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專業自2004年春天醞釀,9月開始籌備工作,2005年7月13日正式成立“實驗藝術工作室”並開始接受碩士學位研究生和本科生。2007年8月2日院辦公會決定將實驗藝術工作室改制為實驗藝術系,首任院長為呂勝中教授。

在實驗藝術專業教學崗位上的專家學者、教師及工作人員,在教學實踐、理論研究,以及帶領學生創作探索中,已建立起這個學科專業教學與學術研究的基本結構框架,總結出專業教學貫徹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產生具有持續發展與廣泛認同可能性、並不失自身特色的完備的教學大綱與課程系統,奠定了在學院中定位的紮實基礎,已然成為當代藝術教育格局中不可動搖的教學板塊。在本科教學層面,“實驗藝術”已在2013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在碩士、博士研究生教學層面,“實驗藝術”也在2012年申報成功“中央美術學院目錄外自主設定二級學科”,並已報教育部備案。

實驗藝術學院將繼續以近現代造型藝術多元化格局為背景,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探索、研究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藝術語言構架;關注近現代藝術實踐經驗,建立實驗性藝術在當代學院藝術教育中的學術性層次;發揚本土文化的優良傳統,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精華,鼓勵本土語言的藝術創造;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實踐,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梳理歸納西方近現代藝術的理論及實踐成果,開闢新的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路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
  • 外文名:CAFA School of Experimental Art
  • 理念:學院的,學術的,理性的。
  • 定位:多元文化背景,傳統文化立足。
  • 目標:參與當代主流,服務社會大眾。
學院介紹,其他內容,

學院介紹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14年9月4日成立。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黨委書記高洪、實驗藝術學院首任院長呂勝中共同為實驗藝術學院揭牌。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聘請張國龍、林一林、傑弗瑞·邵、賈樟柯、宋冬、邱志傑6位作為首批客座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2004年春天醞釀,9月開始籌備工作,2005年7月13日正式成立,並開始接受碩士學位研究生和本科生。(來源:中央美術學院、藝術中國)
2015年3月,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首次本科獨立招生,報名人數545人,實際參加考試人數460人。考試科目有:造型能力,命題《手語》;命題創作,命題《捕風捉影》;思維活力,命題《聞名全校的十個點子》,美術鑑賞,命題包括知識點選擇填充題、知識點簡答題、作品賞析題與藝術思考題四種類型的內容。“美術鑑賞”的考試科目設定旨在與中學美術教育的連結,考核學生藝術史基本知識以及對藝術品與藝術問題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其他內容

一、治學大體
【一】理念
學術的、學院的、理性的。
【解釋】
學術(Academic):是指有系統的專門的學問,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在這裡“學術的”是指:在對“實驗藝術”概念系統性梳理與研究前提下的辦學思想方法,以及重視學科建設的學術研究,強調為學生廣泛認知與學術儲備的通識教育理念。
學院(College):學院從來都是集中人類智慧並孕育新的創造力的搖籃。學院一詞最早出現在歐洲大學產生之初,後來逐漸演化成為屬於同一學科師生共同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在這裡“學院的”是指:對國內外現當代藝術經驗總結歸納、掌握規律的基礎上轉化為辦學的工作方法,實現課程化與課堂教學的可能性。
