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遺蹟化石

遺蹟化石的研究有200餘年的歷史,國際上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1802年),主要是?>脊椎動物足跡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來遺蹟化石和遺蹟學的研究日新月帛在眾多的分支領域均取得了重要進展(Miller,2007)。中國遺蹟化石研究的歷史,也經歷了80餘個春秋,其歷程可概括為3個階段零星(1929-1978)、系統(1978-2004)和創新(2004至今)遺蹟化石研究階段(龔一鳴等,200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遺蹟化石
  • 外文名:Chinese trace fossils
  • 起始:追溯到19世紀初
  • 階段1:零星遺蹟化石研究階段
  • 階段2:系統遺蹟化石研究階段
  • 階段3:創新研究階段
簡介,零星遺蹟化石研究階段,系統遺蹟化石研究階段,創新研究階段,

簡介

遺蹟化石的研究有200餘年的歷史,國際上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1802年),主要是脊椎動物足跡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來遺蹟化石和遺蹟學的研究日新月帛在眾多的分支領域均取得了重要進展(Miller,2007)。中國遺蹟化石研究的歷史,也經歷了80餘個春秋,其歷程可概括為3個階段零星(1929-1978)、系統(1978-2004)和創新(2004至今)遺蹟化石研究階段(龔一鳴等,2009)。

零星遺蹟化石研究階段

1978年以前,中國的遺蹟化石研究總體上處於零星研究階段,對大多數遺蹟化石不了解、不認識。最早的遺蹟化石報導僅涉及脊椎動物足跡(楊鐘健,1929,1943,1960)、二葉石(Cruziana)(尹贊助,1932,1984,熊永先,1944)和糞化石(尹贊助,1945,劉憲亭,1953,周明鎮,1955,1982,高福清,1962),研究的內容僅涉及簡單的屬種描述、形態功能和造跡生物分析。

系統遺蹟化石研究階段

1978年以來,中國遺蹟化石研究從近乎停滯、封閉狀態逐漸走向啟動和開放,西方遺蹟學概念逐漸引人中國(秦洪賓,1981;楊式溥,1981,1982 Wuxian-tao(吳賢濤),1982,1985,1986),並第一次將遺蹟化石的內容寫進大學古生物學的教科書(楊遵儀和郝詒純,1980),出版了10餘部以遺蹟化石或生物遺蹟為主題的研究專著或教材(吳賢濤,1986王珍如等,1988;楊式溥,1990,胡斌等,1997;李應運等,1997,齊永安等,2001,晉慧娟等,2003b;楊式溥等,2004),發表了數百篇遺蹟化石研究論文(楊遵儀1981,1982 Wu,1982,楊式溥,1982,1984,楊式溥和孫永傳,1982,蔣志文等,1982,龔一鳴,1985,何遠碧等,1985,楊式溥和傅紹萍,1985,初慶春,1988邵龍義和劉欽甫,1994,周志澄和阮亦萍,199山崔智林和梅志超,1998,賴旭龍,1998;周志澄和Willems,2000)和科學普及文章(楊式溥,1983a;韓兆寬,1997)。尤其是楊式溥教授等(2004)所著《中國遺蹟化石》一書,集成了中國系統遺蹟化石研究階段的主要成就,較系統地概括和總結了21世紀以前中國遺蹟學、地層古生物學和沉積地質學工作者在跟蹤國際遺蹟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績和進展。

創新研究階段

除系統遺蹟化石研究階段的一些研究方向繼續得到發展和深化外,創新遺蹟化石研究階段的主要標誌是基於資料積累、學科交叉和國家需求,開拓、形成了一些有特色和發展前景的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如複雜遺蹟化石的地球生物學研究、遺蹟化石模擬和可視化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