四級生態廊道:城市海綿系統與生態景觀相融合,植入公共空間功能,形成了四級生態廊道及休閒空間體系。
一級生態廊道300米寬,是城市組團發展邊界。二級生態廊道200米寬,是組團內部的水過濾廊道,實現區域的水循環、水淨化。三級生態廊道寬100米,是生態街區的核心要素,複合學校場地和小廣場等。四級生態廊道則是社區的共享花園。
雨水花園內雨天可看溪流水景,晴天變成休閒綠地。在生態環境上,雨水花園是微循環滲透通道:地塊內部的生態景觀渠,形成自然與城市的柔性過渡。
建功能體系 城中心設“中法雙鎮”“農旅雙環”
設計者用大生態循環的產業發展思路,搭建用地功能骨架。城中形成“東西雙心、科技雙谷、中法雙鎮、農旅雙環、活力軸帶”。
東西雙心:生態城西部圍繞捷運軌道知音站,結合總部引領組團,打造總部經濟為特色的新城中心。生態城東部圍繞捷運軌道集賢站,以同濟健康谷為依託,打造健康產業為特色的新城中心。
科技雙谷:改造升級鳳凰山產業園及什湖西南部村莊,引進法國環境、生態、能源等高科技企業及高等教育機構,打造“生態科技創谷”。依託雷諾汽車廠,引進法國高端製造企業,發展清潔能源汽車研發、智慧型裝備研發等,打造“智慧型製造科技創谷”。
中法雙鎮:知音文化園及馬鞍山北側濕地(將建成知音公園),打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知音主題中式水鄉——琴賢鎮;在後官湖北岸湖灣,打造集生態觀光、水上遊覽於一體的浪漫主題法式小鎮——藍沐鎮。
農旅雙環:結合北部什湖濕地、南部雨水花園和農田分布,設定兩條集農業運輸、旅遊遊覽、生態垃圾清運為一體的農旅特色路徑。
活力軸帶:新天大道軸線。按照TOD模式,在高鐵新漢陽站的輻射帶動下,結合新天大道捷運軌道站,形成聚集企業總部、創意SOHO、商務酒店、文化藝術、休閒購物、醫療康體等現代服務業集群。
總體形成“十字雙軸、東西雙心、南北雙園、多廊多組團”空間功能結構。
建交通骨架 保障公交及慢行優先
生態城交通規劃規定了嚴格的綠色出行率指標,城市設計時遵循“公交及慢行優先”的道路最佳化原則,以“小街區、密路網”為原則,構建100-150米支路網路體系,形成細密紋理的道路網路。
對外交通體系:以“新漢陽站”“三軌四快”完善對外交通骨架,形成與新漢陽站、武漢主城,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快捷聯繫。
公共運輸體系:軌道交通11號線向西延伸,串聯新天大道以北組團、鳳凰產業園至東西湖區;有軌電車線路結合軌道交通線網、共享腳踏車驛站布局公交體系,公交站點300米覆蓋率達100%。
道路交通體系:外圍邊界支路改成慢行道路,增設地塊內部共享通道,形成快速路、重要幹路、一般幹路、重要支路、一般支路、共享通道六種類型的道路體系。
道路斷面生態化改造:城市重要幹道(新天大道、新天南路、知音湖大道、琴川大道等)斷面生態景觀化改造,弱化城市幹路對自然生態的硬性分割,打造特色示範性林蔭大道。
慢行道路體系:慢行綠道以南北兩大濕地為核心、生態廊道體系為軸線,城市道路骨架為基礎,住區內部共享通道為網路,融入全市綠道體系。
靜態交通規劃:實施停車需求控制策略,在生態城四個出入口方向、軌道站點周邊布局停車場。限制機動車停車場數量,降低住宅停車配建標準。
建共享街區 四級共享混合居住
生態城街區特點是混合居住。包括商住混合、貧富混合等,充分發揮街區的生活共享空間特點。購建“新城中心-社區中心-小區中心-鄰里中心”四級共享街區體系。
新城中心:服務於生態城及周邊區域,按照設施服務對象及標準,分為“基礎類”(行政辦公、文體活動、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基本服務設施)、“提升類”(中法文化中心、規劃展示館、中法國際交流基地、國際學校)和“示範類”(展示生態城全球領先的生態技術、文化交流成果,包括農業和可持續發展研創中心、新媒體文化中心、生態循環示範館)三大類公共設施。
社區中心:每個生態社區內配建1個社區中心,建築面積約2.5萬平方米,包括學校、文體設施、社區鄰里中心等.主要結合三級、四級城市綠廊周邊的混合用地進行布局。服務半徑約400-600米,服務人口約3萬人。