理性(Intellect):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進行推理、計算等方面的能力。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在這裡“理性的”主要是針對中國美術教育中長期重視“感性”與“感覺”的極端傾向,從而強調理性在藝術表達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實驗藝術學院注重重新梳理與歸納實驗藝術方法論的秩序與建構,開闢它在藝術教育中的規律性與有效性途徑,將“可教”的部分傳授給學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美術教育也在發生著深刻變革,這種變革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學院美術教育在不斷地探索人們的審美心理和視覺習慣的變遷,從而做出理性的學科調整與建構。
“實驗藝術”在中國的“學院化”已經具備並將繼續充實以下四個方面的學術內涵:
(1)展開藝術實踐中理性驗證的方法論建設, 強調藝術家學術儲備的重要性;
(2)探索藝術獨立表達立場通向社會性、公眾性目標的合理途徑;
(3)新視覺經驗的研究發現與運用,體驗新科學技術與傳統媒介形式語言在當代藝術表達的可能性;
(4)中國豐厚傳統文化資源在今天與未來世界文化語境中的有效性。
【二】定位
以國際當代多元文化藝術為背景;以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為立足。
【解釋】
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複雜化,信息流通越來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我們在現代複雜的社會結構下,必然需求各種不同的文化服務於社會的發展,這些文化服務於社會的發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複雜社會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具體講,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中華民族祖先所創造、為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特色與博大內涵的幾千年文明結晶。
本土文化:本土文化並非傳統文化,它是各種文化經過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沉澱的結晶,重新闡釋的文化,是本土獨創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是傳統文化進行整合發展的一種文化形式。隨著地域之間的界線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絕對的本土化,它已逐漸融入到國際化的範圍內,可以說它是國際化的基礎部分。
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全面開放,國際間文化對話平等格局的逐步達成,當代中國實驗藝術逐步邁向國際舞台,被世界矚目。與此同時,藝術教育也以學院一貫的理性和矜持調整著學術方位的標桿,百餘年來西方化過程的理性梳理,本土悠久傳統藝術語言的重新關照,世人都在呼喚中國當代藝術出現形與質的改變,而學院應當為文化藝術的未來發展擔當起更為全面、巨觀的責任。
中國實驗藝術教育應承擔創造性地解釋和發展中國本土文化傳統,以及消化和發展外來藝術方法的雙重使命,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藝術、以及全世界文化藝術建設的現代與未來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培養目標
參與當代文化藝術的主流,並具有服務於社會大眾的工作能力。
【解釋】
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我國現階段提倡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文化無疑是主流文化。主流意識形態是在文化競爭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較強大傳播力和廣泛的認同的文化形式。現代高新科技革命對人類當代文化的發展正在產生著以往所無可比擬的巨大影響。文化生產方式改變、主導傳媒形式的革新和新興文化形態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藝術生態格局的全面變化,封閉的,落後的,狹隘的文化和缺乏競爭力的文化,都將在文化市場中被文化消費者遺忘。一些曾經居於主導地位深受民眾歡迎的、十分紅火的文化藝術形式將逐步失去主導地位被邊緣化。一些傳統的文化形式經過現代技術的改造或得了新的生命,而另一些傳統的、民族的文化將主要依靠國家保護以維持人類文化資源的生態平衡。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紮根於大眾文化鮮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營養,才能成為文化融合、文明傳承的中堅力量。
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恰當運用現代媒介形式語言的藝術。同時,“當代藝術”所體現的不僅表象的“現代感”特徵,還有藝術家基於今日社會生活所感受到的“當代性”精神風貌,以及由此而生髮的新的思想觀念。
