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於2002年由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

研究所重點開展農業生態、濕地生態、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與技術、區域發展等學科領域的研究。

截至2014年底,東北地理所共有在職職工393人。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有4個研究中心,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野外台站,共有在學研究生196人(其中碩士生81人、博士生115人)、在站博士後2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外文名: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研究所地址:中國·吉林省·長春市
  • 成立時間:2002年
  • 現任所長:何興元  
  • 專職院士:1人
  • 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
  • 博士後流動站:2個
  • 碩士點:6個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設施資源,科研部門,合作交流,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優良傳統,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於2002年由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
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址變遷
年代
地址
單位名稱
1958.10-1960
人民大街138號
東北師範大學地理教學樓
1960-1963
自由大路34號
吉林省體育學院(原東北師大中文樓)
1962-1964
民康路4號
吉林省科委(原中科院吉林分院電子樓)
1962-1964
西中華路6號
西中華賓館(原中科院長春地質研究所)
1964-2002.5
工農大路16號
長春地理研究所(2002.3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02.5-至今
高新開發區高新路3195號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址變遷
年代
地址
單位名稱
1978.6-2002.3
哈爾濱市南崗區哈平路138號
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名變更
年代
名稱
隸屬關係
1958.10-1960.8
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60.9-1960.12
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質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61.1-1962.10
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理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62.11-1970.6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70.7-1978.6
吉林省地理研究所
吉林省科技局
1978.7-2002.3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2002.3-至今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名變更
年代
名稱
隸屬關係
1978.6-2002.3
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2002.3-至今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底,東北地理所共有在職職工39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19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 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7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技術人員87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8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土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宋長春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設施資源

截至2015年2月,研究所引進多台大型精密分析儀器,包括穩定同位素質譜儀(MAT 253)、透射電子顯微鏡(JEM-1230)、基因分析儀、電漿發射光譜儀(ICPS-7500)、合成儀、多功能雷射掃描成像系統、氣質聯用儀(2台)、連續流動分析儀(2台)、原子吸收光譜議(3台)、元素分析儀(2台)、總有機碳分析儀(2台)、雷射粒度儀、溫室氣體分析儀、液態水同位素分析儀等大型設備28台/套,總值2000多萬元。

科研部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共有4個研究中心,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5個野外台站。
研究中心:濕地生態與環境、區域農業、遙感與地理信息、東北區域發展;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黑土區農業生態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吉林省鹼地生態經濟工程實驗室、吉林省生態恢復與生態系統管理重點實驗室(聯合共建)、黑龍江省黑土生態重點實驗室;
野外台站:黑龍江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及東北濕地觀測研究網路、黑龍江海倫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長春淨月潭遙感實驗站、大安鹼地生態試驗站、長嶺草地農牧生態實驗站。

