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洛陽東關清真寺

中國洛陽東關清真寺

東關清真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大街中段,坐南朝北是中原地區較早的清真寺,曾為洛陽市第一屆伊協所在地。

該寺始建於明代,清乾隆年間再次擴建。1822年,寺內設清真義學。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建造大殿3間、廈房3間。光緒三年 (公元1877年)又建卷棚5間、遙志1間。清末民初始具規模,另於1916年建女寺一坊。1981年5月,省、市民委撥款維新後,寺貌大有改觀,雕樑畫棟,煥然一新。2006年8月上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和中國國家文物局主持的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協調會上,明確了洛陽是絲綢之路中國段起點。將起點址選定在該寺門口並立上石碑標誌。2016年2月4日,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東關清真寺名例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洛陽東關清真寺
  • 外文名稱:Dongguan mosque, Luoyang, China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古絲綢之路東起點
由來,歷史沿革,風格特點,主要建築,日常作用,地理位置,

由來

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絲綢之路是以長安為為起點的,隨著當時國家政治和經濟中心的東遷而不斷東移,東漢時絲綢之路的起點延伸至了洛陽。以後的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也是以此為起點。隋唐時期這裡還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從洛陽出發的絲綢之路的線路,史料記載的非常清晰:自洛陽西行——到長安、敦煌,走北道出玉門關沿天山西行——經新疆——過蔥嶺,到中亞、西亞,最後到大秦(羅馬帝國)。“絲綢之路”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茶、瓷等,特別是“唐三彩”已成為絲綢之路的象徵。
從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至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的148年間,阿拉伯伊斯蘭政府就派遣了37批使團來華訪問。洛陽作為當時大唐帝國的東都,自然便留下了穆斯林活動的足跡。有學者認為:“唐代由海道來的回回要到首都長安去,在中原有三條路可尋,其中一條是由穎、亳、商邱、開封、鄭州、洛陽入京。所以至今這條線上的回回很多。盛唐時代,絲綢之路由長安和洛陽向西延伸出去。當年洛陽的銅駝陌(番坊)就是著名的國際貿易市場。“銅駝暮雨’是洛陽的八大景之一,現如今瀍河岸邊佇立的銅駝,為絲綢之路起點在洛陽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歷史上阿拉伯和波斯的商隊用駱駝把伊斯蘭的經典和西亞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至此處,與華夏各族人民互惠互利,其樂融融。

歷史沿革

回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隋唐時期,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商人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到當時的中原地區。其中的一部分做為僑民定居了下來。
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叛亂,史稱“安史之亂”。755年,叛軍占領洛陽。據《舊唐書。肅宗本記》載“元帥廣平王統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之眾二十萬,東向討賊。 經過激戰,於十月先後收復長安,洛陽。事後唐王賞賜這些士兵可居住在長安和洛陽,並準其修建清真寺和當地婦女通婚,相傳這些人就成為今日回族的先民。
元代,蒙古貴族征服中亞、西亞諸國,簽發徵調大量“西域親軍”南下掃滅中原。洛陽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蒙古軍隊攻占洛陽後,留下大批軍士鎮戍,其中有不少“回回軍士”。據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洛陽知縣魏襄修纂的《河南洛陽縣誌》記載,元朝時洛陽城內西北隅就有“回回營”,並建有清真寺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朝軍隊在對元作戰中節節勝利。明軍在征虜副將軍常遇春的統領之下,在洛陽塔灣一帶與元軍展開激戰。明軍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後來參戰雙方均有回回兵士留居此地。。
明代時期對回族採取了懷柔政策,使回族族體得到了穩定的發展,人口迅速繁衍。到明朝中後期史書中已有了對回族族體的正式記載 ,洛陽東關清真寺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修建的。

風格特點

這是一座中國古典建築與伊斯蘭教建築風格完美結合的中國殿式古建築。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後增建女寺,擴建大殿,升高望月樓等。現存清代建築大門、大殿、望月樓。大門坐南朝北,三重檐歇山式建築,面闊7間。大殿坐西朝東,面闊5間,歇山式建築,殿前設卷棚頂建築。望月樓為歇山式方形建築。
東關清真寺建築風格獨特,布局嚴謹,建築木構件雕刻形式精美,彩繪書畫生動逼真,色澤古樸而華麗,凸顯了中國伊斯蘭的建築的特有風格,對於後人研究古建築地域特色及伊斯蘭文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是中原地區清真彩繪裝飾藝術的代表作。

主要建築

洛陽東關清真寺建築群,是這個地區較早也是保存最好的古建築群之一。高大氣派的大門採用了中國寺院的方形對開式,充分的顯示出我國古代建築的大氣和美觀。東面左側為女寺的大門,是穆斯林婦女們學習交流和禮拜的地方。往裡面走就會看到牆上古老的圓拱門,上有橫匾一塊,書有“復命歸真”四字。圓拱門配了四扇中國傳統特色的雕花本質格欄門,左邊為寺里管理人員的辦公所室,右邊是沐浴房。大殿內懸掛對聯一幅:“學問道淵源經書懷抱九重天,念禮舍把聚晝夜不離方寸地”。南門上書“聖域賢關”,北門大殿對開木格門懸掛“無極之真”、“乾坤在握”等匾,令人倍感莊嚴肅穆。
寺內的望月樓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寺內的最高建築,也是當年東關地區最高的建築。塔身整體構思精妙,飛梁懸檐為中國古代寺院傳統特色,頂部高高在上的星月標誌展示出了回族建築固有特點。樓身為四方形漢磚壘砌內里木架林立,一層收五分小歇山式登高,其頂四角高挑置有風鈴。尤為奇特的是一層乃是大殿的窯志,精工細做獨特的創意彰顯出我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

日常作用

洛陽穆斯林歷來重視發展傳統民族文化教育。道光二年(1822年),當地民眾以寺代學,“清真義學”之名的橫匾現在仍懸刻於東關清真寺正門之上。洛陽的回民國小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在這裡開班授課的,當地的民眾歷來重視強身健體尚武之風甚盛。在這裡流傳著一種民間武術——心意六合拳.
現在的洛陽東關清真寺,它的社會職能是多方面的,既是當地回族穆斯林進行宗數活動的場所。更是當地民眾進行學習、交流、體育活動等一切社會活動的中心,在我國當下的傳統文化教育和經濟建設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地理位置

東關清真寺位於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大街。南有洛河西臨瀍河,兩條河流在此南邊不遠處交匯。瀍洛之水滋潤著這塊神奇的沃土,早在東周時期這裡就有了成周城。東漢時期的洛陽是馳名天下的名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隋唐時期洛,瀍兩河的交匯處就是當時的隋唐大運河中心樞紐。這裡往東走幾十米就是2500年前孔子入周問禮碑宋太祖的誕生地八孔窯。北邊有老子故宅孔廟,西邊有“銅駝暮雨”和明代時期修建的黃公橋。明、清時期這裡有“大東關小洛陽之說”。厚重的人文歷史和傳承千年的河洛文化,是其它地方所無法可及的。如今,人們對傳統文化精神的需求越來越關切,以歷史文化為主要依託,重點發展觀光、休閒度假、尋根問祖旅遊等,將之建設成洛陽市支柱產業。當下的“一代一路”政策國家高度重視,高層對“文化輸出”更是迫切期待!保護和開發古“絲綢之路”起點,使其和周邊景點連成一片形成規模實在是很有必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