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現實問題,更將是一個長期社會問題。總體來說,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大都不願意在畢業之後馬上求職於某一部門上班,而願意嘗試做獨立藝術家爭取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但在這個過程中以及以後有可能放棄職業藝術家身份而圖謀生計的時候,他們的全面綜合素質、社會服務心態、環境適應能力、協作與責任意識等因素便成為極其重要的條件。
實驗藝術學院所培養的學生將首先是一個有質量的人。置身於今天的文化環境,面對的是今天的現實,他們選擇了藝術家的身份,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時代特徵,並參與文化藝術主流的語境;他們選擇了某種職業的崗位,也應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各種不同的社會文化工作,體現出自己的潛力與價值。
因此,我們的教學目標還包含如下內容:
1、以培養具有健康、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獨立思想能力、理性地面對和思考當代生活問題,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富於建設性和溝通能力的現代公民為基本訴求。
2、引導學生對傳統手藝的承繼與開拓,同時鼓勵參與新技術、新媒介的挑戰,促成新的藝術方式與視覺經驗的生成,培養具有高度的專業技能和鮮明時代風貌的創新型人才。
3、致力於引入多種學科和領域的資源,以靈活多變的方法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潛能。鼓勵在文化通識中尋求視覺力量和思想力量的協調,培養具有一定研究和批評能力的、有深厚文質內涵的新學院派藝術家,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積蓄骨幹力量。
4、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與較完備的文化藝術理論修養,具備全面的藝術創作能力及創造性思維品質,能夠掌握多種形式語言及材料媒介,並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系統,有較強的社會工作與生存的適應能力。
【四】教學原則
天命責任,敬業勤學,尊師愛生,教學相長,誠設規矩,勿欺方圓。
【解釋】
天命責任,敬業勤學: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生命概念,其中道家的“天命”多是指宿命、命運,墨家的天命是指神的意志,法家的天命是指君王的意志,而儒家的“天命”卻多是指發自個人內心的理想——“使命”,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社會責任感。這種思想是一個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沒有這種社會理想的指引,這個社會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都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從而混亂百出。而教師與學生的責任在於“教”與“學”,尊重並熱愛教育,勤奮學習、努力進取,是教學雙方的共同使命。
尊師愛生:“尊師”詞義是尊敬師長,它是一種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是對老師的尊稱。《漢書·蕭望之傳》:“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南朝江淹《齊太祖誄》:“聿尚登學,嚴道尊師。”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今,尊師重教應重歸社會風氣,成為文明社會的一種標誌。
《孟子·盡心》:“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可見其對於優秀學子的器重與珍愛。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有“愛滿天下,愛生如子”之說,是將愛注入教育的重要理念。師者之稱,並非“職業”概念所能包容,師生關係是一生一世的,因此,互尊互愛是不容磨滅的道理。
教學相長:《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啟發與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與共同發展。
誠設規矩,勿欺方圓:語出《荀子·禮論》:“繩墨誠陳矣,則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意在建立規範與準則,真誠實在的投入教學,不違背教育的授受之道,無愧於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擔當未來的社會責任。
