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知識讀本:重陽節

金開誠、於元編著的《重陽節》內容簡介: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古人規定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之中有兩個“九”,因而稱“重九”,也稱“重陽”。《重陽節》講述重陽節的活動豐富多彩,登高是重陽節的第一件大事;插茱萸是我國重陽節的重要內容,為重陽文化增添了一筆濃彩;菊花被賦予高傲、自強、吉祥、長壽的含義,每逢重陽,人們便會賞菊、飲菊花酒;因“九九”與“久久”諧音,人們認為有長壽之意,因此敬老成為重陽節的重要活動。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化知識讀本:重陽節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頁數:135頁
  • 開本:16
  • 作者:於元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20916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金開誠、於元編著的《重陽節》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人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圖書目錄

一、歷代重陽節
二、重陽節的習俗
三、與重陽節有關的傳說
四、各地重陽節
五、歷代有關重陽節的詩詞

文摘

農曆九月兒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
古人將數字分為陰數和陽數,規定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之中有兩個“九”,因而稱“重九”,也稱“重陽”。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日月並應”指日期和月份都是九。
一個節日的形成是有其淵源的:一是百姓的需要;二是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條件,也就是物質條件。
農諺說:“九月九,大撒手。”指一到農曆九月九日,農事就完全結束了。這時,地里即使有未收的莊稼也聽任人們隨便去取了。在這普慶豐收的時節。人們多么希望有個節日歡慶—下,休息—下啊!九月九日之所以能夠成為節日,正是為了滿足了人們這_發自於內心的要求。
重陽的源頭在先秦時期。
《呂氏春秋·季秋紀》里說:“(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這兩段文字是說九月農作物豐收了'人們要祭天帝和祖先,報答天帝和祖先的恩德。
漢朝,人們已經開始過重陽了,但還未定為節日。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說漢高祖時,每逢九月九日,宮中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
九九與“久久”諧音,因此,從漢朝起,有了重陽之日祈求長壽的風俗。這是受古代採集藥物服用、追求長生的影響。
漢朝,重陽這天有大型飲宴活動。這是由先秦時普慶豐收的歡宴發展而來的。
梁朝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說汝南桓景隨仙人費長房遊學,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你家中九月九日有災,趕快回去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在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災可免。”桓景急忙回到家中,率全家人登上高山待了一天。傍晚,桓景回家時,見家中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於是,後世人們都在九月九日登高辟邪,逐漸形成了風俗。
登高時,人們要飲菊花酒,還要佩戴茱萸囊。
漢朝,重陽增加了敬老的內容,漢朝皇帝敬老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名的。
西漢初期,國家剛剛恢復安定,漢高祖就頒布了養老詔令,凡80歲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特殊的待遇。漢高祖下詔說凡50歲以上的百姓,若人品好,又能帶領大家向善的,便可擔任“三老”,盡免徭役,每年十月還賜予酒肉,並與縣令一起管理百姓。
到了魏晉時代,重陽登高的風氣大盛,有幾則文人逸事反映了這種習俗: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少年時即有才名。後來,孟嘉擔任桓溫的參軍,頗受桓溫器重。有一年重陽,桓溫在龍山大宴幕僚,請大家飲酒賦詩。正當大家酒酣耳熱,詩興勃發之際,忽然颳起一陣大風,把孟嘉的官帽吹落到地上了。這時,孟嘉正在專心作詩,並未察覺。桓溫見狀,覺得很好玩,便暗暗命令孫盛作文嘲笑孟嘉,並趁孟嘉淨手時偷偷將嘲笑他的文章放在他的座前。孟嘉回來一看,才知道自己鬧了大笑話,落帽失禮了。但他並不驚慌,也未失態,而是提起筆來,從容地作了一篇文章來回應座前嘲笑他的文章。由於他才思敏捷,文辭華美,文章寫成後,四座皆驚,無不嘆服,當天的宴會也得以盡歡而散。這就是“孟嘉落帽”典故的由來。
重陽佳節是菊花盛開的時節,賞菊成了人們喜愛的習俗。在一片蕭瑟的秋風中,唯有菊花一枝獨秀,象徵著中華民族堅毅不拔的精神。孟嘉的外孫陶淵明不但愛菊成癖,而且嗜酒成癮。一年,重陽到了,陶淵明因家貧無酒,便采了一大把菊花欣賞。這時,忽然有個穿白衣的公差手捧酒罈子前來拜訪,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為了結交陶淵明,特地遣人送酒致意的。陶淵明一見有酒了,不禁大喜過望,馬上開壇暢飲一番,過了一個痛快的重陽節。這就是“白衣送酒”典故的由來。當時,公差都是穿白衣的。P3-8

序言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融合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的歷史沉積。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文化。我們只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意識。文化是維繫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個民族的存在依賴文化,文化的解體就是一個民族的消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廣大民眾對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願望日益迫切。作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繼承並傳播給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出版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套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該書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人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書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也堅信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