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鎮(福建武平縣中山鎮)

中山鎮(福建武平縣中山鎮)

中山鎮位於武平縣西南部,距縣城12千米。轄11個行政村。有公路通廣東、江西省,中山河穿境注入韓江。古蹟有中山古墓、迎恩門、相公塔、永安橋等。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9100公頃,常住人口1124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山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武平縣
  • 下轄地區:上嶺、上峰、武溪村等
  • 政府駐地:老城村
  • 電話區號:0597
  • 郵政區碼:364304 
  • 地理位置:武平縣西南部
  • 面積:19100公頃
  • 人口:1124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中山古墓、迎恩門、相公塔、永安橋等
  • 車牌代碼:閩F
鄉鎮概況,行政區劃,人口,經濟發展,人文歷史,古鎮風土人情,102姓氏,地圖信息,

鄉鎮概況

具有千年歷史的"百姓鎮"--中山鎮,聚居著102姓人家,被稱為"天下一絕"。該鎮位於武平縣西南部,距縣城11公里,205國道擦邊而過。全鎮11個行政村,2萬人口,土地總面積190.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8萬畝,林地面積19萬畝。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無霜期長。

行政區劃

三聯村
龍濟村
卦坑村
陽民村
太平村
新城村
城中村
老城村
上峰村
上嶺村
武溪村

人口

2017年,常住人口11247人。

經濟發展

近年來,該鎮農業結構調整邁出了較大的步伐,是我縣的優質水稻及烤菸生產基地,盛產柑桔、茶葉、臍橙。養殖業方面主要以瘦肉型豬養殖,水產養殖為主。水利與電力資源豐富,境內水利發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電力充足。礦產資源以膨潤土和瓷石礦為主,尤其是處在地表的鋁基膨潤土,屬自然改型礦石,優質易采,是國內少見的礦石類型。中山米糕、釀豆腐、肉丸等歷史悠久、風味獨特。

