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漆

中國漆

中國漆俗稱大漆。是一種天然漆。為漆樹的 一種分泌物,割其樹幹而得之。其主要化學成分是漆酚, 性能優異,為我國一大特產,歷史悠久,馳名世界並因之而得名。我國種植漆樹、採集和利用中國漆的悠久的歷史。採集漆樹汁經過除去部分水分並濾去雜質得生漆。生漆經加溫處理成熟漆。加顏料得到彩色漆。還用於制推光漆。生漆或熟漆可與熟桐油調製成廣漆。也可製成各種改性漆酚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漆
  • 外文名:Chinese lacquer
  • 別稱大漆天然漆
  • 源自漆樹分泌的粘稠狀液體
  • 化學成分:主要化學成分是漆酚
  • 優點:漆膜堅硬而富有光澤,耐久耐磨等
簡介,套用,我國漆器發展歷史,

簡介

中國漆是一種“油中水球”型乳液。主要含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常溫下藉助於漆酶的作用氧化聚合成膜。要求在溫濕環境(一般以20-30℃和80%-90%相對濕度)為最適宜。生漆漆膜堅硬、富有光澤、耐水耐潮、耐化學介質和土壤腐蝕。但漆膜色深、性脆、不耐日光照射、不耐鹼。生漆乾燥前對人體皮膚有刺激性,能引起發癢和腫瘡,謂之漆瘡漆咬
中國漆即天然漆,又名土漆、大漆。它是我國著名的特產之一,屬於天然樹脂塗料。剛從樹上采割下來的生漆為乳白色膠狀液體,當接觸空氣氧化後,逐漸轉變為褐色,紫紅色,以至黑色。其主要成分為漆酚,樹膠質,含氮物,水分等。由於大漆漆膜堅硬而富有光澤,具有獨特的耐久性、耐磨性、耐熱性、耐油性、耐水性、耐溶劑性及優越的電絕緣性等。因此廣泛套用於特種工藝品、家具的塗飾及軍工、化工、紡織等行業。大漆中的漆酚有毒,能引起部分人皮膚過敏。

套用

漆膜光滑堅韌、經久耐用,並耐許多化學品侵蝕。傳統的用途是漆刷竹木建築物、日用家具等,現在主要用於製造工藝美術品漆器漆畫)和仿古家具工業上也曾用防腐蝕漆,如化學試驗室的工作檯板等,但用量不多。

我國漆器發展歷史

中國漆工藝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催生了生漆裝飾藝術,“飾威飾榮”的政治文化主張,是漆工藝繁衍滋生的土壤,技術的進步成就了漆工藝的輝煌,時代的變遷演繹著漆文化的生髮起伏。漆藝是財富的象徵物,生漆藝術的高貴品性決定了它的興盛衰微總是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政治制度的變革、文化思潮的影響息息相關,和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發生著千思萬縷的聯繫。在遠古時代,人類出於裝飾器物的需要,孕育了漆器發生的胚胎;夏商周時期,伴隨著青銅生產工具的使用,漆器嵌玉貼金,使生漆裝飾藝術走向了多元化發展之路;春秋戰國時代,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油漆”製造技術的發明,生漆裝飾藝術體系日臻完善,漆工藝的發展突飛猛進,最終迎來了秦漢時期生漆藝術的輝煌,為中國漆文化的歷史樹立了一座高聳的豐碑;三國至隋唐時期,是漆文化的消長時期,它承前啟後,使漆器走上了向精品工藝美術品發展的軌跡,密陀僧、綠沉漆等工藝的出現,就是這一時代的漆工藝發展的傑出成就,而後來夾紵造像、金銀平脫工藝的興起則迎合了時代逆轉的風向;宋、元、明、清時期生漆,精製關鍵技術的突破,把生漆工藝推向了極致。
1976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出土一木胎漆碗和漆筒,據考,其製作年代距今已有7000餘年,是目前發現的最為古老的漆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十過篇》有“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朱畫其內”的記述。50年代在江蘇吳江縣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土了漆繪黑陶罐,與上述記述恰吻合。繼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又出土一紅色雕花木刻漆器。及至春秋髤漆彩繪的幾、案、俎、鼓、瑟、戈柄、鎮墓獸等文物出土甚多,且精美至極。五代時有朱遵度著有《漆經》,惜未傳世。
宋代刷漆一般只簡單的將木面打磨光滑,而後刷上一層漆,保持光亮。這種漆現代國際上稱之為“宋漆”,或“中國漆”。這種漆光亮如鏡,刷在木器上,可以保持漆面一千年仍明亮如鏡——現代很多出土的宋代漆盤證明了這點。 但現代,這種漆的配方已經在中國失傳,日本人搶先以“中國漆”地名字註冊了國際專利,這種漆是現代社會最華貴,最高檔的油漆,它無毒無副作用,用這種漆刷出來的家具。價格一般都在百萬元之上,哪怕是一隻小凳子。其後有隆慶年間(1567—1572)新安民間剔紅藝人黃成才著成《髹飾錄》一書,復於天啟五年(1625)由嘉興漆工楊明為其注釋,是為我國現存古籍中唯一一部漆工專著。漆為一化學塗料,中國漆的成膜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髹漆堪稱我國古代化學工藝一卓越創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