合作交流

  • 國際合作
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王法輝教授來所進行學術交流。
2011年10月9日-10月23日加拿大農業與農業食品部Neil McLaughlin博士和助手Stephen Burtt到該所進行了為期15天的訪問和學術交流。
2010年8月9日-14日對位於哈巴羅夫斯克的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水與生態問題研究所(Institute for Water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Far Eastern Branch,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進行了友好訪問和學術交流活動。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與德國馬普學會化學研究所、俄羅斯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日本地球環境綜合國立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學、日本作物研究所、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水土研究中心、韓國國家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分別簽訂了長期合作協定,在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建立了穩定的合作機制。
  • 院地合作
2012年3月13日,白城市副市長劉紅霞率團來該所訪問交流。
2010年8月,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到海倫站進行學術訪問。
2008年8月23日,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專家來該所探討菜用大豆育種合作事宜。
此外,該所掛靠學術組織及學會有: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國生態學會濕地生態專業委員會、吉林省地理學會、吉林省遙感學會、吉林省環境學會環境地學專業委員會、黑龍江省黑土資源保護與利用學會、世界黑土聯合會。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高穩定、低功耗的多頻段微波輻射計,成功套用於“神舟四號”飛船,對地球大氣、海洋、陸地參數進行了有效探測;以科學確定最佳壟(行)向壟(行)距為核心的農作物高光效種植模式在東北地區示範推廣,使得作物單產增加8%~20%;以改土為基礎的蘇打鹽鹼地快速高效治理利用技術在松嫩平原西部示範套用,使得pH達10.5以上的重度鹽鹼地在開墾當年水稻產量即達400公斤/畝以上、第3年可達533公斤/畝;高產、優質的“東稻”系列水稻新品種和“東生”系列大豆新品種,均得到較大規模的推廣,其中“東稻4號”被吉林省確定為2013年該省主導水稻品種之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機載三頻段微波輻射計及其套用”、“第二松花江水系污染與水資源保護的研究”、“重點糧區主要農作物遙感估產”、“松嫩-三江平原中低產田治理和區域農業綜合發展技術研究與示範”、“重度蘇打鹽鹼地頂級植被快速恢覆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與套用”等一批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
科研獲獎(部分)
獲獎年度
獲獎名稱
主要完成人
獲獎類別
獲獎等級
完成單位
2014
作物高光效新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研究與套用團隊
劉景雙、齊曉寧、王洋、何興元、宋風斌、劉兆永、崔振禮、邱信臣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獎(科技貢獻獎)
一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4
沼澤濕地碳循環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回響機理
宋長春,張金波,王毅勇,湯潔,孫麗,王麗麗,宋艷宇
吉林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
中國科學,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吉林大學
2014
超高產耐鹽鹼水稻新品種東稻4的育成與推廣
楊福,梁正偉,王志春,李彥利,李景鵬,李景宏,金哲宇,馬紅媛,黃立華,王明明,楊帆,楊昊諭,劉淼,安豐華,張艷清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4
東生號大豆品種選育及節本增效關鍵技術推廣
李艷華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3
中國沼澤濕地形成、發育與關鍵生態過程研究
呂憲國,劉興土,趙魁義,王升忠,王國平,馬學慧,姜明,卜兆君
吉林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東北師範大學
2013
松嫩平原瘠薄農田水土調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劉慧濤、王其存(2)、潘洪玉、張玉先、高玉山、王永軍、張玉斌、孫云云、王孟雪、竇金剛、沙洪林、陳寶玉、王洪君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2)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吉林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013
黑龍江省野豬遺傳基礎、套用技術的研究及產業化開發
劉娣、張冬傑、何鑫淼、楊秀芹、王文濤、富相奎、(7)劉春龍、李忠秋、馮艷忠、馬紅、孫金艷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東北農業大學、(3)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3
東北寒帶濕地評價與恢復技術
馬玲、崔麗娟、(3)姜明、馬偉、曹傳旺、王素珍、楊軍、王競紅、張曼胤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東北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3)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2013
遼東楤木優良無性系繁育及產業化栽培技術示範與推廣
趙恆田、劉靜祥、王承義、劉洪家、李富恆、班文杰、權明順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黑龍江省林寶山農林特色資源研究院
2013
中國東北地區土地資源動態與生態環境變化
王宗明,宋開山,劉殿偉,張柏,,春穎,楊桄,杜嘉,李曉燕
吉林省自然科學獎
二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吉林大學
2012
新型肉羊瘤胃調控劑的研製及機制研究
劉春龍、馮興軍、李忠秋、任延銘、田麗紅、王嘉厚、韓鵬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黑龍江省農科院畜牧所
2012
東北糧食主產區新農村建設技術集成與示範
韓貴清、雷國平、李玉影、孫振鈞、劉雙全、宋 戈、金正勛、劉玉濤、劉春龍(9)、姬景紅、佟玉欣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④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2
山地退化森林生態系統恢復最佳化模式及配套技術
王承義、董希斌、趙恆田(3)、李晶、蒙寬宏、崔崧、張玲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黑龍江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東北林業大學、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2
黑龍江半乾旱區糧食作物綜合節水技術研究與示範
張忠學、司振江、魏永霞、李芳花、龔振平、張興義(6)、滕雲、王忠波、王柏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2
土壤肥力預警和施肥指導系統3S套用技術
趙軍、宋春雨、張文成、李欣、劉桂菊、權明順、付微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雙城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12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的創建及其觀測研究和試驗示範
孫鴻烈,陳宜瑜,沈善敏,趙士洞,趙劍平,韓興國,張佳寶,於貴瑞,劉國彬,秦伯強,趙新全,馬克平,歐陽竹,楊林章,李彥,我所:宋長春(30),韓曉增(45)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第八)
2012
我國典型地區汞污染特徵、環境過程及治理途徑研究
王起超,王寧,鄭娜,方鳳滿,劉,海,張仲勝,張新艷,鄭冬梅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東北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中國海洋大學
2012
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東稻03-05中國東稻3號的選育與推廣
楊福,梁正偉,李彥利,王志春,李景鵬,黃立華,馬紅媛,王明明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1
蕨類山野菜孢子無菌培養與快繁技術研
趙恆田、李富恆、鄧中樞、劉魯江、黃福山、王石、張婷
哈爾濱市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2011
土壤肥力預警與施肥指導系統3S套用技
趙軍、宋春雨、張文成、賁洪東、李欣、魏士梅、權明順、謝葉偉、張曉波
哈爾濱市科技進步獎
二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學術期刊