人文歷史

該鎮還以"軍家方言島"著稱,與客家話兼相使用的"軍家話",像一個獨立的語言孤島,處在客家的包圍之中,歷經五六百年而不衰,這種奇特的現象,為語言學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豐富的文化資源、旅遊資源有待開發利用。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始置汀州,並辟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二鎮。南太保三年,並武平、南安為武平場。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年994年)升為武平縣。中山為當初場治和縣治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設武平千戶所,簡稱武所。據民《國武平縣誌》,明朝有三十五姓軍籍調住武所。其中,來自江西的就有十七姓氏,除吉州(今吉安)永豐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張氏王、丘、艾、李、余、車、吳、周、許、舒、程、鄔、董、劉、洪等十五姓均來自撫州。從語音和辭彙來看,軍家話與贛語有相似之處,但他們有強例的獨立與武平客家話之外的意識,對進入軍家人家庭並成為其中一員的客家人,要求學會軍家話。這種強列的意識使軍家話代代相傳
武平中山鎮位於閩粵贛邊界的客家地區,是千年文化古鎮,素有“小京城”之美稱。唐寧時是武平縣的場治、縣治所在地,舊稱武平所,簡稱武所。中山三個村落,人不愈萬,方圓不過十里,卻聚居著100多個姓氏人家,並自清朝以來一直廷續至今。這一文化奇觀在全國各地鄉鎮絕無僅有,備受海內外學術文化界的關注,被譽為“客家百姓鎮”。
武所有三城二廓,三城是指:老城、新城、片月城;二廓指石廓和聖婆廓。“未有皇城、先有石廓”的民間諺語告訴我們這裡是先有廓,然後才有城;武所有5座城樓,8個城門,其中迎恩門(東門),永安門(南門)、平安門(西門)、常樂門(北門)為老城門,通濟門、朝陽門、水門、文明門為新城四門。城周是護城河,新城朝陽門外時教場,舊時練兵之地。這些前後歷時100多年的建築,如今只僅存“迎恩門”。它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比tian~an-door(1417年)早建二十六年,在迎恩門城上,建有石樓一座,雄偉壯觀。當你登上城樓時,可府瞰新老兩城全景,正如舊時的寫照:“一腳踏雙橋、兩岸森林燈塔,沿城魚兒跳,千戶入雲霄。”夜幕降臨,萬家燈火,如繁星落地,燦爛輝煌。城樓上蒼苔覆蓋的城磚,斑駁的樓匾、殘餘的兩根石柱是凝固的歷史。
在新老城的通行要道和十字路口,設有旋轉虛幻,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花燈。客家地區元宵鬧花燈,一般只有3天,中山卻是7天,從正月十三一直鬧到十九,“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據說這是朱元璋皇帝特許的,算是給思鄉的將士一點慰藉。這裡的花燈規模特大,一架花燈上下兩層,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層是千奇面巧的彩繪走馬燈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賀壽”、“張生逾牆”、“魚躍龍門”、“金雞啼曉;……繪盡人間景致。每架花燈七十二個燈盞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下層為木偶戲台,遊人上觀花燈,下觀傀儡,而這樣的花燈傀儡多時竟達10餘台,真讓人目不暇接。
新城最突出的歷史遺留要算至今兀立於風雨之中的相塔(又叫潰尾塔),它建於嘉慶辛亥年(公元1551年),塔高14.7米。該塔分為七層,每層呈八角形,一至五層,每層四周開有互為稱的門孔,六、七層內實行封頂,塔頂已崩潰不全,葫蘆形頂尚可辨認。
走出古街,可以看到武溪河上的永安橋,這是武所十座古橋最大的一座。全長1114米,高17米,寬3.5米,落成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相傳清吧紳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壽時,她慈善好施,一聞中山通濟橋(當是橋名)又破壞了,吩咐子孫做壽不設宴,把設宴錢款重建此橋。這次重建後,把通濟橋改名為永安橋,在八拱上方中,相間嵌著二十石匾額:一曰“永安”一曰“母命繼光”。留傳至今。
武所的歷史遺蹟還有一水三古橋、一樹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一廟,九圍十八寨等,向後人昭示著它的千年興衰。