小區中心:每個生態小區配建1個小區中心,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包括幼稚園、便利店、小區鄰里中心等。主要結合四級城市綠廊周邊的混合用地進行布局。服務半徑約200-300米,服務人口約0.7萬人。
鄰里中心:由開發商配建並免費提供服務設施,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作為社區居民娛樂、交流場所。
塑個性空間 高大道、低內街、強節點、柔邊界
生態城空間視線上進行了整體性設計,要求形成“高大道、低內街、強節點、柔邊界”的空間景觀形態。
選取馬鞍山東西雙峰、什湖觀鳥平台等三大自然型節點,形成生態城整體上的視線廊道和景觀門戶。
選取捷運軌道知音站、集賢站兩大城市型節點建設地標建築群,也是城市空間的高點。在這基礎上,建築物分別向四周降低、疏散。
建築高度、建築體量、開發強度等,分別由新天大道向兩側自然山水、向東西軸線之間遞減。建築物高度逐步降低,建築物密度逐漸鬆散。達到設計上要求的“柔化城市與自然的邊界”的空間效果,以期實現城市與山水的自然“相遇”。
生態城將分成6片功能區
城市設計方案規劃了生態城6大功能區。
總部引領組團(啟動區):位於生態城知音湖大道西側,南鄰知音文化發源地,北臨中法科技谷,是中法生態城的建設啟動區。整體突出總部經濟、創新研發、創意設計、文化旅遊四大功能。
創新服務組團:位於生態城中部,北臨什湖綠心、南抵知音文化發源地,圍繞軌道站點、中法友誼公園形成創新服務中心片,由中央活力廊道串聯航天科創片、健康醫養片以及宜居活力片三大功能板塊。
科教創新組團:位於生態城東側、四環線以西,西臨高羅河,南臨後官湖,是中法生態城與武漢西站最為緊密的綜合服務組團。由中央活力綠軸串聯中法智慧學鎮、綠色生態住區、高鐵商貿服務區、濱湖旅遊服務區、法式風情小鎮五大功能板塊。
生態科技組團:中法科技谷位於生態城西北側,西臨鳳凰山工業園,東臨什湖濕地,由文化創意基地、中法交流基地、產學研孵化基地、創客村落、生態實踐基地五大板塊構成。
智慧型科創組團:憑藉毗鄰雷諾整車智造工業園、武漢西站的優勢,規劃打造集智造創新中心、創智研發基地、主題展示館、創智SOHO、低密度創智社區為一體的智造科創組團。
什湖生態保育區:以什湖濕地為核心,梳理南北向綠化廊道,與後官湖、漢江等大區域生態體系聯通,使自然景觀與規劃組團有機聚合,打造什湖九盪濕地群、知音源微濕地群兩大特色主體園區,形成城綠相融的生態格局。
生態城設計五項示範內容
根據生態城總規,生態城總體定位為:開發中國家應對環境保護問題的可持續發展示範區;我國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宜居新城典範;具有國際知名度和高吸引力,承載高附加值和知識經濟的大武漢增長極;中法技術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生態城城市設計方案構建五大生態示範體系。
海綿城鄉示範專題:規劃以江湖連通為核心,以100%收集地面雨水,50年一遇暴雨的自然排蓄作為目標,建立什湖以北(濕地地區)、什湖以南(海綿城市地區)、漢江排蓄區、後官湖排蓄區等四大排蓄分區,實現四水共治及水循環的全面管理。
都市田園示範專題:建立農旅複合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設定一處集中農業區、一處可持續發展試驗農業園、兩處垂直農場、多處農業綜合體,通過南北農旅雙環串聯形成現代農業網路。
綠色交通示範專題:完善“對外暢達、公交為主、生態凸顯、路景融合”的道路交通骨架,最佳化遠期軌道交通11號線和公交網路體系,延續總規設計的主、次幹道路網路。
綠色街區示範專題:通過對從新天大道軌道站點周邊至與自然界面相鄰街區特質的變化,分別從空間形態控制、公共空間骨架、共享通道流線、功能混合構成城市設計引導,提出TOD核心區街區、一般街區、緩衝區街區三種綠色街區模式。
生態技術示範專題:依託全球環境集團經驗,系統融合資源和市政服務設施,創新建立資源循環經濟模式,實現水、垃圾、能源、生態恢復、都市農業五大系統協同合作,構建城市可持續發展循環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