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馮培德傳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馮培德傳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馮培德傳
  • 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
  • 頁數:249頁
  • 開本:16
  • 定價:46.00
  •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編寫組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503454
  • 品牌:航空工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編輯推薦,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馮培德傳》由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家世與童年
父親
母親
母系親屬
妹妹
第二章自覺磨鍊
初露鋒芒
選擇北大
力學為本
關心時政
勞動鍛鍊
嚴格訓練
拓展領域
“社教”風雲
“文化大革命”洗禮
再教育課
第三章步入航空
奔赴618所
慣性導航
艱難起步
向實踐學習
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第四章艱苦創業
初始對準領域的開拓
慣導原理樣機的研製
訪問學者的生涯
衝擊二代慣導的嘗試
型號研製的考驗
更上一層樓的挑戰
第五章勇挑重擔
走上領導崗位
廉潔奉公的好乾部
61,8所改革的帶頭人
實現由戶縣到西安的搬遷
向科研生產經營型研究所邁進
對外合作推進研發進程
總理視察一
第六章是帥是將也是兵
“帥才”彰顯
“大將”風度
“兵趣”拾貝
第七章情系航空
關注航空機載事業的發展
關注大飛機
堅守在科研的最前沿
第八章導師風采
“人才培養是頭等大事”
“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要教書,更要育人”
第九章壯心不已
航空機載設備領域的第一名院士
全國科協系統的政協委員
尾聲
一心為了航空事業的發展
執著追求不懈探索
桃李芬芳師者風範

文摘

著作權頁:
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中,他高瞻遠矚、超前決策,以敢為人先的勇氣,狠抓科技興所之本,走科研生產一體化之路,樹立效益為核心的觀念,實現了618所由單純的科研型研究所向科研生產經營型研究所的轉變。
馮院士在618所的發展史上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優秀領導者,他為618所進一步騰飛開闢了道路。”
馮培德告別了為之整整奮鬥了35年的618所,告別了曾留下了青春與汗水的巍巍南山,告別了為之耗盡心血的慣導實驗室,也告別了和他一起奮鬥的同事們,但他不遺憾,因為他看到了在他之後:
以張新國、陳志靖為代表的新一屆所領導班子帶領618所正走向新的輝煌;
以陸志東為學術帶頭人的慣導事業在新的征途上大踏步前進;
後繼有人,這是他最大的欣慰,也是他最關心的。這就是一個老專家的胸懷,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胸懷。
關注航空機載事業的發展
作為中航工業科技委副主任,馮培德分管機載設備專業組,這是一個涉及精密機械、電子、光學等多學科、多專業的領域。

編輯推薦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馮培德傳》由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

目錄

引子
第一章家世與童年
父親
母親
母系親屬
妹妹
第二章自覺磨鍊
初露鋒芒
選擇北大
力學為本
關心時政
勞動鍛鍊
嚴格訓練
拓展領域
“社教”風雲
“文化大革命”洗禮
再教育課
第三章步入航空
奔赴618所
慣性導航
艱難起步
向實踐學習
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第四章艱苦創業
初始對準領域的開拓
慣導原理樣機的研製
訪問學者的生涯
衝擊二代慣導的嘗試
型號研製的考驗
更上一層樓的挑戰
第五章勇挑重擔
走上領導崗位
廉潔奉公的好乾部
61,8所改革的帶頭人
實現由戶縣到西安的搬遷
向科研生產經營型研究所邁進
對外合作推進研發進程
總理視察一
第六章是帥是將也是兵
“帥才”彰顯
“大將”風度
“兵趣”拾貝
第七章情系航空
關注航空機載事業的發展
關注大飛機
堅守在科研的最前沿
第八章導師風采
“人才培養是頭等大事”
“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要教書,更要育人”
第九章壯心不已
航空機載設備領域的第一名院士
全國科協系統的政協委員
尾聲
一心為了航空事業的發展
執著追求不懈探索
桃李芬芳師者風範

序言

20世紀是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偉大時代。千百萬先烈前賢用鮮血和生命爭得了百年巨變、民族復興,推翻了帝制,肇始了共和,擊敗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國,獨立於世界,贏得了尊嚴,不再受辱。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科教興國,生產力大發展,告別了饑寒,實現了小康。工業化雷鳴電掣,現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憶百年前之清末,從慈禧太后到滿朝文武開始感到科學技術的重要,辦“洋務”,派留學,改教育。但時機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運動,民情激昂,籲求“德、賽”升堂,民主治國,科教興邦。接踵而來的,是18年內戰、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戰爭。恃科學救國的青年學子,負笈留學或寒窗苦讀,多數未遇機會,辜負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國立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設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和觀象台4個研究機構,標誌著國家建制科研機構的誕生。20年後,1948年3月26日遴選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幾乎都是20世紀初留學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學家。
中國科技事業的大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49年11月1曰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學海外的科學家、工程師回到祖國,成為大規模發展中國科技事業的第一批領導骨幹。國家按計畫向蘇聯、東歐各國派遣1.8萬名各類科技人員留學,全都按期回國,成為建立科研和現代工業的骨幹力量。高等學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萬人。到21世紀初,大學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萬人,科技人力總資源量超過5000萬人,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才達1600萬人,已接近最已開發國家水平。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從一窮二白成長為科技大國。年產鋼鐵從1949年的15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粗鋼6.8億噸、鋼材8.8億噸,幾乎是8個最已開發國家(G8)總年產量的2倍,20世紀50年代鋼鐵超英趕美的夢想終於成真。水泥年產20億噸,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總產量。中國已是糧、棉、肉、蛋、水產、化肥等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保障了13億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製造業、土木、水利、電力、交通、運輸、電子通信、超級計算機等領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兩彈一星”、高峽平湖、南水北調、高公高鐵、航空航天等偉大工程的成功實施,無可爭議地表明了中國科技事業的進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全國工作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實現工業化是當務之急。大規模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大科學工程、國防工程等是工業化社會的命脈,是數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科學院張光斗、王大珩、師昌緒、張維、侯祥麟、羅沛霖等學部委員(院士)認為,為了順利完成中華民族這項歷史性任務,必須提高工程科學的地位,加速培養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國科學院原設的技術科學部已不能滿足工程科學發展的時代需要。他們於1992年致書黨中央、國務院,建議建立“中國工程科學技術院”,選舉那些在工程科學中做出重大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院士,授予終身榮譽,賦予科研和建設任務,指導學科發展,培養人才,對國家重大工程科學問題提出諮詢建議。中央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於1993年決定建立中國工程院,聘請3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遴選66名院士共96名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l 994年6月3日,召開了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選舉朱光亞院士為首任院長。中國工程院成立後,全體院士緊密團結全國工程科技界共同奮鬥,在各條戰線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貢獻。
中國的現代科技事業比歐美落後了200年,雖然在20世紀有了巨大進步,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祖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任重道遠,還需要數代人的持續奮鬥才能完成。況且。世界在進步,科學無止境,社會無終態。欲把中國建設成科技強國,屹立於世界,必須持續培養造就數代以千萬計的優秀科學家和工程師,服膺接力,擔當使命,開拓創新,更立新功。
中國工程院決定組織出版《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系列叢書》,以記錄他們對祖國和社會的豐功偉績,傳承他們治學為人的高尚品德、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他們是科技戰線的功臣、民族振興的脊樑。我們相信,這套傳記的出版,能為史書增添新章,成為史乘中寶貴的科學財富,俾後人傳承前賢篳路藍縷的創業勇氣、魄力和為國家、人民捨身奮鬥的奉獻精神。這就是中國前進的路。
宋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