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史論

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史論

《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史論》是2017年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史論
  • 作者:譚志湘
  •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出版時間:2017年
  • 頁數:475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6991885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譚志湘,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名譽會長。1963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後留院工作。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秘書長、少數民族戲曲研究室主任、文化部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會長等職務。主要從事戲曲文學、戲曲理論、戲曲史、戲曲評論、中國少數民族戲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從事戲劇創作實踐。多次擔任中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評獎專家.參與組織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主持評獎工作。在全國戲劇曹禺獎、中國少數民族戲劇獎(金孔雀獎)、央視飛天獎、文化部中國藝術節地方戲、群星獎等省部級戲劇活動中任評審。專著有:《南天一抹嫣紅——紅線女傳》、《苟慧生傳》、《時代藝人喜彩蓮》、《元代藝術與元代戲曲》、《當代中國少數民族戲曲——戲曲的對外交流》、《現代戲曲史——世界矚目的中國戲曲》、《中國藝術教材——世界矚目的中國戲曲》等,主編《永嘉崑曲十年》、《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精粹》(三種)、《中華藝術通史.元代卷》、《中國戲曲小說》(十種)、《戲曲演員傳記》(三種)、《中國藝術精品·少數民族戲曲》、《中國戲曲經典·近代戲曲》。戲劇作品:崑曲《春江琴魂》、《琵琶記》、《西廂記.猜寄》:京劇《血灑經堂》、《塞上竹》;蒲劇《曹莊妻》;話劇《英雄壯志少年郎》:小說《西廂記》、《長生殿》、《琵琶記》、《譚嗣同》、《烈士暮年——彭德懷和他的“女兒”》、《中國戲曲故事——傳統崑曲》;等等。發表戲曲理論、評論文章百餘萬字。曾獲文化部優秀編劇獎、中國戲劇節優秀編劇獎、浙江戲劇節優秀編劇獎、曹禺戲劇獎(提名)等國家獎項。

圖書目錄

少數民族戲曲篇
元代藝術與元代戲曲
清代少數民族戲曲
藏戲、壯戲、壯師劇、侗戲發展歷程
藏戲、壯劇等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不是地方戲——兼談民族劇種混淆於地方戲現象
改革開放30年中的少數民族戲劇
張庚與少數民族戲曲——談前海學派的新拓展
展現少數民族戲劇風采——第五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戲劇巡禮
談少數民族題材戲曲創作
論中國少數民族戲曲走向
論貴州近期少數民族題材戲劇創作
西雙版納訪“贊哈”——關於“贊哈”的調查
《中國戲曲精品·少數民族戲曲卷》前言
滿懷激情擁抱生活——讀《白雲鄂博》的思索
艱難跋涉勇敢超越——管窺翁國生導演追求兼評《藏羚羊》
《瘋娘》的創作與彝劇的發展
為傳統戲的改編拓出一條新路——談婺劇《崑崙女》的創作
《格桑花開的時候》,又一藏劇力作
《藏戲劇本集錦·序》——這裡有“金色的黎明”
《爨碑殘夢》漫筆——《羅遠書劇作選》代序
《傣劇教程》序
胡可,為少數民族戲劇事業默默的奉獻
以中華民族大情懷書寫少數民族戲劇——談常劍鈞的少數民族戲劇創作
他為安多藏戲嘔心瀝血——記高鵬
漢族戲曲研究篇
把繼承、借鑑、創新融為一體——23場豫劇進京演出的啟示
從原點看梅蘭芳的“移步不換形”說——梅蘭芳精神及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言
帶著泥土芬芳的南戲與《琵琶記》
中國戲曲走向世界
《中國戲曲經典·近現代卷》前言
與世遷移變舊成新——從《小欺天》、《三踡寒橋》到《屠夫狀元》看傳統戲的整理改編
談調腔《鬧九江》
尋求審美愉悅與理性思考的統一——眉戶劇《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觀後漫筆
悲劇的力量在於思考——大型新編歷史京劇《飛虎將軍》觀後
大家,福壽恆昌的秘訣——記郭漢城先生二三小事
洋溢著性格的芳香——談張繼青《痴夢》《驚夢》《尋夢》的唱腔處理
梅開二度花更艷——評石小梅塑造的侯朝宗
人物塑造最出彩——評晉劇《于成龍》
痛苦著並快樂著——談景雪變塑造的山村母親
做有識者自成家法——談宋麗的表演
一抹嫣紅南天永駐——悼念紅姐
真善美化天籟一生傾情——來自觀眾對紅線女大師的緬懷
戲曲電視劇創作探微
弘揚崑崙文化
後記

作者簡介

《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史論/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收錄的主要是作者對少數民族戲曲的研究成果,另外還有部分是作者對漢族地方戲曲的研究。少數民族戲曲追溯到元代藝術與戲曲,重點描述了藏戲、壯戲、壯師劇、侗戲、傣劇等少數民族戲曲的發展歷程,並介紹了各劇種現代戲劇的創作過程及民族特色。對於漢族地方戲曲,主要介紹了如何創新,個別劇種的唱腔處理及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