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原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學報)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1980年創刊,雙月刊,全國公開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
  • 外文名稱
  • 主管單位:國家教育部
  • 主辦單位:中山大學
  • 創刊時間:1980年
  • 出版周期:雙月刊
  • 國內刊號:CN 44-1575/R
  • 國際刊號:ISSN 1672-3554
  • 郵發代號:46-141
  • 定價:20
期刊簡介,報導內容,影響引子,辦刊宗旨,期刊信息,投稿須知,收錄情況,主要欄目,來稿要求,

期刊簡介

報導內容

該刊主要反映中山大學及國內外醫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傳播我校科研成果的重要媒體,是校內外科研人員交流醫學學術思想的重要平台,主要發表基礎醫學研究、臨床醫學研究和公共衛生事業等方面的論文。

影響引子

近年來,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更新辦刊理念,不斷改革創新,走跨越式發展之路,取得顯著成績, 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均呈上升趨勢,其辦刊指標被引頻次、影響因子連續多年位於國內同類刊物(高校學報醫學版)前列。依照清華大學2005年中國學術期刊計量指標均值分類統計報告的數據,本刊被引頻次655,影響因子0.463,在同類刊物中排名第三。

辦刊宗旨

中山大學學報堅持辦刊宗旨,立足本校優勢,面向國內外,辦出學報特色。為提高學報的學術質量和辦刊水平,採取了如下的措施:
(1)堅持辦刊宗旨不放鬆。對所有來稿或約稿,都要求先進性、實用性和科學性俱全,以保證本刊反映的是醫學研究的最高成就。
(2)辦出特色欄目最要緊。本刊設計了獨具特色的“研究報告”欄目,旨在報導校內、外科研人員多年以來在某個領域長期研究的系列成果,並新開闢了“信息研究”這個欄目,既體現了時代的需要,體現了為科技創新服務的與時俱進性,又辦出了刊物的欄目特色。
(3)約稿熱點文章與時進。本刊針對醫學領域的熱點,如上世紀末的基因組計畫、2003年的SARS和幹細胞研究等,及時向有關專家約稿組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擴大報導範圍免狹隘。隨著期刊國際化呼聲的提高,本刊已經逐步把報導的範圍從校內擴大到校外、省外乃至大陸之外,有利於校內外醫學學術的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5)爭取國際編委與世齊。邀請外國專家參與到編委隊伍當中是走向國際化的必由之路。我刊聘請了原牛津大學神經科學教授Rainer W. Guillery,香港中文大學解剖學系、英國皇家生物學和衛生學院士Yew David Tai Wai教授,香港大學Brian Willian Darvell教授為特約的編委會顧問,並請他們為本刊寫稿、組稿或審英文稿件等。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為傳承學術、培養人才、服務教學和科研、擴大科研成果的交流與轉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高校學報與科技期刊的發展迅速,必須進一步適應改革開放和高校學科發展的形勢,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一步一個台階,進一步把中山大學學報打造成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期刊信息

刊名: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主辦: 中山大學
周期: 雙月
出版地:廣東省廣州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672-3554
CN: 44-1575/R
郵發代號: 46-141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曾用刊名:中山醫學院學報;中山醫科大學學報
創刊時間:1980
該刊被以下資料庫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投稿須知

收錄情況

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評定的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核心)期刊,已入選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國內中國知網(CNKI)-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萬方醫學網、維普信息資源系統——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台灣華藝CEPS中文電子期刊資料庫及首席醫學網等全文資料庫系統以及作為核心期刊入選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ED)等引文數據統計分析系統,被科技部評為首批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在中國科技期刊綜合評價總分排名中位於前300名。

