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股份制企業及其比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外股份制企業及其比較
  • 外文名:The stock system enterprise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 類別:股份制
  • 功能:比較
  • 時間:2009年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The stock system enterprise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論文作者
韓玉玲著
導師
吳易風指導
學科專業
經濟思想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股份制 公司治理 國有企業 私有化
館藏號
F279.21
館藏目錄
2009\F279.21\5

中文摘要

股份制(Stock System)又稱股份制經濟或股份經濟(Share Economy),是指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將分散的、屬於不同個人或生產單位所有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一使用和經營,自負盈虧,按股分享收益的一種財產組織形式。本文對馬克思的股份制理論、西方學者的股份制理論、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股份企業制度以及我國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作了較為深入、系統的闡述和比較。寫作本文的目的在於通過對比中外股份制企業的共性和特性,以便結合我國的國情,吸取和借鑑西方國家股份制企業的成功經驗,為我國當前的改革以及今後股份制企業的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啟示。 全文有導論、上篇、下篇共9章,其主要內容如下: 導論說明了論文選題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回顧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並進行了評論,介紹了論文的結構安排、研究方法和創新之處。 上篇包括3章,其中: 第一章論述了馬克思的產權理論和股份制理論。 馬克思認為產權關係是所有制關係的法律形式。他雖然重點剖析的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但卻從社會基本經濟制度變遷規律的角度,第一次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系統的論述了財產和財產權的起源及其歷史變遷。馬克思把財產權看作是一組權利或若干權利的結合體。在各種所有制內部的產權結構中,除了生產資料所有權,馬克思還研究了占有權、使用權、支配權、經營權、索取權、繼承權和不可侵犯權等一系列權利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詳細地分析了這些權利的統一、分離和重組的情況,並闡述了其發展趨勢及其對基本產權制度的影響。 馬克思的股份制思想大約形成於19世紀60年代中期。這是他在深入考察了當時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股份制經濟以後建立的科學的股份公司和股份資本理論。馬克思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關係上,尤其是從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化生產程度日趨提高的層面上,對股份制的產生、特徵、作用及歷史地位等作了深入細緻的分析與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結論。由馬克思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股份制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企業組織形式,是在沒從根本上觸及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身的前提下,對其生產關係從組織形式方面被迫進行的一次自我調整,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一種新的實現形式。 第二章論述了西方國家的股份制理論和產權理論。 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對股份公司的發展演變及其特徵和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論觀點主要有:美國經濟學家艾爾費雷德·D·錢德勒的管理協調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貝利和米恩斯、伯納姆及加爾布雷思的“經理革命”論;科斯的企業理論;美國經濟學家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團隊生產理論;委託代理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關於現代公司組織和治理結構的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分享經濟”等。西方學者遵循假設—推理—實證的靜態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難以展示導致經濟發展的諸因素之間是如何從整體上互動作用的,容易使人片面地理解經濟發展的全部過程。 西方現代產權理論以產權和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分析現代市場經濟中產權及其結構和安排對資源配置及使用效率的作用和影響,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諾思、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張五常等。其中,科斯認為,明晰的產權制度是產權自由交易的條件,並有助於降低交易費用,從而有利於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但他的這一命題,沒有得到任何證明。所以,西方現代產權理論不能作為我國改革的出發點。 第三章論述馬克思和西方學者股份制理論的比較。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將企業的存在放在一個資本主義總圖景中來分析,探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繫。從整體上看,他們是在確認企業表象的基礎上側重於企業本質狀況的分析,並更多地著眼於資本主義總體經濟關係的分析和經濟關係的演變。而西方學者則是在否認企業本質的基礎上側重於企業各種表象的分析,更多地從企業本身的角度議論問題。同時,他們還模糊私有企業資本與僱傭勞動的本質關係,迴避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利益的對立,這充分顯示了他們的階級偏見。不過,在研究單個企業如何演進到股份制企業等方面,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學者的理論又有一定的互補性。 下篇包括六章,其中: 第四章論述美國的股份制企業。 美國的股份制企業是在業主制、合夥制的基礎上發展演進而來的,其主要特點有:公司股權高度分散;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公司治理目標;沒有監事會,董事會履行監事會的職責,是單層委員會制,並實行內部和外部董事混合的董事會模式;公司控制權市場發達,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對管理層實施控制。 第五章論述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股份制企業。 英國也是外部控制性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企業融資以股權和直接融資為主。