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謎案刨根問底

中國歷史謎案刨根問底

《中國歷史謎案刨根問底》:歷史這個小姑娘,就像個被人強娶回來的童養媳。婆家喜歡他呢,就為她擦脂抹粉,裝點自家門面,甚至收房、扶正都有可能;倘若不中意,或是與夫家不對付,那就得一輩子破衣爛衫,只能在廚房裡當粗使丫頭,永無出頭之日。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北師大韓兆琦教授說:“著史有四要:史德、史識、史才、史膽。”史識和史才是個人修養問題,事實證明,任何時代都不缺人才;關鍵是史德和史膽。然而,從周厲王“防民之口”到民國時期“莫談國事”,敢於用生命捍衛真理,寫下“崔舒弒莊公”的史官越來越少了;自從太史公的《史記》以“不虛美、不隱惡”為宗旨,為後世開創了“信史”之風以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兩代“文字獄”迭興,許多正直的士大夫都閉上了嘴,歷史成了統治者的“一言堂”。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史謎案刨根問底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經濟出版社
  • 頁數:278頁
  • 開本:16
  • 定價:29.80
  • 作者:樊虎
  • 出版日期:2008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288671, 9787807288671
  • 品牌:廣東經濟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謎案刨根問底》由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
面對歷史,我們為什麼會覺得迷霧重重呢?
蘇軾有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摘掉有色的眼鏡,用一種開闊的、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你就會感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一樣的史實,不一樣的視角。你所知道的表象,不知道的隱情。看作者如撥開歷史的迷霧,抓住其草蛇灰線、蛛絲馬跡,一步步順藤摸瓜、抽絲剝繭。縱橫比較,多點透視,韻味悠長!

圖書目錄

上篇 聖賢、敗類還是常人?——關於人物的評價
第一章 “替罪羊”和被釘在恥辱柱上的英雄
1.商鞅變法的獎賞——車裂
2.“飛將軍”李廣為何難封
3.李陵投降匈奴之辯
4.魏延腦後有反骨
5.潘楊兩家恩怨之謎
6.秦檜是忠是奸
7.“莫須有”的罪名誰承擔

第二章 人是自私的動物
1.王莽是“篡漢”的陰謀家,還是“改革者”
2.隋煬帝是“弒父殺兄”的暴君嗎
3.“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降清之謎

第三章 為尊者諱和感情傾向
1.“義士”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冥頑不靈
2.韓信死得冤枉嗎
3.楊修的死因
4.袁崇烯“謀反”,是崇禎中了反間計嗎

下篇 正義、邪惡還是常情——關於史實的真偽
第一章 他們被人潑了一身髒水
1.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還是“炎黃蚩子孫”
2.商紂是惡貫滿盈的暴君嗎
3.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私生子
4.“焚書坑儒”被妖魔化
5.“澶淵之盟”是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嗎
6.朱元璋“火燒慶功樓”
7.雍正是繼位還是篡位
8.清朝“文字獄”之辯
9.乾隆是不是篡奪清朝江山的漢人

第二章 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1.伏羲、女媧是否兄妹通婚
2.“中國龍”究竟是何物
3.周公輔政,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4.夫差“臥薪嘗膽”與勾踐“摳肛嘗糞”
5.曹操華容道脫身之謎
6.王安石變法是興利除弊,還是禍國殃民
7.孟子、苟子、董仲舒、程朱理學,真假儒家
8.鄭和七下西洋之謎
9.甲午戰爭,北洋水師為何覆滅

第三章 虛美與隱惡
1.是“堯舜禪讓”還是“和平演變”
2.韓非是死於李斯嫉妒還是咎由自取
3.《韓熙載夜宴圖》的作者是個間諜
4.“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是自衛還是謀殺
5.“詩仙”李白為什麼鬱鬱而終
6.是“陳橋兵變”,還是“黃袍加身”
7.“金匱之盟”與“斧聲燭影”
8.太平天國實現“太平”了嗎
9.義和團與八國聯軍誰是始作俑者

