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文物鑑賞:陶瓷卷

中國歷代文物鑑賞:陶瓷卷

《中國歷代文物鑑賞:陶瓷卷》內容簡介:人為萬物之靈,在人類漫長歲月的活動中,勞動出智慧,同時創作了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由原始的粗糙階段,逐漸進入精細的領域。當文明社會出現之前,我國新石器時代已生產出諸如玉製品以及粗製陶、黑、彩繪陶器,無論造型和紋飾都相當美觀,引入遐思。隨後進入長期的階級社會,在金屬陶器的基礎上,青銅器物發展迅猛,而陶瓷工藝尤為普及,青白瓷的燒制遍及大江南北,青花、單色釉、彩瓷等品類,層出不窮,花色翻新,為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民族優秀文化增添光彩。從而贏得世界各國的讚譽,享有瓷國的美稱!陶瓷工藝之所以持續發展,乃工藝與科技兩者密切結合的碩果。在此過程中,歷代陶藝師們不斷吸取前人的先進經驗,總結並豐富了技法,推陳出新,顯示出無窮無盡的潛力,與青銅、玉器工藝一樣,總匯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文物鑑賞:陶瓷卷
  • 出版社:遼寧畫報出版社
  • 頁數:92頁
  • 開本:16
  • 品牌: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寧雲龍
  • 出版日期:1996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01070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文物鑑賞:陶瓷卷》是由遼寧畫報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寧雲龍,一九五四年生,祖籍黑龍江省雙城縣,現居遼寧省錦州市,七四年九年制學期畢業後,即創作詩歌、小說、散文等,多次發表於報刊。曾任錦州市工藝地毯廠廠長、錦州市古代工藝研究所所長等職,數年來潛心鑽研文物鑑定知識,收穫彼多,尤其精於古陶瓷和古玉器的鑑定。該書將數年學習心得整理成書,運用詩歌之形式講述各個窯址陶瓷的基本鑑定要領,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但具備文物鑑賞知識,對文學亦有較深造詣。
中國歷代文物鑑賞叢書以其獨特的風格,豐富的知識內涵,躋身於百花齊放的學術之林。將對文物愛好者、考古專業人員有幫助。

媒體推薦

我國近年來對歷代文物鑑賞工具書的編輯和出版,為數不少,在陶瓷方面的探索·大有人在,雖有專著問世。唯圖文兼茂的圖笈,似不多見。殊不知一般讀者對文物的賞鑒,徒有文字,不見圖版,事倍功半,則收效甚微,如以圖為鑑,可望收事半功倍之效。事實昭然,勿須多贅。
今閱覽幸經國家級陶藝大師關寶琮老友之薦,犾識寧雲龍先牛,交談巾得悉對我國歷代文物學習根底·且蘊廣鑽研,已有數種專著問世,受到各方讀者的稱許,名至實歸,理有固然。尤其值得提及的是,編著者本人為了使廣大讀者便於閱覽記憶,特地採用通俗易懂的詩歌體裁,闡述文物的特徵,揭示其蘊藏豐富的內涵,有助於讀者增進如何鑑賞一系列的諸般知識,一舉數得,牛面別開,裨益殊多。頃閱《中國歷代文物鑑賞叢書》即將陸續刊行,承經著者不棄,故為之撰序,自愧綆短級深,勉力報命,拋磚引玉,停候各方專家與讀者賜教,幸僅如之。
楊仁愷 拜撰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於沐雨樓中

圖書目錄

一 新石器時期陶器
河姆渡文化
大溪文化
裴李崗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型仰韶文化
廟底溝型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馬家窯文化
馬廠型馬家窯文化
半山型馬家窯文化
大汶口文化
齊家文化
屈家嶺文化
良渚文化
紅山文化

二 商周至唐遼時期陶器
商代陶器
周代陶器
春秋陶器
戰國陶器
秦代陶器
漢代陶器
唐代陶器
宋代陶器
遼代陶器

三 晉唐宋至民國瓷器
晉德清窯瓷
隋湘陰窯瓷
唐鞏縣窯瓷
宋潮州窯瓷
宋琉璃廠窯瓷
朱 當陽峪窯瓷
宋 婺州窯瓷
宋 永福窯瓷
唐 壽州窯瓷
唐 岳州窯瓷
宋 景德鎮窯瓷
金鶴壁窯瓷
唐 郟縣窯瓷
宋 扒村窯瓷
宋 臨汝窯瓷
唐 越州窯瓷
唐 邢窯瓷
唐 長沙窯瓷
唐 魯山窯瓷
宋 汝窯瓷
宋 鈞窯瓷
宋 官窯瓷
宋 定窯瓷
宋 哥窯瓷
宋 龍泉窯瓷
宋 建窯瓷油滴釉
宋 耀州窯瓷
宋 磁州窯瓷
宋 吉州窯瓷
宋 建窯瓷兔毫盞
宋 登封窯瓷
元 景德鎮窯青花瓷
元 景德鎮窯卵白釉瓷
明 洪武瓷
明 永樂青花瓷
明 永樂甜白瓷
明 宣德紅釉瓷
明 宣德祭藍釉瓷
明 成化鬥彩瓷
明 弘治嬌黃釉瓷
明 成化青花瓷
明 正德青花瓷
明 嘉靖青花瓷
明 萬曆青花瓷
明 萬曆五彩瓷
明 天啟青花瓷
明 崇禎青花瓷
明 德化窯瓷
清 康熙郎窯紅瓷
清 康熙豇豆紅瓷
清 康熙青花瓷
清 康熙五彩瓷
清 康熙素三彩瓷
清 康熙琺瑯彩瓷
清 雍正青花瓷
清 雍正粉彩瓷
清 乾隆瓷
清 嘉慶瓷
清 道光瓷
清 鹹豐瓷
清 同治瓷
清 光緒瓷
清 宣統瓷
民國瓷
辨偽篇
價值篇
後記

後記

文物鑑定知識之博大精深,涉及學科領域之廣泛,長久以來,令很多人望而生畏。很多初學者,都被鑑定資料那繁褥冗長而又枯燥的文字解說所困惑。常有古董愛好者叫苦,說關於文物鑑定知識方面的書籍看完之後記不住,於是,本人隨人所願,以詩歌的形式表述文物鑑定知識,旨在能使讀者容易記得。所以,所用文字儘量通俗易懂。力求達到符合各種文化階層。

因本人手頭實物資料有限,亦因篇幅體裁所限和所用文字表述方式的制約,有些內容還不夠盡善盡美,些許遺漏,尚請讀者見諒。
在編此書的過程中,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幫助,中國考古界泰斗著名文物鑑定專家楊仁愷先生為本書作序並題寫書名,中國著名陶藝大師關寶琮先生,著名學者路丁卯先生以及王恆海先生給予了大力支持。還有錦州日報社許旭先生協助拍攝圖片,錦州市圖書館姜秀菊女士和孟凡順先生協助查找有關資料,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