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之鄉(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

中國建築業協會專家組評審,決定授予高郵中國建築之鄉稱號[1] 。至此,高郵市繼獲得江蘇省建築之鄉、榮譽稱號後,再添國家金字招牌。建築業是高郵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建築之鄉
  • 外文名:China's rural construction
  • 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
介紹,發展建設,

介紹

到“建築之鄉”武漢市新洲區探訪,揭開了它聞名全國的秘密。 “建築之鄉”縮影:乾河村的財富故事 這是一個坐落在新洲東部地勢低洼的行政村,106國道四合莊路段寬闊馬路兩邊,是一排排兩三層小樓房。水泥道路通向每戶門口,村子隨處可見是老年人和婦女。隨便找一個人打聽便知,所有的青壯年,正奔波在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建築工地上。 “我們村人均年收入3到4萬,不少人在村里蓋高樓,很多人還去武漢發展,買了車買了房。”乾河村黨支部書記戴燦明介紹說。 村裡的國小蓋了4層,修得相當漂亮;通往村
武漢新洲
里的公路也很寬。這些都是建築能人們發了財回來修的,村里沒花一分錢。村幹部們退休了,還能去同村人在武漢開辦的建築公司打工,當個小幹部。 “我們村平均五戶出一個建築項目經理,年收入10萬到上百萬不等。”劉發財就是其中之一,他現在已經是新八建設集團有名的項目經理,最近還接了個5000萬的工程。“他是劉先成帶出去的,

發展建設

當年,劉先成和余寶琳都在村裡帶了一大批人到武漢搞建築。”戴燦明口中的劉、餘二人是同村人,新洲建築名人,分任新八建設集團(簡稱“新八集團”)、新七建設集團(簡稱“新七集團”)的董事長。 乾河村的財富故事,是新洲建築業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08年,新洲區建築業總產值達到106億,從業建築工人15萬人之多,實現利稅3億多,建築業已成為該區經濟的支撐點和增長點。 艱辛創業路:從泥瓦工到“建築王” 說起新洲建築業,繞不開新洲幾位“建築王”。他們的故事,激發著年輕一代建築工人對創業的嚮往。 劉先成,新八集團董事長,後面跟著一串響噹噹的頭銜:全國施工優秀企業家,省、市人大代表和武漢市勞動模範。 1978年高考,劉先成落榜,回家跟著師傅學泥巴匠。泥工、瓦工、抹灰工……他把每個技術行當都做了一遍。本來有文化知識基礎的劉先成,一邊做工,一邊熟悉各類建築圖紙,買書自學工程造價預算。 3年後,劉先成因為技術過硬,從一個泥瓦工做到建築隊工程預算員。1985年,這個24歲的年輕人,當上辛沖建築公司(新八集團前身)的企業法人。 他一上任,連續收到20張法院傳票,公司的“包工頭”把建設方已付款吃掉就消失了。材料商和民工只好起訴辛沖建築公司。劉先成一邊打官司,一邊帶著隊伍到處攬活。“那段時間,打官司都快打成律師了。”劉先成感嘆。後來,鎮政府派專人進駐公司“蹲點”,劉先成聘請兩名常年法律顧問。通過“大整頓”,公司終於慢慢走上正軌。 此後,路子越走越寬,劉先成和他的公司迅速發展。今天的新八集團,已進入全國前500強民企,連續兩屆名列湖北省建築企業綜合實力20強榜首。 另一位“建築王”是新科建設集團董事長姚科學,他和劉先成師出同門,卻有更辛酸的經歷。1978年,在興建葛洲壩水利工程中,一次偶然事故,姚科學不幸被萬伏高壓電擊傷,失去了右臂及雙腳7個指頭,導致終身殘廢。那年,他剛剛18歲。 傷殘後,姚科學被分配到公社水利指揮部做一名“以工代乾”的施工員,兩年後,被任命為瀕臨倒閉的公社建築施工隊隊長。獨臂殘腳的他從泥瓦工人乾起,身上懷揣10元錢獨闖武漢。20餘年之後,他所帶領的30餘人的建築隊,發展成為擁有幾千名員工的大公司。 還有一位新七集團董事長余寶琳。余寶琳比劉、姚二人的年紀小。一開始,只能幹搬磚工。因為受不了累,從工地上偷跑回家。半年後,為生計所迫,余寶琳再次回到建築隊。這個曾經逃跑的少年,痛下決心學藝。從工程預算員、資料員、再到施工安全員、技術員,一步步走到經理職位,現在,他已經是資產上億的新七集團老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