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文卷3:鄢烈山集

中國雜文卷3:鄢烈山集

《中國雜文(百部)卷3:鄢烈山集》收錄了作者鄢烈山近些年來的優秀隨筆雜文。這裡有最酣暢的文字、最勇敢的吶喊、最精粹的傳承、最真摯的情感、最冷靜的思考、最清醒的堅持……在這個紛擾多變的年代,我們選擇讀書悟道,尋找精神安頓之所。書中的這些文章有事實、有根據、有分析、有理論、有文采、是非常優秀的雜文。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雜文卷3:鄢烈山集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64頁
  • 開本:16
  • 作者:鄢烈山 劉成信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639622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雜文》系列叢書,當代作家選五十位,每人一部雜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幾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現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雜文,七萬多字,另有四十多位雜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後選七十多位歷代雜文作家,均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註解、題解、古文今譯。
《鄢烈山集》收錄了作者鄢烈山近些年來的優秀隨筆雜文。面對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及當下的社會現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作了深刻的剖析,見解深刻,啟人才智,讓人品嘗到歷史深處的雋永況味。

作者簡介

鄢烈山,1952年1月(農曆辛卯年除夕)出生於湖北省江漢平原農家。1966年冬“大串連”後回鄉做農民、民辦國小教師;1973年進沔陽師範學校讀書,後留校做函授部教師;1978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至武漢市青山區政府辦公室工作三年半;1986年春進入新聞界,曾任長江日報社評論理論部副主任;1995年冬南下廣州,做《南方周末》評論版編輯,為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高級編輯。2011年底退休,現為民間寫史叢書“白紙黑字”主編。自1984年以來堅持雜文、散文及社會評論寫作,迄今在海內外出版《冷門話題》、《鋼絲上的中國》、《評點江山》、《中國的心病》等雜文、隨筆與時評集二十餘種。其中《一個人的經典》獲中國作協頒發的全國第三屆(2001—2003年)“魯迅文學獎”(雜文散文項)。1996年一2001年4月用本名及“劉友德”、“余衛國”等筆名為《南方周末》撰寫專欄文童。

圖書目錄

假如祝英台做了母親
論“我冤枉”
猴子與崇禎皇帝
唱情唱聲君自知
顏斶博士如是說
哀陳伯達
孩子,你怎么會這樣想
痴人說夢
哪朝哪代《縴夫的愛》
拒絕金庸
“波爾大哥”,永別了
學術與良心
續伊索寓言五則
高尚與卑鄙的組合
整頓坤綱
反芻《入關告諭》
“愛國賊”
雜文新概念:公民寫作
“人”的挺立
“保護”中國男人
“建設性”是嘛玩藝兒?
賈樟柯論人權
權力痴呆症
地頭蛇心態
王阿奶真的不簡單
向阿卡耶夫致敬
唱不盡古今曠男怨
“服務”的權力與拒絕的權利
“貪生怕死”的權利
我怎么就不“震驚”?
壞的制度比壞的國王更壞
擺脫受害者心態
許三多是我們的“白日夢”
警覺自我感動
狗惡酒酸說“剩女”
同情小崗村已故書記沈浩的妻女
是自我意識,還是自我中心?
“按鬧分配”與剿撫傳統

序言

鄢烈山
劉成信先生約我參加“中國雜文百部”叢書,我很樂意,雖然知道自己的雜文離“思想傾向順應歷史潮流,藝術上有特色”的後一條相距甚遠。
早期我的雜文寫得比較從容,也比較講究構思,題材則多是文史類,有點書卷氣;漸漸地,時評味越來越濃,觀點直率、用語直白,更重思維表達。
著文不必隱晦曲折,不必借古諷今,不必“含沙射影”,可以選擇性地直抒胸臆,可以對事不對人地褒貶,可以毫不含糊地宣稱立足於“普世價值”,應該承認這是巨大的社會進步,至少得承認網際網路時代的寫作有了技術性進步。我們的雜文,正是以百折不回的精神,為在中國建設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公民社會、多元文化做出了貢獻。檢閱舊文,我很慚愧,沒有寫出可以傳諸後世的文化精品;可以欣慰的是,我參與了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進程——這本雜文選就是自我定位為一個共和國“公民”的我,用言說“參與”這個歷史進程的見證。
中國的轉型尚在艱難的行進中,在我開始雜文寫作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些問題迄今沒有解決,有的還更趨嚴重;有些觀念(如保護人權、市場經濟、尊重每個人的權利)理論上雖已是主流價值觀,但現實中則是“潛規則”當道。所以,我們這些講“常識”的雜文選本,還有編印發行的價值,我想。
自1984年開始寫雜文與時評,二十八年來,頑強地表達我思我想,受過打壓,到退休也沒有得到關於1998年冬被撤銷南方周末報社編委職務的解釋;而更多地是得到各界師友和讀者的鼓勵——我在“南周”只能化名做編輯時,卻得到了官方半官方的中國作協評選頒發的“魯迅文學獎”,我不得不承認是作協的評審們對我的精神支持,不能不心懷感激,進而警惕自己非黑即白的兩極思維。
1919年出生的何滿子先生,“文革”後平反覆出時,已是六十餘歲,正是我現在的年紀。他晚年創作頗豐。我沒有他深厚的學養,沒有他豐富的生活經歷,但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樣,生命不息,“雜文”不止。
2012年2月2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