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野下的改革與開放關係研究

本書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而正確處理好改革與開放的關係又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本書從從理論、實踐和對策三個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野下的改革與開放關係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一至五章是理論部分。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改革與開放關係思想,提出並分析了改革與開放促進社會發展的機制和路徑,改革與開放之間的相互促進和相互衝擊,以及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的關係。六至九章是實踐部分。總結了中國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基本經驗和當前存在的問題,對“中等收入陷阱”下的發展中國國家改革與開放關係,以及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已開發國家改革與開放關係進行了闡述。第十章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指導,在充分汲取我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處理好改革與開放關係的對策思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野下的改革與開放關係研究
  • 作者:呂洪良
  • ISBN:9787516161456
  • 頁數:252
  • 出版時間:2015年0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呂洪良,男,1969年生,經濟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公開發表論文30多篇,公開出版《創業與國際合作》、《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等多本著作和教材。

目錄

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及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理論意義
(三)實踐意義
二 概念的界定
(一)改革的含義
(二)開放的含義
(三)改革與開放的關係概述
三 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綜述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改革與開放關係思想
一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理論
(一)社會發展動力問題的提出
(二)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發展動力理論
(三)列寧、史達林的社會發展動力理論
(四)毛澤東的社會發展動力理論
(五)鄧小平的社會發展動力理論
(六)江澤民、胡錦濤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動力理論的發展
二 鄧小平理論中的改革與開放關係思想
(一)首次提出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思想
(二)明確把解放思想作為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重要前提
(三)以一場“大試驗”應對改革與開放關係的複雜性
(四)以體現“社會主義本質”作為處理改革和開放關係的基本依據
三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改革與開放關係思想
(一)確立了改革與開放協調發展的體制基礎
(二)提出了改革與開放的“十二大關係”
(三)奠定了改革與開放協調推進的制度基礎
(四)明確了統籌改革與開放協調推進的目標
(五)提出了新時期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一系列戰略舉措
四 科學發展觀中的改革與開放關係思想
(一)明確把繼續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正確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前提
(二)以科學發展作為統籌改革與開放的根本原則
(三)把完善體制機製作為處理改革開放關係的根本保證
(四)以“十個統籌”作為改革與開放關係的中心內容
(五)以和諧社會建設作為統籌國內改革與開放的基本目標
(六)以推動和諧世界建設作為統籌改革與開放的外部目標
五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改革與開放關係的新探索
(一)黨的十八大對改革與開放關係的論述
(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改革與開放關係的論述
改革與開放都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一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社會發展的基本路徑
(二)改革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實現機制
(三)影響改革的因素分析
(四)改革促進社會發展的兩面性
二 開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開放推動社會發展的實現機制
(二)開放的不同類型
(三)開放的層次性與對社會發展的促進
(四)影響開放的因素分析
(五)開放的兩面性
三 改革與開放推動社會發展的不同類型
改革與開放的相互促進
一 改革促進開放
二 開放促進改革
三 改革與開放的相互促進
改革與開放的相互衝擊
一 改革與開放相互衝擊的具體表現
(一)改革對開放的衝擊
(二)開放對改革的衝擊
(三)改革與開放相互衝擊的不均衡性
二 改革與開放相互衝擊的原因
(一)改革與對內開放造成衝擊的原因
(二)改革與對外開放造成衝擊的原因
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的關係
一 對內開放是對外開放的基礎
(一)對內開放為對外開放提供市場基礎
(二)對內開放為對外開放提供產業基礎
(三)對內開放為對外開放提供動力基礎
二 對外開放促進對內開放
三 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的相互衝擊
(一)對外開放對對內開放的衝擊
(二)對內開放對對外開放的衝擊
中國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基本經驗
一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
二 中國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主要經驗
(一)正確處理改革、開放、發展、穩定的關係
(二)正確處理“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
(三)正確處理政府、市場、企業的關係
(四)正確處理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的關係
(五)正確處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之間的關係
(六)正確處理城鄉、區域之間的關係
三 中國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啟示
(一)必須處理好目的與手段的關係
(二)必須從實際出發
(三)必須堅持漸進有序
當前中國改革與開放關係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一 中國改革與開放關係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仍不清晰
(二)對外貿、外資過度依賴
(三)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不協調
(四)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改革與開放滯後
二 問題產生的原因
從“中等收入陷阱”看開發中國家改革與開放的關係
一 “二戰”後開發中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 “中等收入陷阱”的發生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含義及特徵
(二)“中等收入陷阱”發生的原因
三 開發中國家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經驗教訓
(一)東南亞國家處理改革開放關係的經驗教訓
(二)拉美國家處理改革開放關係的經驗教訓
(三)蘇聯東歐國家處理改革開放關係的經驗教訓
小結:對中國的啟示
從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看已開發國家改革與開放的關係
一 “二戰”後已開發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 美國次貸危機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發生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
(二)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
(三)歐洲債務危機
三 近年來已開發國家處理改革與開放關係的經驗教訓
(一)美國
(二)歐洲聯盟
小結:對中國的啟示
新時期處理中國改革和開放關係的思考
一 立足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處理好改革與開放的關係
(一)確立“開放”在社會中的基礎位置
(二)完善促進開放的各項制度
二 立足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關係
(一)確立企業在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中的主體地位
(二)政府通過實施相關政策有助於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創新
(三)政府和企業必須結成共同體
三 立足於建設開放型經濟處理好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的關係
(一)深入推動對外開放
(二)深入推動對內開放
(三)進一步推動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的一體化
(四)正確處理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係,為建設互利共贏、持久和平的和諧世界做貢獻
四 立足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處理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領域開放與改革的關係
(一)形成和諧社會的開放環境
(二)推進各項社會改革
(三)完善和諧社會的各項制度
(四)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