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是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曉明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 作者陳曉明
  • ISBN: 9787301144794
  • 定價: 57.00 元
  •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年04月
圖書內容,作者簡介,圖書目錄,相關書評,

圖書內容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的著作。該書描繪了自1942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主導潮流的形成的變革歷程。全書視野開闊,以論帶史而富有整體氣勢,語言清峻而犀利,展現出一種嶄新的文學史風格。對如何理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與文學的現代性意義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描繪了自1942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主導潮流的形成的變革歷程,力圖闡釋現代性激進化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文學形成的互動關係;在政治與審美的緊張關係中去呈現中國當代文學艱苦卓絕的自我創造;揭示80年代改革開放促使中國文學廣泛吸收西方現代思潮發生的深刻變化;呈現90年代以來的文學創新流向與多元化的錯綜格局。《中國當代文學主潮》視野開闊,以論帶史而富有整體氣勢,語言清峻而犀利,展現出一種嶄新的文學史風格。

作者簡介

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起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先鋒派文學和後現代文學理論等。出版有《無邊的挑戰》、《不死的純文學》、《德希達的底線》等10多部著作,發表論文評論300多篇。曾獲首屆“華語傳媒文學大將”年度評論家獎項,2007年獲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獎等獎項。擔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等職。陳曉明一直是當代文學批評的前沿批評家,他對當下文學的熟悉和敏銳幾乎有口皆碑。因此,除了對1942年—1976年代文學歷史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評價之外,他對80年代至今的文學發展所作的梳理和闡釋,不僅有鮮明的“陳氏風格”,更因其參與親歷而有了“現場感”。

圖書目錄

緒論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主潮/1
一 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分期/3
二 當代文學史的性質和敘述觀念/9
三 尋求必要的理論參照體系/14
四 現代性與“歷史化”/17
第一章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方向與革命文學的範例/24
一 啟蒙運動與革命文學/25
二 革命文藝方向性質的確立與主體的建構/32
三 解放區革命文藝創建的美學範例./38
四 革命文學的歷史本質與生活細節問題/43
第二章 建國初的文學運動/53
一 第一次文代會及革命文學的歷史確認/54
二 在主流邊緣的胡風與沈從文/58
三 關於對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的批判/63
四 對電影《武訓傳》和《(紅樓夢)研究》的批判/65
第三章 現實主義理論源流及其鬥爭/73
一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中國的起源與紮根/74
二 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與文藝批評活動/80
三 左翼陣營對胡風的批判/85
四 對胡風“反黨集團”的批判/89
第四章 農村階級鬥爭的文學圖譜/93
一 農民作為當代文學主體的地位/94
二 趙樹理的創作:在觀念與本真的生活之間/99
三 歷史地與經驗地把握鄉土中國/104
四 《創業史》:現實主義的典範之作/108
第五章 革命歷史敘事的興起/113
一 重寫革命歷史的現實依據與現代性動機/114
二 革命歷史的重現:宏大場景與英雄氣概/117
三 歷史的奇蹟化:革命傳奇與英雄主義/121
四 歷史化的敘事與文學的品質/126
五 英雄化與革命傳奇:《紅岩》/132
六 迴避現實的企圖:重寫歷史或邊緣性的寫作/135
第六章 “雙百”方針及其對文學的影響/140
一 “雙百”方針的背景與形成/140
二 現實批判性:反官僚主義的文學/147
三 情感的多樣性:《窪地上的“戰役”》、《紅豆》與《百合花》/152
四 具體化的革命史及其個體化/156
第七章 集體想像中的超我表達/169
一 超我的頌歌:時代的代言人/169
二 在自我與時代之間:困境中的自由/180
三 小我的表達,有限的情感流露/188
四 新民歌運動:藝術的祛魅/192
第八章 “十七年”的話劇、散文與兒童文學/197
一 突顯時代精神的話劇創作/198
二 風雲變幻中的散文創作/209
三 時代夾縫中的兒童文學/216
第九章 “文革”時期的文學/221
一 “文革”的發生與政治化的文學/221
二 “文革”時期的紅衛兵文學/228
三 “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232
第十章 “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及其反思性/240
一 傷痕的展示:撥亂反正後的歷史反思/241
二 傷痕的確認:修復歷史及其主體/246
三 王蒙的寸草心:對“文革”後的獨特反思/252
四 傷痕的深化:人性論與人道主義/257
第十一章 朦朧詩開啟的精神向度/265
一 “地下”的狀況與《今天》的誕生/266
二 “三個崛起”與對現實的“回答”/268
三 朦朧的明朗化:從自我到歷史/時代/274
四 “歸來的詩人”群體/278
第十二章 歷史選擇中的改革文學與知青文學/289
一 時代主體的塑造:開拓者家族/290
二 現實的期望:改革攻堅戰/292
三 知青文學:歸來的迷惘/295
四 時代的精神鏡像:超越的理想主義/301
第十三章 應對西方潮流的現代派與尋根派/308
一 現代主義興起的歷史背景/308
二 現代主義的引介與爭論/312
三 現代主義在敘事文學方面的表現/317
四 尋根文學的源起及其代表作/321
第十四章 先鋒派的形式變革及其後現代性/338
一 變革的前行者:莫言、殘雪、馬原/339
二 先鋒派的簡要歷史尋蹤/345
三 90年代:先鋒派的轉向與撤退/355
四 先鋒小說的後現代性/361
第十五章 歷史祛魅時期的新寫實與晚生代/368
一 王朔的出場與90年代初的文學語境/369
二 新寫實:原生態與認同生活現實/377
三 晚生代與當下生活的奇觀性/388
第十六章 女性主義寫作表征的文化與美學意向/398
一 歷史敘事中的女性經驗/399
二 自我內在化的女性話語/412
三 時尚前衛的女性寫作/423
第十七章 轉向語詞與敘事的第三代詩人/430
一 第三代詩人的創作流變/431
二 90年代中國詩人在海外的創作/455
三 90年代以來的女性主義詩歌/465
第十八章 新時期以來的話劇、散文與兒童文學/475
一 新時期以來的話劇:現實、實驗與小劇場/475
二 新時期以來的散文:個人敘述與宏大歷史/487
三 新時期兒童文學:從傳統的回歸到現代性的延續/509
第十九章 多元分化與“後文學”時代的到來/521
一 多元分化格局與個人化寫作/521
二 自在寫作的邊緣空間/535
三 “80後”與網路寫作/545
第二十章 鄉土敘事的轉型與漢語文學的可能性/555
一 傳統精神與審美的重建:《白鹿原》與《廢都》/556
二 現實主義的多樣性與鄉土敘事/565
三 本真倔強的鄉土敘事/576
四 新世紀的鄉土敘事與本土化問題/583
後記/596
……

