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廣州東校區

中山大學廣州東校區

中山大學東校區位於廣州大學城的東北端,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同屬第一組團。東校區地理位置優越,南鄰中心公園,東鄰城市綠化帶,總占地面積1.13平方公里,其中教學區87.5萬平方米,生活區25.5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65.7萬平方米。一期工程共有29棟建築,包括教學區12幢建築,建築面積達32萬平方米,共有課室111間,座位14454個;生活區共17幢學生宿舍,建築面積共11萬平方米,可容納 12456名學生入住。校區規劃的主體基本在第一期完成,二期工程計畫建築面積 3.25萬平方米,包括多功能體育館、動物實驗中心和2幢學生宿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廣州東校區
  • 地址廣州大學城的東北端
  • 占地面積:1.13平方公里
  • 建築面積:65.7萬平方米
辦學條件,建設規模,校區管理,教學特色,實驗設施,管理模式,學校設施,交通信息,

辦學條件

中山大學東校區位於廣州大學城的東北端,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同屬第一組團。東校區地理位置優越,南鄰中心公園,東鄰城市綠化帶,總占地面積1.13平方公里,其中教學區87.5萬平方米,生活區25.5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65.7萬平方米。
一期工程共有29棟建築,包括教學區12幢建築,建築面積達32萬平方米,共有課室111間,座位14454個;生活區共17幢學生宿舍,建築面積共11萬平方米,可容納 12456名學生入住。校區規劃的主體基本在第一期完成,二期工程計畫建築面積 3.25萬平方米,包括多功能體育館、動物實驗中心和2幢學生宿舍。
建設廣州大學城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加速發展廣東高等教育建設教育強省和文化大省,促進廣東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作為首批進入廣州大學城的高校,中山大學東校區的建設與使用,對該校的未來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東校區在建設過程中及正常運轉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廣東省的各級領導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在建設過程中,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等省市領導曾多次到校區現場指導工作,關心校區的各項建設。自2004年至今,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國務委員陳至立、教育部部長周濟、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等國家及部委領導、各省市領導、香港特首、外國政要等先後到該校東校區視察、訪問與交流,對擴大該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加深各界對該校的了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東校區的建設是該校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該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新起點和新契機。[1]

建設規模

東校區總占地面積113.17萬平方米(1697.64畝),其中教學區87.53萬平方米(1313.01畝),生活區25.64萬平方米(384.63畝),規劃總建築面積65.71萬平方米。一期工程共建有29棟建築,其中教學區12幢,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生活區17幢,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一期體育運動場有田徑運動場1個、游泳池2個、籃球場20個、排球場10個和網球場6個。二期工程在建設的有行政會議中心和2幢國家實驗大樓、2幢科研大樓、3幢教學實驗大樓以及7幢研究生、本科生宿舍,續建的有多功能體育館、動物實驗中心及學生二期飯堂,建築面積20多萬平方米。二期工程計畫2005年底完成。現已進駐的學院有12個,包括資訊管理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工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體學院、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法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基礎醫學院,共有30多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人數7000多名。計畫2007年入駐東校區的在校生為20000人。[2]

校區管理

中山大學東校區是中山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山大學改革與發展以及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實驗區。強調全校辦校區。在管理上實行 “ 延伸管理模式 ” ,在全校統一的人事政策、統一的財務制度、統一的教學管理的前提下,成立中山大學東校區管理委員會、中山大學東校區黨委會,下轄黨政辦,統籌教務辦、學工辦、後勤辦、保衛辦、基建辦等職能延伸機構的工作。

