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武當遺址

中武當遺址

中武當遺址,宣恩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潭河侗族鄉貓村子村1組銅鐘山頂。清末開始修建道教廟宇,一度香火鼎盛。現僅存部分廟宇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武當遺址
  • 出土地點: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
  • 所屬年代:清末民國
地理位置,歷史文化,廟宇遺蹟,

地理位置

宣恩縣中武當遺址
中武當遺址,位於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貓村子村1組銅鐘山頂,在貢水河與槎磋河(地名志稱叉槽河)交匯之畔,為武陵山脈余脈。最高海拔為1010米,東西北三面系貢水河環繞,四周絕壁,山頂平坦,形若葫蘆,石灰岩質結構,四方懸崖陡壁,高險殊絕。
位於貢水之畔的中武當位於貢水之畔的中武當

歷史文化

清朝乾隆年間,湖南南武當有范道人等二人來此,各背一口銅鐘和一尊菩薩,擬在大寨山頂建廟,因未徵得當地人同意,將銅鐘埋在大寨山拂袖而去。爾後,當地人掘得此銅鐘,銅鐘山由此得名。銅鐘實為編鐘。由周邊鄉鄰捐助,在銅鐘山開始建觀,從此更名為中武當。
功德碑功德碑
先後曾建有玉皇殿、觀音殿、靈觀殿、地母廟等,各種神像達100多尊,雕畫工藝精湛,栩栩如生。鑄造的大小銅鐘有數十口,鐘上鑄有文字,或經書,或募捐者的姓名和捐額。山上,每天鐘聲不斷,清脆悅耳。院內有若干個天井,院外是一片段預告園。來自川、湘、黔、鄂各省的香客絡繹不絕。山上每年要舉行多次盛大的香會,如正月初九上皇會,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會,三月初三師祖會,五月十三單刀會,八月十五中秋大香會等,會期來自上述各省的道人和香客每次多達數千人。
殘存的廟宇石墩殘存的廟宇石墩

廟宇遺蹟

中武當廟宇的地面建築已毀,尚存建築基址明顯。建築物為依照山體修建的三進院落,每進院落剛好處在一個台地上,共三個台地。第一台地包括石道、山門、採石場和地母廟;第二台地包括靈官殿、觀音殿和水井;第三台地建有三進四合天井院,名為大殿(玉皇樓),處於核心區域。同時,大殿(玉皇樓)西至100m處,名為龍頭香,有涼亭遺蹟一處。總建築面積約700㎡。
地母廟地母廟
大殿(玉皇樓)大殿(玉皇樓)
經統計,地面遺存文物較豐富。完好青石條石3塊;殘青石條石2塊;殘青石門登2塊;青石門檐2個;各式柱礎12個;完好的功德碑3塊,殘碑若干;石獅現存1隻,另一隻遺落不明;挖掘了燒制有“中武”二字的碎瓷片一塊,充分說明了“中武當”叫法並非憑空捏造,也說明中武當在當時社會影響力極大。
中武當石碑林立,如今碑文清晰可見,大多是刻的詩文。有一塊石碑的詩云:銅鐘高掛小溪東,殿閣巍然地氣雄;水自岩生流更潔,雲從岫出勢凌空;荒村路曳回崖板,遠浦帆隨斷岸風;最好蓮台寺外起,香花不散四時紅。詩文對其佳景極具稱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