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同盟濟南市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濟南市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參政黨,是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民主同盟濟南市委員會
  • 活動始於:1948年
  • 宗旨:愛國統一戰線
  • 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參政黨
民盟成立,民盟成員,

民盟成立

1950年,民盟中央派王深林(民盟盟員、農工黨黨員)為山東省盟務指導員。經王深林與有關方面協商,於1950年4月8日成立了中國民主同盟濟南市支部臨時工作委員會。吳富恆、姜子修等7人為委員,吳富恆任主委,開始在城內東華街15號辦公。各區分部也相繼建立。至1950年12月底共有盟?/SPAN>49人,盟員按地區劃分為8個直屬小組。1951年,民盟濟南市支部臨時工作委員會制定了17條工作細則和12條區分部組織條例,到1952年底,盟員人數已達133人。
1953年,建立《濟南盟訊》編輯委員會,開始出版《濟南盟訊》。12月19—20日召開民盟濟南市支部第一屆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領導機構,結束了濟南市支部臨時工作委員會的歷史。截至1955年底,實有盟員196人。
1956年2月,中國民主同盟濟南市支部委員會改稱中國民主同盟濟南市委員會,基層組織由區分部改為支部。1958年11月4日,召開了民盟濟南市第一次盟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第三屆委員會。
1963年4月,民盟山東省委員會正式成立,原屬民盟濟南市委的省屬高等院校及省級機關的民盟基層組織正式劃歸民盟山東省委領導。市民盟盟員由500餘人減為181人。市民盟的基層組織有支部2個,直屬小組12個,盟員181人。
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市民盟被迫停止工作。至1978年9月恢復工作,11月8日正式成立了民盟濟南市委員會臨時領導小組。臨時領導小組成員為秦西燦、馬克先、閻太長、魯在瑄、張淑梅。年內,主要做了兩項工作:一、協助中共濟南市委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對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的38名盟員進行了複議和修正,並對盟員提出的發還房屋產權、清退文革中查抄的物資以及有關歷史結論諸申訴進行落實;二、調查、研究全市盟員狀況,為以後市民盟的活動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6年,《濟南盟訊》由不定期改為季刊。1989年,為適應濟南市教育體制改革、中等學校由市、區分級管理的需要,市民盟先後成立了民盟槐蔭、歷下、市中、天橋四個區工作委員會,作為民盟濟南市委的派出機構,代表盟市委在所在區進行經常性的工作。
1989年,《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頒發後,民盟濟南市委會進一步增強了政黨意識,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積極參政議政。在“六·四”期間,民盟市委會在上級盟組織的領導下,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與中共濟南市委緊密團結,為維護社會穩定作了很多工作。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後,為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民盟濟南市委會進一步組織和推動盟員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引導成員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而努力奮鬥。

民盟成員

自1950年4月民盟組織成立,至今已歷十二屆。濟南市文化局副局長崔大庸博士任民盟濟南市第十二屆委員會主委,安利國、華巍(駐會)、張懷成、印東(女)、王鋼城、張殿嶺任副主委,市委會由39名委員組成,其中常委21人。目前,全市民盟共有80個基層組織,包括6個基層委員會、3個總支部、71個支部,截至2011年底,共有盟員1076名,主要在文化教育科技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