古鎮風土人情

1、迎恩門明朝時期,武所中山先後築有老城、片月城和新城三座城池,故人們將武所城簡稱為“三城”。一彈丸之地築有三城,舉世罕見。這是因為中山乃閩粵贛邊軍事重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時設千戶所,正千戶的官階比太守還高一級。這裡不受縣署管轄,好比獨立王國,故有如此規模。歷經“大躍進”和“文革”,中山城池被毀,現僅剩一座“迎恩門”,巍然屹立,向世人訴說著當年的輝煌和歷史的滄桑。據考證,明抗倭名將俞大猷在迎恩城門上築有“讀易軒”,日教士子讀書擊劍。只可惜“讀易軒”後毀於戰現在城門之上僅遺偌大一個遺址。
2、古街。從迎恩門延伸而出的700米古街,100多間店鋪,是當年武所中山商賈雲集、商貿繁華的明證。古街本身就是武所中山古城一部濃縮的歷史。老屋夾道的古街,難掩其昔日風華,在她身上依稀殘存的鉛華,依舊散發著遠古而誘人的清香。與古街相連的明代所建迎恩城門及讀易軒,更襯映出古街的古典與悠遠。流連於古街,沐浴著中原古風,挨家挨戶門上查看姓氏門聯,人們的思緒早已神遊於千年往事之中,別有一番感受與情趣。
3、永安橋。此橋為一王姓老夫人樂善好施,囑其子孫將為其做壽設宴的錢用於在此建一座大橋,於清道光10年(公元1810年)建成。清末著名保台抗日誌士、愛國詩人丘逢甲題寫“永安橋”和“母命繼志”石匾鑲嵌於橋的八拱上方。1930年6月2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和紅六軍在永安橋附近勝利會師,然後分頭向武平其他地方進發,武平革命鬥爭從此更加如火如荼。2006年此橋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永安橋中山永安橋
4、相公塔,又名潰尾塔(當地軍家話客家話),位於中山新城外相公寨上,建於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塔有七層,呈八角形,高14.7米。相傳古代文人墨客喜歡相邀到此登山賞景、吟詩作賦,故名相公塔。據說當年的風水先生稱,距武所中山城東北部(即今武平縣城一帶)的地形為下山老虎形,這下山老虎正朝武所中山方向而來。為阻止猛虎南侵,須建七座鎮虎塔,稱為“七鞭打虎”。如今物換星移,歷經歲月滄桑,七座塔中僅相公塔碩果遺存。相公塔外形壯觀,猶如屹立在相公寨上的一位歷史巨人。
5、十里峽谷畫廊: 位於中山古鎮南部15公里外的峽谷,是6500萬年以前由於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地殼變遷形成的侏羅紀大裂谷,呈南北走向,從貴州綿延至我鎮,僅鎮域段長20餘公里,最低海拔約700米,最高海拔在1442米以上,山體為丹霞地貌,在林溪相間中,溪、瀑、灘、崖、石、洞渾然天成,幽、險、雄、壯、秀集於一身,風光秀麗,景色十分迷人。
6、“汀州首富”、“東南錢王”舒經墓。舒經為明朝正德年間武所中山富商,傳有“東南錢王”之美譽,當時汀州知府為其撰寫墓志銘,稱其為“汀州首富”。舒經在世時建有8座墳墓,建築材料考究,結構精緻,規模較為宏大,可惜在“文革”期間大多毀損較為嚴重,但遺址猶存。現存中山城郊西山崗等地舒經墓較為完整,探尋遊覽舒經墓,可使遊人對明朝時期武平乃至汀州的社會。
7、長安崬:長安崬在閩粵贛邊的閩西武平,在武夷山脈南端,在“客家百姓鎮”西北約5公里處。按當地客家習俗,高山的頂峰,稱作“崬”。長安崬,既高且險。地方資料顯示,此地海拔1260米,在武平境內,高度僅次於武夷山脈南端最高峰梁野山(海拔1538米)。
8、樹德橋:據《南靖縣誌》記載,該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遷居於此的吳氏先民,為方便村民及來往行人,利用溪岸的天然巨石作為橋基,建造成單孔石拱橋,孔高9米,橋長30米,寬3.5米;橋面用卵石鋪平,左右兩端有石板梯;橋上建造橋亭,為木結構青磚紅瓦小屋,左右兩邊敞門可供通行;小屋牆內有一面開小窗,窗下橫放一條2米長的石板凳,以便行人休息。

