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1978-2008)》(韓晗著,2009年由台北秀威資訊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9月25日的台灣 《中央日報》,就此書作出總評價:“其出版不但填補了大陸學界“新時期文學”系統性研究成果的空白,更是台島第一部關於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系統專著。”2011年,該書被台灣出版人協會前主席、佛光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信元遴選為“大陸現當代文學史”兩本必讀書目之一(另一部是錢理群教授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
  • 作者:韓晗
  • ISBN:9789862212769
  • 出版時間:2009年09月01日
簡介,基本參數,作者簡介,目錄,名家推薦,

簡介

該書的簡體中文修訂版《新文學檔案:1978-2008》由大陸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後,受到光明網、中國作家網、中國文學網、《中國教育部》、《文藝報》、《中華讀書報》、《文匯讀書周報》、《中華兒女》、《渤海早報》與《中山日報》等媒體的盛讚,並躍入2011年春節期間“噹噹網”文藝理論類暢銷書第七名。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

基本參數

作者:韓晗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212769
裝訂:平裝

作者簡介

韓晗,男,湖北黃石人。1985年出生。中國傳媒大學文學碩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目前已在大陸、台灣兩地獨立出版專(譯)著《文化的撒旦和上帝》、《話語的秩序》與《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1978-2008)》等八部,並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現當代文學(新聞傳播)卷》、《人民文學》、《中國民族》等國內重要刊物上發表論著、譯著四百餘篇,學術方向為當代語境下的文學、哲學、宗教與知識分子問題研究。

目錄

代序 書寫文學史的「三重立場
前言
導論 從人的結構人到人的解構──兼談「五四」以來中國文學傳統諸問題
第一節論現代文學中文學傳統的問題
第二節對當代文學之文學傳統的重新認識
第三節現代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文學傳統賡續
第四節新時期文學史研究與人的解構
第一章1978 ~ 1984 年:解凍與去蔽
第一節新時期文學肇始時的文學場分析
第二節審美意義、社會意義與倫理意義的重建
第三節人道主義論爭與文學真理
第四節張賢亮和戴厚英
第二章1985 ~ 1989 年:批評、重構和爭鳴
第一節後現代理論下的批評策略與創作立場
第二節「新詩」與先鋒小說:敘事方式的重構
第三節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
第四節「尋根」語境下文學精神的探索
第三章1990 ~ 1997 年:消費時代的文學態度
第一節「重寫文學史」與「人」的理論重現
第二節王朔、賈平凹、王安憶及莫言
第三節餘華的「斷裂」與蘇童的「重生」
第四節1997 年:一個文學以及政治的符號
第四章1998 ~ 2003 年:新世紀的焦慮與不安
第一節三個魯迅
第二節文化散文:歷史與文化的文本敘事
第三節網路文學
第四節阿來與全球化意識下的民族文學
第五章2004 ~ 2008 年:大眾媒介下文學的「現代性」危機
第一節閻連科、劉慶邦、陳應松與「底層敘事」
第二節「青春文學」的出現與沉寂
第三節文學的市場化與批評的功利化
第四節從讀圖時代到暢銷時代
結論
跋 當代文學史的新路子
附錄 誰的新時期文學?當代文學史何為?──兼談「當代性」諸問題

名家推薦

我實在讀膩了那些豆腐帳式和盤點倉儲式的文學史,今天讀完這本書甚感一陣新風撲面而來。同時又被韓晗令人眩暈的才華所征服。我雖已八軼,今天才知道“原來文學史還可以這么寫”。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泰斗 瑪拉沁夫
全著論從史出,結構嚴謹,體現了韓晗敏銳的批評視角與紮實的學術功底。尤其在書中深入比較研究了兩岸網路文學的發展,從內容到體例上都非常完善。其出版不但填補了大陸學界“新時期文學”系統性研究成果的空白,更是台島第一部關於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系統專著。
——台灣 《中央日報》,2009年9月25日
因此,當我見到才二十四歲的韓晗寫出的這本《中國當代文學史新論(1978-2008)》,反而覺得理應如此。不會讀怎么談得上理解,再“深刻”的文學理解和藝術感悟,也只是隔山打牛,不著邊際,哪怕有所評論,也會有所顧忌,怕被說偏見,怕被指為落伍,而刻意曲折迴避。我不是說韓晗對當今的網路文學,青春文學,市場文學等,會因為過於親近而放棄批判立場,恰恰相反,他始終保持了一部文學史所必須的審視距離,他的批判精神堅持不懈,貫穿始終。
——著名文藝理論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英國倫敦大學終身教授、 “985工程”文化遺產與文化互動創新基地特聘教授 趙毅衡
新時期文學已經有30年了,今年各地也紛紛舉行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對文革後的文學狀況確實也需要做學術性清理。所以韓晗的這個選題是很有意思的。
——著名當代文學史專家、“當代文學研究之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洪子誠
在這本書中,文學本體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被擴大化了——作家、作品、思潮、現象、文學批評甚至文學生產模式,都成了可以分析的對象。強調文學本體的多元化,恰恰是當下文學評論與文學理論最需要的一種研究範式。
——台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堯
這是一項很了不起的工作。
——著名文藝理論家、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 樊星
我差不多花了三個小時讀完了韓晗的書稿,總的感覺就是驚喜。沒有想到韓晗有如此的功力,寫出了如此優秀的文字。雖然我不治文學史,但也充分享受到了閱讀的快樂。
——當代中國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于建嶸
這本書的意義不只是為當代中國的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更是為如何進行文學批評塑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例證。
——漢學家、美國新澤西大學教授 夏高奇
韓晗這本著作,初看就覺得氣勢不凡,很有見地。
——著名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頤武
韓晗這本書寫得相當出色,很有才氣,不是教材式的按部就班,有著自己的思路、體例,對作品的評點要言不煩,總有見解。
——著名文藝理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曉明
這本書所顯示的是,當代文學的傳統迫切需要“解構”而不是“重構”,“五四”精神中人的意識,作為當代人,我們很難窺探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傳統,如何拋開意識形態的修辭與政治的限定,直接通過文學本身獲得對文學精神、文學傳統的梳理。從這點來看,這本書不但賡續了“重寫文學史”的精神傳統,而且還延續了“重寫文學史”的敘述規制,使得該著與重寫文學史的人文精神完成了意識形態的對接。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馬建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