主要欄目

設有成果報告、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技術研究、信息研究、研究快報等欄目。

來稿要求

1.1 文稿應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討論有據並緊密結合結果,文字精練,層次清楚,數據準確,統計方法正確。對中藥植物藥研究工作,本刊錄用中藥、植物提取單體或有效組份的研究。該刊不錄用僅構建一種質粒或載體的研究。來稿格式請參見本稿約層次2~4的內容,寫作時可套用本刊論文模板(可在本部網站下載),格式不符者本部將退請作者按要求修改好後再予送審。
1.2 該刊實行網上線上投稿, 請作者保證稿件沒有一稿多投以及保證稿件內容的真實性和可公開性。所有來稿將首先經過“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檢測有無抄襲。作者註冊投稿後可隨時線上查詢稿件處理情況。
1.3 該刊對刊發稿件有修改權,重大內容修改與作者商量後決定。不同意修改者請事先聲明。
1.4 該刊已入編上述全文資料庫,來稿一經錄用,將同時被以上資料庫收錄,所有稿費均一次性付清。作者如不同意,須在投稿時向本刊聲明,無聲明者視為同意。
2 題目與摘要部分
2.1 中文題名 要求簡短、精確,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避免使用非功能性詞(如“研究”或“觀察”等)和非公知公認的縮寫(如CMA, PCNA等)。課題基金項目情況在首頁地腳處以“基金項目:”註明基金與項目的類別和編號。
2.2 作 者 只寫實質性參與並能解答有關論文問題者,一般作者數量控制在8個以內,作者間以“,”分開。投稿成功後,不得添加和調換作者順序。請在首頁地腳註明第一作者簡介(必要時補充其它作者簡介如課題負責人),包括姓名、學位、職稱、研究方向、電子信箱(E-mail)、聯繫電話(編輯部聯繫專用)及其它必要說明的事項。請在通信作者中英文姓名右上角加*號,並在作者簡介中說明。
2.3 作者單位 位於作者下一行,用括弧註明,形如“(1. 中山大學××科室,廣東 廣州 郵碼; 2. ……)”。並列單位可用“//”隔開。不同單位者請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標以右半括弧標註引出,作者單位相應註明。
2.4 中文摘要 按結構式摘要書寫,明確標出【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 4個要點。應簡明扼要。
2.5 關鍵字 關鍵字3~8個,儘量從《醫學主題詞表》中選取,可用“/”後加副主題詞標明學科或方面,如:帕金森病/病理學。
2.6 中圖分類號 即中國圖書資料分類號,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4版為準,生物類以Q開頭,醫藥衛生類以R開頭(R類的中圖分類號亦可從《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的分類號中獲取)。
2.7 英文題名 實詞首字母應全部大寫,與中文題名對等翻譯。
2.8 作者拼音 應按“姓大名小”及雙名間以“-”隔開的規則書寫,如:ZHANG Lao-san。
2.9 Abstract 與中文摘要對等翻譯,註明【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
2.10 Key words 與中文關鍵字對等翻譯,可以按其規定組配相應副主題詞。
3 正文部分
3.1 引 言 無須標註“引言”二字,應交待清楚該課題國內外研究進展(背景)以及該課題的研究目的、意義和創新點等並引用文獻作為依據。
3.2 層次格式 應以阿拉伯數字標出,如“1 材料與方法”、“1.1 病例資料”、……,“2 結 果”,……, “3 討論”、“3.1 討論第一小點的中心標題”……。每一層次皆應有一個相應的層次標題,第1層和第2層後的內容應重新起段,第3層後可空1格後接排,不分段。
3.3 名詞術語 醫學名詞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委員會審定的各學科規範名詞為準,如“梗塞”應為“梗死”,“何杰金氏病”應為“霍奇金病”,等。藥物名稱採用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或我國藥典中的通用名,而不用商品名。不應隨意簡化名詞術語,如“功血”應為“功能性子宮出血”。若出現頻次較高,則可用縮寫(參見3.4)。
3.4 縮寫與全稱 非各學科公知公認的縮寫首次出現時應有全稱(中文摘要中有中文全稱與英文縮寫對照,正文中另有中文全稱、英文全稱及英文縮寫對照),如“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縮寫之後不再加圓點,也不用複數形式。本刊列舉的常用縮寫(CT,MRI,DNA,RNA,PCR,ATP,HE染色等),可不必與全稱對照。