102姓氏

中山102姓是劉、趙、徐、曾、賴、鐘、李、林、凌、馬、紀、戴、牛、王、潘、程、廖、歐、蘭、藍、危、丘、周、石、洪、張、邱、謝、羅、修、吳、賈、溫、陳、俞、阮、彭、鄔、熊、楊、饒、聶、董、胡、蘇、汪、龔、古、陶、盧、綠、許、童、鄒、鄭、呂、文、魏、巫、幸、本、卓、溧、塗、孫、莫、馮、田、曹、夏、倪、練、湯、艾、雄、能、沈、傅、黎、高、葉、江、宋、仁、帶、華、季、管、麥、侯、黃、莆、連、朱、蔡、何、舒、余、龍、翁、范、鄧
朱元璋一聲號令,送來了 35 姓
“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依靠功臣奪得天下的朱元璋,殺起功臣來可是眼也不眨。炮打慶功樓,廢除巫相而分權六部,創設衛所而又讓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別掌管……朱皇帝穩坐金鑾椅上集全權於一身,全國 180 萬軍隊就這樣編入各個衛所之中。現在的中山,成了武平千戶所駐地,從此稱為武所。
中山姓氏的第一次激增,朱元漳實在是功不可沒。其時,這一帶草寇造反,朱皇帝下令平亂。面面相覷的武官們個個腦滿腸肥身長膘,實在不願再勞神奔波了。朱元璋腦門一轉,喚人端來一大缸帶毛的生豬肉,說是誰能當場吃下生毛豬肉便免於出征。 18 個武官想起老婆孩子熱炕頭,咬咬牙關,毅然站出來茹毛飲血、須臾毛肉食完、 18 勇士正暗自慶幸度得一劫,誰料高人頭上有高人,人算怎如天子算,朱皇帝一道聖旨下:“食毛肉者,真虎將也,一體加封將軍,出征武平,違者斬。”這一下, 18 個武官腸子也要悔青了,只嘆命里犯刀兵,由不得你也阿哥。
聽到這個吃毛豬肉的傳說,我們正走在太平村相公塅賈屋村道上。賈屋一村都是 18 將軍之首賈輔的後裔,據說相公塅這個地名也是朝廷賜封的。距此不遠還有相公山、相公寨、相公塔,我不知道這些是否與賈輔和他的部下有關。天已黃昏,若有若無的暮靄罩著這當年的蠻煙荒嶂之地,六百年的滄桑便在暮靄間若浮若沉。當年的賈輔率五千兵卒來到武所,心境一定也是這般的蒼涼呢 ? 草寇早已聞風星散,朱皇帝卻下死令:出征軍士就地屯墾。回望京城,京城遠在萬水千山外,再也無緣,從此年年月月,淚雨夜夜打濕五千遊子的夢魂。只留下 35 個姓氏落籍武所,只留下令人磋嘆的一曲姓氏民族:“余危徐舒周富王,邱洪程鄔葉夏陶,候毛賈董祝莫洛,敢吃毛肉真英豪。”
喔,不,留下的還有至今中山特有的花燈戲。客家地區元宵鬧花燈,一般只有 3 天,中山卻是 7 天,從正月 13 一直鬧到 19 ,“武所鬧花燈,如同南京城”,據說這是朱皇帝特許的,算是給思鄉的將士一點慰藉。這裡的花燈規模特大,一架花燈上下兩層,象座小小的房子。上層是千奇百巧的彩繪走馬燈罩,“天仙送子”、“三元及第”、“八仙賀壽”、“張生逾牆”、“魚躍龍門”、“金雞啼曉”……繪盡人間景致。每架花燈七十二個燈盞圈,表示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當年添新丁的家庭滿上燈油,一盞盞油燈燃起,旋轉變幻,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喝彩聲里,面色配紅的木偶藝人從“全福壽、三星高照、四季發財”的酒令中逸出,鑽入花燈下層的木偶戲台,拖腔拿調的古典戲文便開台了。遊人上觀花燈下觀傀儡,而這樣的花燈傀儡多時競達 10 余台,真讓人目不暇接。“大鬧花燈喜事多,抹漿褙紙小心摹,轉戰竅妙有訊息,龍燈馬燈去穿梭,碗鑼盆鼓並色板,打起大鈸大銅鑼,笙簫笛子同吹起,彈琴唱曲兩相和,”清康熙舉人林寶樹這段描述,正是中山花燈戲的形象寫照。
血洗武所,空城完成了百姓的聚居
晨曦中,我久久立在武所城殘存的“迎恩門”前。
武所三城:老城、新城、片月城,共有 5 座城樓, 8 個城門:迎恩、永安、常樂、通濟、朝陽、永定、文明、水門,城周是護城河,新城朝陽門外是教場,舊時練兵之地。這些有明一代前後歷時 100 餘年的建築,如今只有“迎恩門”碩果僅存了。蒼苔覆蓋的城磚、斑駁的樓匾,城門頂已坍圮的城樓殘餘的兩根石柱、石柱上漫漶不清的文學,似乎都在述說著一段凝固的歷史:血洗武所城。
