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遺產論綱

中國藝術遺產論綱

《中國藝術遺產論綱》是2017年12月18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兆榮。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藝術遺產論綱
  • 作者:彭兆榮
  • ISBN:9787301288894
  • 頁數:45
  • 定價:88.00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18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千字數:551
  • 版次:1
  • 叢書名:文化藝術遺產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藝術遺產方面的專著,填補了這一學術領域的空白。本書從四個方面對藝術遺產的建制進行探討,它們是:第一部分歷史體性,包括正名、認知、分類、原住民藝術等;第二部分社會功能,包括環境、地方特色、教化、技藝、商業化等;第三部分藝術本位,包括審美、闡釋、形象、文物等;第四部分個體際遇,包括藝術家的個體因素,如風格、主觀、身體表達、靈感、旅行等。 中國當下正在進行“遺產運動”,而藝術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學理上、學科上、學術上一直未受關注。與此同時,我國的藝術學(包含認知、學科、理論、形制等)都急需在認知上加以釐清,在理論上進行總結;“藝術遺產”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然而卻是個空白。本著作在藝術史、藝術理論等具有反思價值。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歷史體性
證實辨虛(正名辨析)
正名與分類
藝術遺產的社會史
藝術遺產之“美/用”
天圓地方(思維形制)
中國藝術遺產的崇高性
傳統文化的時空觀
圓形劇場的空間形制
原生形態(野蠻文明)
人類學與藝術發生學
高貴的野蠻人
重新發現的“原生形態”
類分名合(分類)
人類學與分類
中國知識體制的分類
音聲的“分類”遭遇
潮起潮落(社會變遷)
藝術即生活
表述與被表述
藝術傳承中的“負遺產”
原住現在(族群認同)
認同的遺產
“第四世界”的藝術遺產
“吉則”抑或“藝術”?這是個問題
第二部分社會功能
房前屋後(自然環境)
認知自然
人化自然
藝術遺產的生命“整體性”
土生土長(地方特色)
家園遺產
地方、地方知識與地方感
泉州南音與文化空間
寓內化外(社會教化)
從一本書說起
中西方的手工藝簡譜
“大國工匠”
技言無聲(技術魅力)
工藝社會化
技術人類學簡譜
規矩方圓
吾國吾城(營造智慧)
靜止的鄉土與移動的城市
傳統的城郭形制
建築智慧與營造宅技無形有價(市場效應)
“清香”與“銅臭”
槓桿之撬 無價之寶
第三部分藝術本位
美人自美(審美倫理)
藝術的“美味”
藝術的“品味”
美聲與聲美
仰高俯低(藝術理論)
被誤解的“理論”
專業知識之“樹”
闡釋無理
面具凹凸(面具表現)
面具之道 儺:“里外都是人”
屯堡地戲之“儺”
時隱時現(形象隱喻)
像與“象”否?
皮格馬利翁之訴
藝術遺產的特色
體無完膚(物與博物)
藝術與博物館
“法”之窘境
藝術的展示科藝兩端?(表述方法)
科藝相擁
主客相融
虛實相兼
第四部分個體際遇
縱橫捭闔(表現風格)
詮釋風格
音樂的構造
權重的工具
畫裡畫外(主位客位)
造型之“型(形)”
視覺與凝視
“感觀”與“觀感”
生以身為(身體表達)
身體的表達
身體的表演
身體的感受
患得患失(情感經歷)
吾情吾作
藝術與旅行
美人之美
深入淺出(教育機制)
藝術成就於教育
藝術教育中的“附遺產現象”
藝術教育的社會化
碑上地下(喪葬藝術)
死事若生事
樹碑立傳的視覺性
發生在泉州的故事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彭兆榮,廈門大學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旅遊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人類學系高級訪問教授,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遺產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出版《遺產:反思與闡釋》等20部專著,論文500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