3.5 大寫與小寫 除英語語法規定和專有名詞、縮寫詞之外,一般應為小寫。
3.6 正體與斜體 斜體多見於代表變數的字母如x、y等。統計學符號如P、F、t、s等,量符號如體積V、壓力p等,表示旋光性、分子構象、取代基等的化學符號如l、d、o、trans、p、Z等,生物學中屬及屬以下拉丁文學名(如寄生蟲、微生物及中草藥等的拉丁文學名)應使用斜體。其餘情況一般為正體,如縮寫、單位符號、化學元素符號等。
3.7 上角與下角 區分上角與下角,如文內參考文獻標註為上角標,化合物中原子個數為下角標、價數為上角標,冪次為上角標,量符號的修飾用正體的下角如:(物質的量)濃度峰值表示為:cPeak,但具體物質宜用括弧修飾而不用下標,如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
3.8 量和單位 參見GB 3102.3-1993。量符號一般為希臘或拉丁字母的小寫斜體,如濃度c,質量m,速度v等。為區別不同情況的量可使用下角標正體(變數為斜體)或括弧修飾(具體物質時),如c(NaCl)表示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ρ(NaCl)表示NaCl的質量濃度。百分濃度應指明具體是體積分數、質量分數還是質量濃度,並相應換算。在表達量值的單位時,即使是在文字敘述當中也應使用單位的國際符號(正體),如5 mmol/L的H2SO4,3 d,2 h,15 min和10 s,數字與單位之間空以半字間隙。單位符號不應再加修飾詞,如“/kg體重”則是錯誤的。應注意將舊制單位轉換為新制單位,如:rpm應換算為重力加速度的倍數(× g,或r/min並標明離心機的半徑r)。組合單位的分母一般不加倍數詞頭和數字(如m,μ,n,p等)而應轉換為分子的詞頭,如可以將μmol/mL轉換為mmol/L。組合單位不使用雙重斜線,遇到這種情況可轉換為-1次冪,如“5 mol/L/kg”可以寫為“5 mol·L-1·kg-1”或以括弧括起如5 mol/(L·kg)。圖表中量和單位一般以“量符號/單位符號”表示,前斜後正,如:t/min, cMax/(mol·L-1),pA(CO2)/kPa。
3.9 數字用法 凡是使用阿拉伯數字而又得體的地方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如“5 d”、“重複3次”等。注意均數±標準差或標準誤的形式最好以“均數為…(S或 = )”的形式描述,如“年齡平均20(S=3)歲”,否則應說明統計量的類型。數值範圍注意前後皆應有數量級如3×103~8×103。帶尺寸單位的數值相乘應分別帶上單位如 1 cm × 1 cm × 1 cm 。數字的取捨應根據數字修約規則進行,均數加減標準差者取至標準差的1/3後第1位非零數字,如(27.67±3.31)因為標準差3.31的1/3為1.1,第1位非零數字在小數點前,所以該均數及標準差取至整數四捨五入即可(28±3),多餘數字為虛假精確度。如遇百分形式的偏差,建議以“(30±3)%”的形式報告以免“30%±3%”中的偏差被誤解為30%的3%(即0.9%)。
3.10 材料與方法 為第1大層次,應交待清楚研究涉及的研究對象(包括病例的來源與時間)、化學品與儀器、分組方法、實驗方法及統計方法,重要的化學品及儀器應有來源和產品號等內容,以便重複實驗時能得到驗證。
3.11 統計學 實驗方法應符合統計學原則,描述均數時應附誤差說明如標準差,結果應經合適的統計學檢驗(如t檢驗,F檢驗等),須標明統計方法名稱、統計量的符號與數值、具體機率。統計學符號皆為斜體,如機率P,相關係數r,樣本數n, 卡方檢驗χ2等。經統計檢驗,P<α時,應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不能推論為“差異顯著”或“有顯著(性)差異”。
3.12 結果部分 為正文的第2層。注意只將主要結果總結列出,此處不作分析討論,每一層都應有一個小標題。
3.13 線圖和照片 圖片應有自明性,縮寫應注全稱。圖示不與文字敘述重複。圖插在相應文欄位的後面,不必另外儲存,正文提示時應先見文字後見圖,如“實驗結果顯示,……(圖1)”等。圖片的大小一般為 7 cm ×5 cm,顯微照片還應標明放大倍數或標尺。注意區分圖題與圖注,圖題為中英文對照,圖注為純英文,並詳細說明由圖可見的結果。圖內的英文符號也應注意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國際符號等,且應以合適大小的字元顯示。圖內的顯著特徵(如陽性細胞)應以不同形狀的箭頭標示。線圖中的各條線應予以明顯區別,如粗細實虛線等標記,且在圖內空白處附圖例。圖中的量和單位一般以“量的斜體/單位符號的正體”表示,坐標軸說明順坐標方向,如以分鐘為單位的時間表示為:t/min等。上傳的圖片請先壓縮後再貼上入正文相應部分,一般每個圖片所占磁碟空間大小應以100 kB左右為宜。文章占用空間不宜大於3 MB。