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只能閉上眼,去體味清順治 5 年那個KB的黑夜。
“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天”,那是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清軍在武所文明門外燃起了絕不文明的大火,文明門在火光中坍塌,誓不降清的武所人四散奔逃。而早已埋伏在另七座城門外的清兵刀槍並舉,一個個無辜的頭顱西瓜般滾落,血流成河,血腥味數月不散。除了壯著膽子從明晃晃的文明門突圍的百姓。其餘的幾乎無一倖免。有的家族就此消失了,有的家族只剩下亂屍堆中逃生的七歲男孩,有的家族甚至只剩下一個蠕動在母親腹中的胎兒。成千上萬的無主屍骨後來被合葬一個大墳,墳上石碑大書:“萬人緣”。這個石碑如今珍藏在武平縣博物館,成了那段血腥歷史的鐵證。
然而奇怪的是,慘烈的屠城,並沒使中山的姓氏減少,相反,中山姓氏在屠城之後出現了第二次激增。也許因為這已是一座空城,荒蕪的土地急待開墾,平定之後,清go-vern-ment廣召流民來此開荒,一時,各地眾多無家可歸的流民蜂擁而來。一部分中山的龍姓、朱姓便是從遙遠的雲南尋甸州遷來。龍姓始祖龍鎮海是個參將,順治 6 年奉調駐武所,部下隨征而來,雲南的一批姓民便落籍中山了。蜂擁而入的還有鄰近州縣的客家居民,盧林蘇張四姓始祖,便是四戶人一道從永定縣金豐遷來的。四姓共創基業,數百年和睦無間,相親對戚,為讓子孫不忘創業艱難,四姓每逢過年第一碗菜必食芋頭,歷數百年而不變,在當地傳為佳話。
不久,逃難的原住民紛紛回遷了,畢竟是熱土難離啊。那個伏在亂屍堆中逃生的七歲男孩張承敬,長大後娶妻生子,延下張氏一脈。而那個遺腹子兩次中舉,光大門庭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莫名。洪文燦一家老少都在屠城中成為冤鬼,只有妻丘氏回娘家,幸免於難。丘氏帶著身孕再嫁鐘姓,生下一個男孩聰明異常, 16 歲便中了舉。歡天喜地的繼父要在祖祠為他慶賀,卻被族人攔在當街。終於知曉身世的舉人拋棄一切歸宗,在中山重振家業,二年後以洪仲奕的名字第二次中舉,此後幫助異父弟弟鐘葉宗、葉吉讀書應試同登科,一時傳為美談。誰能想到武平縣洪氏近萬人口,竟是因了這遺腹子而延續發達,至今鄉間還有諺語:“洪鐘共高堂,世代美名揚。”
遠逃的歸來了,新來的紮下了根,經歷了兩次大的飛躍,中山這箇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百姓鎮”,終於形成了。
一頭是歷史,一頭是現實,我想說……
一連幾天,我在中山的每一塊土地上留連忘返。太多歷史的遺蹟,在我的腦中光波涌瀾,一水三古橋、一樹遮三城、七鞭打猛虎、九井十三廟、九圍十八寨……古蹟無言,卻在在昭示著“百姓鎮”千年的興衰。“百姓鎮”是幸遠的,眾多的熱心人,縣鎮領導、機關於部,退休職工乃至目不識丁的農民,都對“百姓鎮”鐘愛有加,中山的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其燦爛前景,這似乎已無須多說。
只是,我似乎想得更多。
中山,千年滄桑的中山,腥風血雨中重新站起的百姓,是怎樣艱苦卓絕地重建基業,那些艱苦奮鬥百折不回的身影,是否還在今天的我們心中迴旋 ?
中山,歷史與現實交織的中山,無數古蹟托起今天的燦爛,今天,又該以怎樣的腳印拓展明天的輝煌 ?
中山,舉國罕見百姓聚居的中山,百家姓氏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靠的是怎樣的凝聚力 ? 這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能有怎樣的啟示 。

地圖信息

地址:龍巖市武平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