在股權結構中,機構持股者占主體,股權高度分散化,並且流動性強;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治理目標;以股票市場為主導的外部控制機制高度發達;採取經營者“股票期權制”的激勵機制;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由股東大會、董事會及執行長三者構成。 從所有制關係看,雖然私人經濟在英國經濟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經過兩次大規模國有化運動後,國有經濟曾占有過很重要的地位。但從1979以來,英國政府由於竭力推行私有化政策,其國有經濟的實力已經大為降低。 法國企業按其所有制形式可區分為三類:國有企業、合作社和私人企業。法國國有企業的性質屬於資產階級集體所有制,實行股份制。國家是國有企業的股份持有者,控制企業的發展方向和影響企業的經營方針,但對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不加干預。企業主要採取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1986年法國右翼聯盟政府上台後大力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運動,其主要原因是出於全國經濟和黨派政治的需要以及受到全球私有化浪潮的影響。 德國股份公司的股權結構以法人持股為主,具有相對集中的特徵。德國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在銀行主導的金融體制之上,不依賴資本市場和外部投資者。股份公司的組織結構分為三級,即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它們分別控制著公司的所有權、監督權和經營權。 德國雖然以生產資料私有為主體,但同時也保持國有經濟的重要地位。國有企業大都採用公司形式獨立經營。不過,從20世紀50—60年代,西德開始了對國有企業的私有化進程。 第六章論述日本的股份制企業。 二戰後,日本建立了以銀行為中心的“法人資本主義”體制模式。股權結構是以法人相互持股為主體,若干穩定的大股東的存在和交叉持股形成了日本內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公司不僅僅是股東的工具,它還對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負起責任。企業的決策機構是以董事為中心的董事會,而董事會又是由“社長”為核心的各事業部部長等組成。 日本對二戰後建立的國有企業實行中央集權的管理辦法。國有企業主要領導成員的任免權大都在國會和政府手裡。從20世紀80年代年開始,日本也實行了國有企業“民營化”。國有企業民營化後,經濟效益雖有提高,但也出現了失業率高、政府調控經濟能力的下降等問題。 第七章論述俄羅斯的股份制企業。 俄羅斯的股份制改革是伴隨著私有化運動的開展而進行的。俄通過建立股份制,大量無償分配或有償出售國有企業的股份,改變了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的優勢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使所有制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俄羅斯私有化改革後,股權集中程度高,在新形成的股份公司中還出現了“內部人控制”的局面。按照俄羅斯2002年股份公司法的規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執行機構三者構成俄羅斯股份公司的核心,基本上屬於英美模式。通過後私有化階段的公司治理,俄羅斯內部人控制企業的狀況有所緩解,但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 第八章論述我國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 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是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的。為了實現政企職能分開,使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開始股份制試點。 1997年黨的十五大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於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又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經過20多年的改革,國有企業在進行股份制改造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出現了種種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政府的行政干預問題;國有資產的流失問題;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人控制問題等。社會主義要創新地利用股份制,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深化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改革;建立合理的股權結構;規範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企業家階層的形成;建立和完善使公司正常運行的法律法規,並加大執法的力度。 近年來,外商投資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通過收購、股權置換、資產重組等方式併購國內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出現了較快增長,投資規模也不斷加大。外資併購給我國帶來的影響有: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行業壟斷問題和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併購中出現的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下降以及引起的失業問題等。為此,我國應及時採取對策,健全有關外資併購的法律法規,保證國家經濟安全。 第九章論述中外股份企業制度的比較。 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於具有不同的社會傳統、法律體系、政治體制及經濟制度,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即以美英為代表的外部控制性公司治理模式和日德式的銀行導向型公司治理模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上述兩種公司治理模式都遇到了問題,雙方之間開始尋求可以借鑑的經驗,呈現出互相交融、趨同的趨勢。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股份制的相同點包括:兩者都是社會化的市場經濟;兩者都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合理配置生產要素,發展生產力;兩者都以謀取最大利潤為目標。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股份制的不同點有:建立在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之上;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的不同;國家巨觀調控的力度大小不同;發展經濟的目的不同以及發展經濟的後果不同。 結論:我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應當按照自己的國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總結各種市場經濟中企業制度的經驗教訓,因地制宜地進行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具有社會主義內涵的現代企業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