1、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方向,教學中杜絕危及社會和國家利益的思想內容,不允許殘害身體和生命,不提倡淺薄的純粹觀念性作品和思想不健康的作品;
2、接受學校統一的教學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提倡任課教師在大綱規定教學目標之下自主設定教學內容與方法;強調課堂實施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3、堅持教材文本及開設課程的審評制度,注重教材與教學經驗的建設,組織與鼓勵教師的教材編寫、修訂與出版;立足本土、開闊視界,不斷建設與完善實驗藝術專業教育的學術性模式。
4、建立教學檢查與聽課、評課制度,定時測評課程效果與教學質量,全面聽取師生意見,徵求畢業生與社會各界評議,及時作出調整或回應,保證課程質量與教育的有效性。
5、教師要有擔當時代文化責任與使命的奉獻精神,具有廣博的知識修養和應變能力,善於團結協作並能獨擋一面。具有較高質量的藝術創作實踐、學術研究和教學經驗。
6、教師應有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而不能與學生為敵。真正做到互動教學、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尊重愛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求索精神。
7、學生要有積極健康的求學心態與勤奮自律的精神,將熱愛與嚮往藝術的理想付諸於學業中的實踐與體驗,積極完成作業。建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有效加強與深化自己的知識儲備與動手能力。
8、學生應遵守社會公德與學校的紀律,團結同學,維護集體,積極參加校內外文化活動,參與並了解社會。尊重教師,維護正常的教學關係於課堂秩序,配合教師的學術思路並獲得知識與能力,杜絕稱兄道弟的現象。
9、嚴格招生選拔制度與評分標準,統一尺度、公平競爭,杜絕營私舞弊、弄虛作假行為,盡最大可能保證素質全面的優秀青年得到進學機會,為未來培養更多更好的藝術人才。
10、嚴格學生畢業審核的制度與標準,重視學生學術儲備與創作能力兩方面的修習質量,堅持畢業論文答辯與畢業創作展覽的檢測程式,結合平時成績,為學生的學業成績給予合理確認。
二、學制與學位
實驗藝術學院將嚴格遵循中央美術學院總體的招生選拔、教學考勤、成績評定、畢業審核等教學管理規定,執行中央美術學院規定的學分制和二級淘汰制,藉以充分發揮競爭機制,建立潛心務實的學習氛圍與刻苦勤奮的實踐和認真有序的探索相結合的教學環境。
(一)本科生:美術學(一級學科)學士學位
1、本科生從高中畢業生當中經專業考試與全國文化統一考試而擇優錄取。專業考試將有造型能力、思維活力、創作方案、美術常識等四門。
2、本科生學習期限為四年。經過一、二年級綜合基礎課程的學習,根據學生、導師工作室雙向選擇的原則,進入不同主題(專業)研究方向的導師工作室繼續學習,在導師工作室學習的期限為二學年。
3、進入導師工作室之後一學期內,學生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前的主題(專業)學習,可以向分院提出申請調換相應的主題(專業)。經雙方導師同意、院務會最終確認之後,才能生效。未獲最終批准確認的仍應當在原工作室完成學業。
4、完成畢業創作展覽和畢業論文的答辯,集滿學院規定的學分,完成學業。成績合格者頒發本科學歷畢業證書、授予美術學學士學位。
(二)碩士研究生:美術學(一級學科)、實驗藝術(二級學科)碩士學位
1、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一部分從持有被保送資格的本科畢業生中直接錄取;一部分經專業考試與全國文化統一考試從社會擇優錄取;專業考試將有造型能力、媒介形式語言、創作方案、面試(含“現當代文化藝術常識”筆試)等四門。
2、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學制為三年。一年級完成實驗藝術學科統一的綜合基礎必修課程,從二年級起由導師負責研究課題的有關課程與指導。
3、進入導師工作室之後一學期內,學生認為自己不適合當前的研究方向,可以向分院提出申請調換相應的主題(專業)。經雙方導師同意、院務會最終確認之後,才能生效。未獲最終批准確認的仍應當堅持完成原工作室方向的研究課題。
4、完成畢業創作展覽和畢業論文的答辯,集滿學院規定的學分,完成學業。成績合格者頒發研究生學歷畢業證書、授予美術學碩士學位。
(三)博士研究生:美術學(一級學科)、實驗藝術(二級學科)博士學位
1、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經專業考試與全國文化統一考試從社會擇優錄取;專業考試將有造型能力、創作方案、實驗藝術專業理論、面試等四門。
2、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學制為三年。導師將根據學生及其研究課題的不同制定學習研究的方案與實施計畫,布置階段性作業,安排定期的檢查與講評。
