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十七講

中國文化史十七講

《中國文化史十七講》是旅遊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文化史十七講 
  • ISBN:9787563717620
  • 頁數:268頁
  • 出版社旅遊教育出版社
  • 裝幀:平裝
  • 開本:15
內容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其實,我自己也常常為《中國文化史十七講》的定位而困惑。
《中國文化史十七講》於此卻付闕如

目錄

第一講 “北京人”與中國遠古居民
一、從人類歷史聖地走來的“北京女士
二、“北京人”橫空出世
三、從“元謀”到“巫山”的崎嶇之路
第二講 中華民族的形成及中國疆域之變遷
一、石器時代的“天下格局
二、“三皇五帝”的傳說與中華民族的形成
三、中國疆域與中國觀念
第三講 “古今中外派”說漢字
一、關於漢字創製的傳說
二、海客談“瀛洲
第四講 漢字尋根
一、顧頡剛的“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觀之於古代文明研究
二、夏代有文字嗎
三、地不愛寶——層出不窮的新石器時代文字刻符
四、最早駛入文明世界的三掛馬車
第五講 神話、傳說與歷史
一、關於神話
二、神話與歷史
第六講 溯回從之,道阻且長
——姓氏文化探源
一、姓氏的含義及起源
二、中國姓氏知多少
三、有趣的中國姓氏
第七講 中國家族制度與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
一、家族——中國社會結構的總骨架
二、宗法制度——家族制度的擴張和延展
三、由宗法制度到倫理政治
第八講 中國古代祭祀制度與禮俗
——《紅樓夢》之文化學解讀
一、由“寧國府除夕祭宗祠”說到古代的祭日
二、從寧國府的宗祠談到古代的祭祀場所
三、由賈氏宗祠之祭禮說到古代之祭典
第九講 中國古代之禁忌文化
一、中國避諱風俗之起源
二、靈力崇拜與禁忌
三、關於欲望的禁忌
四、關於儀式性禁忌
五、教訓與禁忌
六、漢語語諱:獨一無二的文化俗信
第十講 “瞻印昊天。有嘈其星
——中國星占術略說
一、中國星占術發展源流概說
二、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與中國星空的分區
三、北斗七星與天文地理之分野
四、星占術之於中國古代社會
第十一講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中國古代出行禮俗片談
一、行旅險象
二、預卜諏吉
三、出反告祭
四、登途祖餞
第十二講 書法:中國哲學的藝術表現
一、書?書藝?書道?書法
二、書法藝術的本質
三、書法藝術的特徵
第十三講 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一、科舉制度確立前的選官制度
二、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
三、對科舉制度的歷史功績及其弊病的反思
第十四講 經書與中國文化
一、古代典籍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二、經書概說
三、中國經學的發展歷程
第十五講 先秦諸子與中國文化
一、先秦諸子的起源問題
二、諸子概說
第十六講 中國古代書籍形制的演變
一、古代書籍的書寫材料
二、古代書籍形制的演變
第十七講 中國古代史學傳統與中國文化
一、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簡介
二、中國古代史學的成就
三、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
後記

序言

從書名知,這不是一部學術專著,只不過是一種教材,更確切地說是一本講義而已。但如果讀者肯耐心地讀上幾講,也許就會提出這樣的詰難:“這是教材嗎?”其實,我自己也常常為本書的定位而困惑。
作為教材,一般都會有介紹該課的性質、學習對象、學習方法之類的文字,然而,本書於此卻付闕如。為什麼呢?原因有兩個。首先,對於“講什麼”亦即“文化史”的邊界的問題坦白地說我們並不清楚。翻開當下流行的“文化史”,或一卷本,或多卷本,既有偏重哲學的,又有偏重語言的;既有偏重製度的,又有偏重經濟的;既有偏重文學的,又有偏重藝術的;既有偏重自然科技的,又有偏重宗教禮俗的。當然也有類乎“百科全書”的。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政出多門”,流光溢彩,令人目迷五色。故此有人戲稱“文化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2003年,系裡要開設“文化史”專題課,領導令我做主講,李洪波老師任副講。當時,首先遭遇的問題就是講什麼?沒有規定教材,也沒有誰告訴我該怎么講,只知道是一個學期的課程,每周兩節,性質是選修。當了這么多年的教書先生,我知道一個學期的授課時間是17~18周,這樣就大致估算出所要講授的分量了。至於講什麼。既然沒人指示,我就不妨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講什麼就講什麼,學子們愛聽什麼就講什麼,前提自然是撿自己會的或者說自己能學會的講。學子們如果不愛聽那就再調換,反正越不了位。接下來要解決的是“怎么講”的問題。我在念研究生時曾經選修過一門名叫“文化人類學”的課,初選這門課時,滿心歡喜,心想這一下自己可有文化了。結果,兩三次課下來把人嚇得要死,老師學問大,光“文化”一個概念就講了好幾堂,據說古今中外不同的解釋有二百五六十種呢!但我堅信老師所舉還不盡完備。這高深的“文化學”,把學生嚇走了4/5,堅持下來的自然是學術精英。

後記

書到寫序的環節,總不免心生輕風之快,信馬由韁地走筆,落下一些要緊的話。不得不再續之記。
由於專業相近,我們二人若水流濕,猶火就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皆有補短取長之願。我們共同商定了全書的框架,然後分頭撰寫各自熟悉的部分。茲將具體分工加以說明,以示自負文責。
第十三至十七講由李洪波承擔,其餘由常耀華承擔。
編著本書廣泛參考了前賢時俊的相關著作,詳見腳註及參考文獻,在此一併致謝,或有疏漏,敬希海涵。
本書獲得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材出版的資助,在此謹向支持此書出版的領導和所有評審專家表示衷心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