相關書評

文學史敘述的新空間——評陳曉明著《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孟繁華
2009年,陳曉明出版了一部長達600頁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作為一個長期操持後現代理論的批評家寫作的文學史,迅速受到國內同行高度關注。談談這部文學史的新見,確實是一項有意義的學理工作。
多年來,陳曉明一直站在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沿,引領著當代文學批評的風潮,他因此獲得了同行和作家朋友的信任,也奠定了他在當代文學批評中的地位。2003年到北大工作後,教學的需要使他必須系統地講授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這部著作就是他在講稿的基礎上多年磨礪修訂完成的。北大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重鎮,十年前——1999年,洪子誠教授就出版了《中國當代文學史》,這部文學史的出版,不僅改變了中國當代文學歷史敘述的格局和面貌,重要的是他將中國當代文學建構為一門真正的學問。多年來,洪子誠文學史的巨大影響依然存在。在這種處境中,包括陳曉明在內的所有當代文學史寫作面臨的困難和巨大挑戰可想而知。但這也誠如他自己一再表述的那樣,他從洪教授那裡所學甚多,但也要有他這輩人自己的學術探索:“如果我的文學史與他人一樣,論述的層面和學理內涵沒有個人的東西,那我寫作的衝動肯定不夠充分。”這個獨白已經告知我們,陳曉明的文學史一定與眾不同。
國內近年來論述現代性的論文和著作不少,陳曉明也一直是現代性理論的重要的闡釋者。尤其是扣緊了中國現代性的問題的闡釋,給當代理論提示了一種可貴的視角。現在,他把對現代性的闡釋,貫穿於他的文學史敘述,他這部《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的基本框架,就是從中國的現代性出發來闡釋中國當代文學歷史的。
這部新出版的文學史著作有勇氣去處理當代文學史中的最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理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與文學的現代性意義,只有解釋這一根本問題,才能在世界文學的框架中來解釋中國這60年的文學經驗。他試圖發掘出中國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史敘事的內在關係,他把中國當代文學放在世界現代性的歷史進程中來理解,把它看成是中國的“激進現代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中國的社會主義的革命文學無疑意味著一種新的不同於西方資產階級現代性的文化的開端,它開啟了另一種現代性,那是中國本土的激進革命的現代性。文學由此要充當現代性前進道路的引導者,為激進現代性文化創建提供感性形象和認知的世界觀基礎。因此,他所描述的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就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就是中國現代性的歷史進程,從激進革命的現代性敘事,到這種激進性的消退,再到現代性的轉型。這就清理出一條既有內在性,又與世界現代性對話的文學史敘述的理論線索。因此,基於這樣的立場,陳曉明幾乎重新解釋了社會主義革命文藝開啟的歷史,給出了這種轉變的歷史地形圖。陳曉明看到革命文藝展開的是又一次新文學運動。他讀出這項文學運動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它是與歷史劇變聯繫在一起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政治意識的文學;另一方面,它又是有最廣泛人民民眾參與的文學,是人民為主體的文學。“激進的現代性”是這一時代文學最重要和突出的特徵,陳曉明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肯定了這一時代的文學,顯然是有理論勇氣而又有歷史眼光的。也正因為如此,他認為趙樹理的作品雖然被稱之為“問題小說”,柳青也試圖反映現實緊迫問題,這些都顯示出社會主義革命文藝解釋現實的強大能力,這是社會主義革命文藝獨特的現代性經驗。