教學特色

教學樓總面積37715平方米,由五座教學樓相連而成,外型融為一體,80人課室位於南北端兩座建築內,中型課室位於中央三幢的1-5層,大型課室位於東西兩端,以2-3層為主。教學樓以五層為主,有部分地下室,有大小階梯課室111間,一期建設多媒體課室35間,專業討論室10間.可同時容納1萬5千多人。校區本科教育教學特色:(1)以套用性學科專業為主的辦學格局,擁有一批本科特色專業建設點,其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包括網路工程、軟體工程、工商管理、會計學、行政管理專業,廣東省本科特色專業建設點包括法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公共關係學、圖書館學、旅遊管理、電子商務專業,為套用型專業高級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2)注重套用學科與基礎學科專業教學的交叉、互補,結合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和學術文化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與人文素養協調發展,形成了寬口徑、厚基礎的教學體系。(3)實施研究性與實踐性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建有開放式的實驗教學公共平台和系列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產、學、研的結合加強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實際的聯繫,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4)以多種模式推進辦學國際化,包括“2 2”聯合培養項目、交換生項目、學術文化交流項目、海外實習項目、聘請海外知名學者開設系列開放性課程和領域前沿學術講座等。(5)實施套用性學科專業的卓越人才培養計畫。包括:面向套用性文科專業開展“博雅教育計畫”,在傳播與設計學院、管理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法學院、資訊管理學院的入學新生中遴選組建“博雅班”,通過跨學科的博雅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跨國(境)交流、雙語授課、專題調研等方式,著力培養一批有較強的學術創新潛能、善於參與國際競爭,並有一定領導才能的高素質人才;面向信息科學、軟體工程等IT類的學科專業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計畫”,培養多類型的工程師後備人才;面向法律專業,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培養套用型、複合型法律職業人才。[3]

實驗設施

實驗教學樓總建築面積25680平方米,共分環境科學、信息科學、公共課和文科等三個功能區。分別承擔校區的公共、信息、環境實驗教學工作。一期已建成且投入使用的多媒體計算機室 5間,共有500多台計算機;語音實驗室6間,共有300多個座位;物理學科實驗室1間,電工基礎實驗室1間及自動化創新實驗室1間。教學實驗室建設及管理打破原有院系分隔的模式,採用新的管理運行機制,以實驗教學改革為龍頭帶動實驗室建設,設立東校區實驗教學中心,根據各學科專業和教學需求,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實行各功能實驗室的集中建設,統一管理,實現人、財、物資源共享,建設一個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率為特徵的實驗教學體系,為師生建設一個開放的實驗基地和創新人才培養平台

管理模式

中山大學東校區圖書館是東校區標誌性建築,首層為展廳、網路中心及附屬用房;二層為主入口、服務總台、資訊中心;3-6層為書刊開架服務區、研討室,總建築面積35,935平方米。東校區圖書館設計體現了世界圖書館流行建築的特點,採用全中央空調、全封閉、等載荷、大空間、通透式的設計;選用國際上最先進的3M防盜監測系統、自助借還書系統和複印設備,擁有先進的計算機等技術設備;藏、借、閱、網一體化的現代管理模式。東校區圖書館現有自購的中外文圖書5萬餘種約12萬冊、哈佛大學喜樂斯圖書館捐贈的英文原版圖書15萬多冊、期刊1800餘種、報紙200餘種。首期開放4層,分別為:首層為休閒服務區,設有咖啡廳等,二層為多媒體電子閱覽和現刊報紙閱覽服務區,三層為圖書流通閱覽服務區,為師生提供外借閱覽、參考諮詢、網路資料庫檢索、複印服務、代查代檢、用戶培訓、原文訂購、館際互借、國際在線上檢索、教學參考書、科技查新、定題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高品質服務。哈佛大學喜樂斯圖書館的贈書放在圖書館五層。

學校設施

學生公寓採用單廊式、南北向平行布置,全部有架空層。第一期共建17棟,樓高全部為7層,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有本科生床位11,044個。全為4人的套間,內配有寬頻網路、電話、可直供熱水、組合家具。飯堂一期已建好投入使用的飯堂總建築面積1.7萬多平方米,共四層。1-2層為學生餐廳、廚房,3層為教師餐廳和風味餐廳,4層為管理、辦公用房.活動服務中心活動服務中心總建築面積9,217平方米。內設有歌舞廳、桌球、桌球、棋牌、音樂沙龍、會議等室。設有百貨超市、書店、銀行、照相館、理髮店、文印、郵電等綜合性服務設施。醫療保健中心醫療設備完善。後勤保障實行全面的社會化管理,包括學生食堂經營、保全服務、學生宿舍管理、通訊服務、園林綠化、水電維修、校區保潔、公共運輸等交由物業管理公司管理。

交通信息

中大正門站:大學城1線、大學城3線中大站:310、381、382、大學城4線大學城北站,捷運四號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