文摘

上篇聖賢、敗類還是常人?——關於人物的評價
第一章“替罪羊”和被釘在恥辱柱上的英雄
1.商鞅變法的獎賞——車裂
2300年前,一個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的落後小國開始實行改革,140年後,這個國家兼併了6個強大的對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秦朝。然而,這場改革的領導者商鞅卻以“叛國罪”被處死而車裂。
歷史上對於商鞅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戰國策》對此人的評論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說商鞅執法敢於不避貴勢,這是上下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然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是:“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乾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公子)印,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說他生性刻薄,而且言詞浮誇、冷酷無情,最終落得一個惡名!
那么,銳意進取的改革者和冷血無情的騙子,哪一個才是商鞅的真實面目呢?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
秦國在春秋初期,經濟生產和社會制度一直落後於東方各國。春秋末期,秦國已使用鐵制農具,經濟發展很快。秦孝公即位後,決心勵精圖治,實行改革圖強,於是下令招賢。

序言

有些年歲的人喜歡讀史,為什麼呢?
“逝者已矣”,我們還從故紙簍里翻它出來乾什麼呢?西方近代歷史學家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唐太宗李世民也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是寫給今人和後人看的,“讀史以明智”,我們可以從前人的進退取捨、利害得失中增長智慧,指導現實生活。
然而,西諺又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國也有類似的說法:稱著史為“修史”。這個“修”字令人浮想聯翩,與西諺異曲同工。想想也是,古時候沒有照相機、攝像機,當然無法客觀地記錄史實;即使有這些設備,又怎能保證未經過“後期製作”人員的剪輯、加工呢?
真相當然只有一個,然而本朝人不寫本朝的歷史,有些是不敢言、不能言、不願言;又不能像孫悟空一樣,變成小蟲,飛進密室去探聽人家的私語,因而不足信。而後世史家又僅能依據前人所謂“實錄”中的隻言片語,加以自己的想像,創作一番,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歷史。因而,中外的古人是睿智的。
歷史這個小姑娘,就像個被人強娶回來的童養媳。婆家喜歡她呢,就為她擦脂抹粉,裝點自家門面,甚至收房、扶正都有可能;倘若不中意,或是與夫家不對付,那就得一輩子破衣爛衫,只能在廚房裡當粗使丫頭,永無出頭之日。
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北師大韓兆琦教授說:“著史有四要:史德、史識、史才、史膽。”史識和史才是個人修養問題,事實證明,任何時代都不缺人才;關鍵是史德和史膽。然而,從周厲王“防民之口”到民國時期“莫談國事”,敢於用生命捍衛真理,寫下“崔舒弒莊公”的史官越來越少了;自從太史公的《史記》以“不虛美、不隱惡”為宗旨,為後世開創了“信史”之風以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兩代“文字獄”迭興,許多正直的士大夫都閉上了嘴,歷史成了統治者的“一言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歷史就像一塊麥田,如果真相的佳禾不能占據它,就會被謊言的野草所淹沒。於是,一些御用文人在統治者的授意下為其塗脂抹粉,那些經過“整容”的“人造美女”就粉墨登場,演出了一幕幕帝王將相的“人間喜劇”。然而,人類社會、時代進步需要高尚者。
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就像硬幣的兩面,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而有些人偏要將自己打扮得像上帝一樣完美。事實上,真理就像絕對值,只能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達到。接近真理的方法有二:一是魏徵所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儘可能多的了解不同的側面,避免盲人摸象;二是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理,提高思想境界,要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蘇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也許就能如西方人之與東方人,從彼此的差異中領悟到各自的優點與不足,此即所謂思辨精神吧。本書的目的不在搜異獵奇,而是想幫讀者打開一扇窗,放進一些新鮮空氣:掀開“人造美女”的面紗,替受後母虐待的“灰姑娘”換上新衣。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對於有爭議的問題,我們還是不要過早地蓋棺定論,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許像武后一樣,立塊無字碑,“千秋功罪,任人評說”,才是明智之舉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