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圈

以首都圈為核心,以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兩翼,提升和拓展環渤海經濟圈;以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國務院關於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革發展意見的實施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加速形成東海經濟圈;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經濟圈; 依託產業、人力資源、市場轉移升級,內地將形成新的三個極化核心經濟帶,即:以為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區、昌九地區為依託的長江中上游經濟帶;以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以及國家能源基地為依託的黃河中游經濟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經濟圈
  • 詞性:名詞
  • 簡介:環渤海經濟圈、東海經濟圈等
  • 核心:以首都圈為核心
簡介,解析,

簡介

中國的六大核心經濟圈為:環渤海經濟圈、東海經濟圈、南海經濟圈、西三角經濟圈、長江中游經濟帶、黃河中游經濟帶。

解析

中國經濟圈
持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的高速發展,估計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5%左右,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將達9億左右。更為重要的是,城市化方式將出現幾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從城鄉區域半分割半融合條件下的城市化向城鄉區域一體條件下的城市化轉變;二是從社會權利不完全的人口城市化向完全的人口城市化轉變,城市戶籍常住人口和流動常住人口將合二為一;三是城市產業和就業結構加速從製造化向服務化轉變,服務業比重加快提升;四是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加速,其滯後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轉;五是從相對分散的城市化向相對集中的城市化方式轉變。未來15-20年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巨型城市將大幅增長,全國可能出現10個左右平均覆蓋人口超過6000萬的“城市群;六是從相對不理性的向相對理性的城市成長方式轉變,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明顯上升。
第三、隨著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網建設,擴大內需以及東亞經濟一體化加深,核心經濟圈帶進入多元化調整重組過程,全國將形成六個核心經濟圈帶。一方面,沿海核心經濟圈提升和拓展。即:以首都圈為核心,以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兩翼,提升和拓展環渤海經濟圈;以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國務院關於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革發展意見的實施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加速形成東海經濟圈;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經濟圈;另一方面,依託產業、人力資源、市場轉移升級,內地將形成新的三個極化核心經濟帶,即:以為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區、昌九地區為依託的長江中上游經濟帶;以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以及國家能源基地為依託的黃河中游經濟帶。我國沿海內地區域發展差距,儘管在集聚經濟、技術創新以及空間交易效率的驅動下長遠仍可能會趨於擴大,但在當前一段時期內隨著核心經濟圈發生多元化調整重組則應趨於縮小。
第四、區域協調互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首先,雖然在國際金融危機期,商品市場的地方保護主義可能加劇,但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跨地區銜接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推進,全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將加速形成,從而會有力地推動全國各地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的發揮;其次,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地方政府事權財權可能進一步擴大,圍繞產業、人力資源雙重雁行升級轉型和經濟核心圈帶的形成,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和合作將進入新的階段。其三,全國行政區划進一步完善。省-縣(市)-鄉鎮分級分等行政區體制加速形成;類似美國MPO(大都會區規劃組織)的跨地區協調的“界面組織”有可能作為正規行政區劃的補充而出現;同時,新的設市制度也必將產生。
最後,為了適應和駕馭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大調整,我國應該著力加快研究制定和實施區域規劃和政策,一方面繼續針對特定地區制定和實施特定振興規劃和政策;另一方面著手“全國區域協調發展規劃”,系統營造高效、公平、安全、宜居、永續的國土空間格局。黃三角經濟區廣義的黃河三角洲指北至中國天津市、南至廢黃河口、西起河南省鞏義市以東黃河沖積泛濫地區;狹義黃河三角洲的指1855年以後,黃河在山東省利津縣以下沖積成的三角洲——以利津為頂點,北到徒駭河口,南到小清河,呈扇狀三角形(半圓形)。扇形半徑近80千米,面積5450平方千米。根據2008年山東省政府出台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內容,黃河三角洲地區地域範圍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共涉及6個設區市的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2008年區內總人口983.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256億元,分別約占全省的1/10和1/7。海西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又稱海西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巨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成渝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幅員面積約15.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萬,目前,成渝經濟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約5%,到2020年,預計川渝兩地GDP將達5.5萬億。調查表明,成渝經濟區經濟密度是西部平均經濟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發達區域。2007年4月2日,重慶與四川省政要在成都達成《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定》。《協定》首次確定了以“成渝經濟區”作為兩省市合作平台。該經濟區以重慶、成都兩個城市為龍頭,以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城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為載體,覆蓋面積約15.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萬,GDP占西部總量30%。北部灣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總人口1255萬人。2006年3月22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式成立;2008年1月16日,國家正式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北部灣經濟區近期規劃建設面積86平方千米,集中建設欽州市的欽州港工業區、防城港市的企沙工業區和北海市的鐵山港工業區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對全區經濟的帶動作用開始顯現,經濟區數據首次在自治區統計局提供的數據中單列出來: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南北欽防4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增幅高於全區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