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Key Laboratory of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建立於2014年,位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是“電離層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與“地球深部研究重點實驗室“,關注於地球起源與演化的科學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 外文名:Key Laboratory of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英文縮寫EPP)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實驗室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我國地磁學和電離層奠基人桂質廷、陳宗器等老一輩地球物理學家發起建立的我國最早的電離層和地磁觀測站。50年代末,我國地球物理學奠基人趙九章先生倡導和創建了空間科學和探測。60年代,地震學先驅傅承義先生建立了核爆地震監測研究室,大力發展地震波傳播理論套用。90年代末,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建立我國第一個地球深部研究的專門研究室,致力於地球深部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動力學。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擁有一流的流動地震觀測台陣、古地磁學、分子模擬、比較行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地球深部實驗研究隊伍和平台,並在國內本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2008年依託地球深部研究室和實驗室申請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地球深部研究重點實驗室“,獲得中國科學院批准,翌年在中國科學院地學領域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評為“優秀”。以地基觀測台網(包括漠河、北京、武漢、三亞等觀測站及南北兩極觀測站)為支撐平台的“電離層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研究,是國內外電離層研究領域的知名團隊,2013年申請建立了““中國科學院電離層環境重點實驗室”。根據地球科學向地球系統科學和比較行星學的重要發展趨勢,瞄準地球起源與演化的重大科學問題,2014年中國科學院批准整合這兩個重點實驗室,建立了“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凝聚了地震學、地磁與古地磁學、電離層物理、磁層物理、高層大氣物理、行星物理、計算模擬等地球物理學研究力量,以及地球化學、比較行星學、礦物物理學等多學科研究力量,是一支有極具特色和實力的地球與行星物理研究隊伍,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夥伴計畫創新團隊1個。傑出人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7人,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中國青年科學家地球科學提名獎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2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傅承義獎”和“趙九章獎”獲得者5人。20多人次擔任國際學術組織和國內專業學會職務。
實驗室擁有國際水平的觀測和實驗模擬平台,包括:我國第一台(目前唯一)NanoSIMS 50L型納米離子探針實驗室,建立了改儀器的一系列分析方法,實現了納米尺度同位素分析;由400多套寬頻地震計組成的流動台陣實驗室,具備大規模、高質量和高精度地震學野外能力,已在我國華北、特提斯和青藏高原等地震觀測中作出突出貢獻;先進的古地磁學和年代學研究平台,國內首次將古地磁與年代學緊密結合,大大提升了地球動力學研究能力;高性能計算模擬平台,運算能力達到每秒50萬億次;先進的金剛石壓砧高溫高壓實驗及配套的聚焦離子束微觀分析平台;稀有氣體分析平台,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真空低本底的稀有氣體提純系統,國內首次實現了單顆粒測量;綜合的、全球尺度的地磁-電離層觀測網,建成了三亞VHF雷達觀測網,不僅填補了我國低緯電離層雷達探測空白,由於其探測新模式的開發,獲得國際低緯電離層和低緯雷達綜合探測組網組織的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