3.14 表 格 表格亦應有自明性,且不與文字敘述重複,插在相應文欄位的後面。表題為中英文對照,其餘部分(如表的內容和表注等)為純英文,注意其規範表示。表格採用三線表,標目中的量和單位一般以“量的斜體/單位符號的正體”表示,如以千帕為單位的血壓:pblood/kPa。若所有表中所有指標(量)的單位皆相同,則可在表的右上角以括弧註明。表中角注以半圓括弧的阿拉伯數字的上標依次標出,如28±3 1), 2)……。
3.15 討論部分 不能只是重複結果,也不應脫離結果,應嚴密結合結果進行有理的解說、有據的推論。討論應有層次和邏輯性,總結出層次標題分層討論。推薦依次討論以下內容:主要發現、可能機制、研究的不足、綜合證據、意義與套用、結論等。引用他人結果應將參考文獻標註出來。
3.16 致謝部分 對研究工作有過不同形式的幫助但不對文章負責的人員或其它情況可以在正文之後給以致謝。
4 參考文獻部分
4.1 參考文獻應以正文所引用的順序依次以方括弧的阿拉伯數字標註(如[1],[2].....)。文內標註位置為:有作者名者標於所引用作者名之後,僅有內容者標於內容之後,多條文獻以逗號分開。論著的參考文獻僅限作者親自閱讀過的主要文獻,推薦多引用近年文獻。研究報告(包括成果報告)參考文獻僅限作者本人以及該課題組正式發表的論文,篇數不作嚴格限制。參考文獻列表的著錄採用順序編碼制,格式參見GB 7714-2005.
4.2 連續出版物(期刊)中論文(其文獻類型標識符為J)的著錄格式為:
[序號] 作者1,作者2,作者3,等.文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頁-止頁.
注意,其中作者名3個以內全列出,超出則列前3個再加“等”字,中間間以逗號,中外文姓名均按姓前名後的形式列出,外文名字縮寫。作者、題名、刊名等之間是圓點而不是句號。外文刊名按Index Medicus/PubMed縮寫格式書寫。
例如:
[1] 唐久余,曾園山,陳巧格,等.纈草對慢性應激導致的抑鬱大鼠體質量和行為的影響[J].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8,29(5):541-545..
[2] Qi X,Lin W,Wang D,et al. A role for th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signal pathway i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J]. Behav Brain Res,2009,199(2):203-209.
4.3 專著(其文獻類型標識符為M)的標註格式為:
[序號] 編著者. 專著名稱[M]. 版次(第1版可省).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頁-止頁.
例如:
[3] 姚志彬,陳以慈. 腦研究前沿[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1995:237-239.
[4] Gibas C, Jambeck P. Developing bioinformatics computer skills[M]. Beijing: O'Reilly & Associates Inc, 2002: 317-323.
4.4 專著中析出文獻的著錄格式:
[序號] 析出責任者. 析出題名[析出文獻類型碼]//源責任者. 源題名.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頁-止頁.
如:
[5] Marting G. Control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Austalia[M]// Pattle LW, Cox BJ. Electronic resources: selection and bibliographic control.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1996:85-96.
4.5 電子文獻的著錄格式:
期刊中論文或專著的電子文獻按相應文獻格式著錄後,再補充電子文獻更新或引用日期和獲取路徑,相應文獻類型標誌後再載入體類型標誌(“/OL”、“/CD”或“/DB”等相應表示線上、光碟版或資料庫)。如:
[6] 江向東. 網際網路環境下的信息處理與圖書管理系統解決方案[J/OL].情報學報,1999,18(2):4 [2000-01-18].
[7] 蕭鈺. 出版業信息化邁入快車道[EB/OL].(2001-12-19)[2002-04-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