《地理科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創刊於1981年,月刊。地理學三大期刊之一,榮獲中國地理優秀期刊獎,2012年度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科技)。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CSC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CNKI)、中國地理科學文摘等中國國內主要資料庫收錄;並被俄羅斯文摘雜誌(AJ )、 日本的科學技術社數據 庫( JST) 、美國的劍橋科學文摘(CSA ) 荷蘭的斯高帕斯資料庫 (Scopus ) 以及美國的氣象學與地球天體物理學文摘 ( MGA) 收錄。
《中國地理科學》(英文版):
創刊於1991年,雙月刊,是中國創辦最早的綜合性英文地理學術期刊,於2008年被SCI-E收錄。該刊主要介紹中國國內外地理學及分支學科具有先進水平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地理學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等。
《土壤與作物》:
《土壤與作物》(Soil and Crop)創刊於2012 年3月,季刊,黑龍江省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是中國又一個有關土壤學、農業生態學及其相關基礎學科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濕地科學》:
《濕地科學》創刊於2003年,季刊,中英文混版。該刊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立足於中國國內,是展示濕地學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傳播濕地科學知識的重要平台,是學術類精品期刊,是在中國出版的第一份濕地專業性學術期刊。至2011 年,《濕地科學》已經被中國中國國內所有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收錄為核心源期刊。2004年,《濕地科學》被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和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至今;2007年,《濕地科學》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STPCD)(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核心庫) (CSCD)”收錄至今;2011年,《濕地科學》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收錄。《濕地科學》還被全球規模最大的文摘和索引資料庫Scopus資料庫收錄,Scopus 資料庫對《濕地科學》做了科學評價。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資料庫和美國當代地理出版社(CGP)資料庫也收錄了《濕地科學》。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該研究所是1978年恢復學位制度後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培養點,5個博士學位授予專業;6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予專業,2個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授予專業。並設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
一級學科博士點:地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博士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環境科學
碩士點(學術型):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環境科學、遺傳學
碩士點(全日制):環境工程、生物工程
博士後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地理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該所共招收研究生1083人,其中博士生514人,碩士生569人,共畢業並授予博士學位414人,碩士學位469人,在學研究生總數196人,其中博士生116人,碩士生80人,每年招收博士生34人,碩士生28人。該所共有85名研究生榮獲院長獎學金、冠名獎學金、所長獎學金,3名博士生獲得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名博士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有20名研究生獲得中國科學與社會實踐資助專項,有313名研究生榮獲研究生院三好學生、三好學生標兵、優秀畢業生稱號。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所徽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標識的內涵是:雙手托起人類所共有的生存空間——地球,體現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學科特徵(濕地科學——保護地球之腎;農業生態——鑄就生存安全),寓意兩所整合後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蓄勢待發、圖騰向上的恢弘氣勢,盡顯資源環境與生態研究的特色和優勢,以關愛地球環境與生態研究所特色優勢,以關愛地球家園為本,再造人地相互協調關係,事業源遠流長。
所標的標準色為藍色和綠色。傳達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充分運用現代理論和現代技術,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存目標。
所標識造型重點強調科研的奉獻精神,把握成功的必勝信念,強大的發展實力,極富時代與親和力量。

優良傳統

中國科學院傳統:科學、民主、愛國、奉獻
中國科學院院風:唯實、求真、協力、創新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何興元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蘇陽
副所長:張平宇
副所長:黃鐵青
副所長:李秀軍

歷任領導

姓名
任職時間
職位
1958.12-1967
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理研究所所長
1978.9-1980.1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長
1983.8-1986.9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長
劉興士
1986.9-1994.11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長
何岩
1994.11-1996.6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長
鄧偉
1996.6-2006.2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
2006.2-2008.7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