這種解釋並不一定因為其政治性而全面傷害到文學。相當多的作品也依然充滿了藝術魅力。也許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我這一輩,還有相當多的讀者,是很喜歡《小二黑結婚》《登記》這些作品的。再比如《紅旗譜》,梁斌自己津津樂道的是他對青年時期生活的記憶,是他描寫鄉村中國生活的那種鄉土氣息、那些人倫風習。即使像《創業史》和《艷陽天》這種要專注於表現農村階級鬥爭的作品,曾有論者說,這類作品其實就是概念出發,農村哪有什麼階級鬥爭或路線鬥爭,這種文學作品,對歷史現實的基本把握就是錯誤的。但是,應該看到的是,在這些作品中,作家同時也表現了當時農村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家庭倫理所面臨的挑戰,它確實也寫了在政治滲透下的中國鄉村生活的變遷。這類小說雖然不多著筆於情愛的表現,但父子關係、鄰里關係的表現卻是極其生動細緻的。在《中國當代文學主潮》中這類例子甚多,這是他處理文學與政治關係的方式之一。在我看來,這是陳曉明運用“現代性”觀念處理那一時代文學最成功的經驗,也是他“把中國當代文學放在世界現代性的歷史進程中來理解”的最好佐證,這種探索無疑非常有效地開拓了當代文學史敘述的空間。
“十七年”一直是中國當代文學史的一個難題。它之所以難處理就在於文學與政治的關係、作家觀念與文學性的關係。當代文學研究進入了上世紀90年代,“重寫文學史”的時代後,雖然改寫了單一政治維度評價文學作品的標準,但它“逆向”的評價方法在邏輯上仍然是某種單一的政治化的標準,儘管這一標準的具體內涵已發生了變化。但《中國當代文學主潮》不是具體地處理某一時段的文學,它對1942年至今的文學歷史有一個總體性的把握。如作者所言:回首過去,我們無疑會看到歷史的多個側面。它如此複雜,眾多因素糾雜其中,造成的最終結果又未嘗不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性”。如果從現代性是中國不得不面對的歷史關口這一點來理解這一歷史進程,也許更能體現出具有包容性的歷史主義態度。這種歷史觀,使《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既看到了中國現代歷史是中國現代性的必然過程,是面對西方挑戰選擇的必然道路,它有歷史的合理性;同時也看到了“歷史的偏激”,而對歷史“不斷激化的選擇”,陳曉明的歷史性分析客觀而冷靜。
陳曉明一直是當代文學批評的前沿批評家,他對當下文學的熟悉和敏銳幾乎有口皆碑。因此,除了對1942年—1976年代文學歷史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評價之外,他對80年代至今的文學發展所作的梳理和闡釋,不僅有鮮明的“陳氏風格”,更因其參與親歷而有了“現場感”。此前他的《無邊的挑戰》《表意的焦慮》《不死的純文學》等著作,雖然帶有前沿文學批評性質,但那裡的歷史眼光和感性積累,為他對這一時期文學史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對當下文學最有發言權的批評家之一。但文學史的寫作畢竟與文學批評不同。如果說他對莫言、賈平凹、余華、劉震雲、鐵凝、王安憶、馬原、格非、殘雪、王朔、閻連科、劉醒龍等當代名家已爛熟於心的話,那么如何將他們在文學史中作出適當的評價,可能對陳曉明是一個更大的考驗。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文學史一直寫到“80後”和網路文學。這一選擇的大膽幾乎前所未有,但它卻保證了對“當代中國文學歷史敘述”的完整性。
還需要指出的是,文學歷史的書寫雖然是一種“敘事”或“結構”,是一種“整體性的歷史”或“結構性的歷史”,但陳曉明力圖維新,“理解歷史,不是判斷歷史或設定歷史,而是去探究歷史為什麼會這樣,歷史這樣究竟意味著什麼”。而他提供的“以論帶史”的文學史寫作方法,也從一個方面強化了當代文學歷史敘述的理論性,他不僅洞見了一些被遺忘和遮蔽的作家作品,而且也因理論表達的透徹使這部文學史更加明快。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當代文學主潮》是近年來這一領域的重要收穫:從1999年至今,當代文學史的研究寫作幾近處於停滯狀態,而陳曉明的文學史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觀念、視角和範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