3、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可以在學業內提出論文開提報告,獲得通過後開始論文寫作。三年學業結束時,完成畢業創作展覽和畢業論文的答辯。成績合格者頒發研究生學歷畢業證書、授予美術學博士學位。
4、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在完成三年學業時,已通過畢業論文開提報告,完成畢業作品創作並參加展覽,但沒有完成畢業論文或已參加一次論文答辯但未獲得通過的,只頒發研究生學歷畢業證書。離校後在3年之內仍可有提交論文答辯的機會,經正式答辯獲得通過者授予美術學博士學位。
三、教師陣容與導師工作室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的教師們很敬業,多年來,先後參與教學的老師有:呂勝中、胡明哲、李帆、韓寧、鄔建安、張國龍、劉驍純、西川、李紅軍、韓慧榮、薩斯吉亞、邱志傑、杜岩、陳文驥、於飛、孫磊、王郁洋、張愉、汪東升、鄒操、宋冬、賈樟柯、祁震、高岩、林彤、李軻、徐冰、傑弗瑞.邵、郭輝、蔡青、呂智強、陳明強、葉甫納、林一林等。現有在職、在聘教師18人,他們為了實現一個新的藝術教育的夢想,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導師主題(專業)研究方向
實驗藝術研究
導師組(面向碩士):張國龍教授、徐冰教授、宋冬教授、林一林教授
導師(面向博士):呂勝中教授
本方向是關於“實驗藝術”概念範疇下的綜合性問題研究。“實驗”曾作為保證“前衛”或“當代”藝術保持創新機制的思想與工作方式,長期出現在國際性文化語境當中,留下厚積的藝術經驗與紛雜的困惑,從小處著手開始深入地考察、梳理與研究是文化擔當的起步。
當代藝術創作研究
導師(面向碩士、博士)徐冰教授
本方向是藝術方法論範疇的命題,基於當下藝術媒介形式語言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現實,藝術工作的方法與傳統的個人風格化及一貫性方式大相逕庭,與之相適應的創作理論建設亟需進一步探索研究,這對於專業藝術教育以及當代藝術的繼續發展非常必要。
傳統語言轉換
導師(面向碩士、本科):呂勝中教授,陳明強助教
站在人類文化共性的立場上,研究文化傳統與現代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其中包括傳統文化思想新的解讀與注釋、傳統媒介語言形式介入當代語境、傳統手藝的古為今用等不同的課題,並希望籍此通達藝術源流,連線文化命脈,堅持當代表達中保持藝術的原本。
物質化與化物質
導師(面向碩士、本科):張國龍教授,呂智強助教
研究自然物、材料、現成品的原本屬性,探索其作為藝術語言表達的可能性。將長久以來以“材料”及相應技術作為藝術創作起點與歸結的做法重新梳理,整理出更符合藝術本原與永恆特性的兩條思維邏輯和介入法式——“物質化”與“化物質”。
身份與自我表達
導師(面向碩士、本科):宋冬教授,葉甫納助教
藝術中的“自我”與文化背景、生存環境、人際關係等都有著不可割裂的關係,“自我”建構首先是這些因素之間在矛盾中的和諧。如何在藝術工作中保持創作者的獨立性,通過身體力行表達本真心態,又能獲得廣泛的社會共鳴,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命題。
影像藝術研究
導師(面向碩士、本科):賈樟柯教授,祁震講師
碩 電影與錄像原本不是為“美術”而來,但如今已然成為世界藝術現場中不可或缺的媒介語言形式。那么,如何建立“藝術家的影像”而有別於其他,藝術家如何使用影像語言完成有價值的藝術創作命題,讓二者的結緣與碰撞綻放出新的火花,是為有益的嘗試。
紙藝術研究
導師(面向碩士、本科):呂勝中教授,張愉(巴朵)講師
中國是發明紙的國家,中國有豐富的紙本藝術傳統資源。紙本藝術的民間傳統和現代創新類型很多,但大多散落在民間和製作者個體的經驗之中。梳理與整合古今中外紙藝術的形式語言與創作經驗,使之成為具有新表現力的語言媒介,具有廣闊的前景。
未來媒體藝術
導師(面向碩士、本科):傑弗瑞.邵(Jeffery Shaw)教授,王郁洋講師
傑弗瑞是數碼媒體藝術的先驅,並一直堅持探索數碼媒體科技套用於不同領域,包括虛擬及擴增實境、沉浸式視覺環境、可操控電影系統及互動敘事等。本方向旨在不斷開掘與發現當代科學多方面的技術成就,並嘗試引入藝術創作的表達語境。
圖像符號語言
導師(面向碩士、本科):鄔建安副教授
以主動的方式,將圖像符號與信息泛濫的時代文化特徵作為藝術表達的素材庫,圖謀移植、嫁接或再生的敘事性藝術表達。
公共空間與社會雕塑
導師(面向碩士、本科):林一林教授
以藝術介入社會空間,以自身體驗與藝術表達作為契機,建設人性層面的公共藝術視覺經驗與互動方式。
總體藝術與跨界研究
導師(面向碩士):邱志傑教授
依憑社會學、考古學、媒體語言等廣泛知識背景切入文化研究與藝術現場,通過社會調查、符號分析、事件製造等方式介入生活,探索集觀察體驗、知行覺悟、展示傳播於一體並具有豐富層次的文化藝術生產實踐。
攝影語言研究
導師(面向本科):於飛講師
攝影的邏輯在於表現存在的多樣性方面,藝術家運用照相機作為基本工具造型,捕捉光投射到物質世界導致的情感反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