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遊學

中國式遊學

遊學,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而在中國,家長不清楚、學生不了解,“游”大於“學”,甚至只“游”不“學”,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中國式遊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遊學
  • 起源時間:20世紀60年代
  • 起源地:英國
  • 目的:增長見識、減壓放鬆
基本內容,形成成因,遊學目的,成本利潤,遊學建議,

基本內容

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遊學歷史,讓外國人的遊學已經建立起來一整套完整的保障體系,學生們往往在一年前就已經定好了營地,在這之前會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也建立起了完善的安全體系,目的是讓家長們對此非常放心。
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洋概念的“遊學”來到中國,就成為了頗具特色的“中國式遊學”。一些海外遊學團除了打上“遊學”的標籤外,安排的日程與成人旅遊團並沒有太大區別,學生回來只記得一些旅遊景點,對當地的文化風俗、風土人情沒有太大印象,對外語口語能力的提高也沒有什麼實際幫助。

形成成因

中國很多家長對於遊學到底是怎么回事還並不太清楚。有的家長是看到其他家庭為孩子選擇了“遊學”自己才這么做,其實是在跟風,是在“被迫遊學”,學生並不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遊學項目中來,而是在家長的安排下、抱著旅遊的心態選擇遊學的。
整箇中國遊學市場的混亂狀態,首先一個原因是國家目前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指導,整個市場處於無序管理的狀態”。遊學市場質量參差不齊,不少遊學機構推出的遊學產品只是用所謂的“教育包裝”來吸引學生和家長。

遊學目的

增長見識
希望通過遊學了解國外的文化、生活,小學生和國中生占多數。
留學預考察
多數是已有出國留學打算的高中生,希望提前體驗相關國家和學校的留學生活,事先了解報考院校的氛圍等。
減壓放鬆
多為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一方面為了緩解壓力,放鬆身心,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利用這次機會接觸到海外的大學,為日後申請研究生或交換生做鋪墊。

成本利潤

國際遊學的成本,各大旅行社、培訓機構、留學機構都積極推出國際遊學產品,比如,有的項目報價4萬元,或許成本只有2萬多元,成本中除機票、餐飲、住宿、交通等要支付給第三方的費用,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教育培訓的費用,這方面彈性很大,與項目的品質有很大關係,從一般的遊學項目來看,課程和培訓學習的時間很短,成本不高。
有人曾以某培訓機構報價4萬多元的一個項目為例算了一筆賬:除去往返美國機票1萬至1.5萬元,由於在美國吃、住、行是集體活動,平均攤到每個人身上不到1000元,14天的行程每個人最多為1.4萬元,照此算法,每個人最多花費3萬元,遊學機構可獲得至少1萬元的利潤。

遊學建議

遊學住宿應首選當地寄宿家庭
國內學生參加遊學大都組團進行,主辦方一般會提供兩種住宿環境:一種是集體宿舍,另一種是當地的寄宿家庭。有些孩子怕單獨跟陌生人交流和溝通,因此會選擇集體宿舍,但跟熟悉的人居住在一起,這種方式會讓遊學大打折扣。
在當地寄宿家庭居住,可以讓學生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從而感受文化之間的差異,同時對溝通能力和語言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
家長要放手以避免親子游
針對中國家長的過度關愛,遊學本身是要提高學生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下的獨立能力和交流能力,親子游的方式就削弱了對學生能力的鍛鍊和培養,任何學生只要跟家長在一起都會有很強的依賴性,這使得孩子的溝通能力無法得到提高。並且家長大多是講中文的,這也不利於鍛鍊孩子的外語水平。親子游會影響孩子真正體會遊學給他們帶來的成長。
重視遊學前的準備和遊學後的反思
遊學前家長和學生更注重的是衣、食等生活方面的準備,遊學後學生們也似乎都在為分享遊學經歷而忙前忙後。
曾隨母親——著名作家畢淑敏週遊世界的蘆淼先生表示,至少要拿出與遊學同等的時間去百度去google,用盡所有的方法得知當地的資料。這個工作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時間用在游前,第二部分時間用在游後。做到去之前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去之後對這個地方有所反思,這兩件事做到了遊學才會更有意義。
遊學期間要主動交流並承擔家庭責任
有遊學機構收到寄宿家庭這樣的反饋,說“中國學生不做家務,吃完飯就把盤子放在水槽裡面,也不說謝謝、也不洗碗。而且也不願意交流,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自己玩手機和玩電腦”。
對此,專家建議中國學生:不要害怕,不要害羞,要主動地去與他們交流並承擔一小部分的家務。通過與寄宿家庭的交流了解中外文化上的差異,也可以通過對比寄宿家庭同齡孩子的處事方法來理解文化的不同。
要主動地去觀察中外文化的差異,充分利用遊學的機會。讓遊學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主動的、開放的與寄宿家庭交流溝通是不可或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