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喀斯特

中國喀斯特

中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積最大的國家,從熱帶到寒帶各種喀斯特地貌類型齊全。中國幾乎所有的省區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於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喀斯特
  • 分布面積:中國—世界之最
  • 主要分布: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
  • 喀斯特類型:地表喀斯特、地下喀斯特
地形介紹,分布,分布特徵,主要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吉林,陝西,特徵類型,地表喀斯特,地下喀斯特,形成條件,流水動力作用,氣候的影響,申遺,

地形介紹

對於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國早在16世紀(明朝)就已經開始了,這要比外國早200年左右。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於1637年~1639年用兩年的時間遨遊廣西、貴州、雲南,對中國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個地下岩洞,並對石灰岩地區的地貌形態作了詳盡細緻而又樸實生動的描述,對它們的成因作了正確的科學解釋。他寫的《徐霞客遊記》一書,可說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書。《徐霞客遊記》系統地記載了我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區域特徵。記載了洞穴形態、氣象和水文情況,是我國古代最為系統的喀斯特著作。
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是在中國南方地區選取典型的中國喀斯特若干代表地,聯合申報獲得通過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是我國政府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的分批次系列申報的世界自然遺產的總名稱。已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組成。

分布

分布特徵

中國幾乎各省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總面積約有13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5%。被埋藏於地下的則更為廣泛,有的地區累計厚度可達幾千米。以至上萬米。由此可見,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對我國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整個西南地區石灰岩連成一片,分布最廣,面積共達55萬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廣西地區出露的面積最大,達12萬平方公里,約占廣西全區總面積的60%。貴州和雲南東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積也約占該地區總酉積的50%。此外,廣東、浙江、江蘇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區等地都有大面積的石灰岩分布。
廣西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是別具特色的,這裡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則分布著連綿成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尖錐狀、寶劍狀、柱狀、塔狀等形態各異、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們站在較高處放眼望去,只見群峰密集,氣勢雄偉,猶如蒼藍色的石頭森林。它們縱橫連綿達數百公里,而且各個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構成了一個自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的峰頂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間密布著一個個深達200~400米、直徑不過100~200米的封閉小窪地。從廣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態呈有規律的變化:峰頂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漸變稀。同時,山間的封閉窪地高程也漸次下降,窪地規模也明顯增大,由數個窪地聯接成串珠狀窪地。
廣西陽朔廣西陽朔
此外,不規則的長條形谷地則逐步過渡為較開闊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稱的桂林—陽朔一帶,就是一種喀斯特強烈發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這裡是廣西東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亞熱帶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與廣西相鄰的雲貴高原區喀斯特發育的特點與廣西喀斯特有顯著的差異,其原因是雲貴高原的地質條件比廣西複雜得多,可溶性的碳酸鹽類岩層與非可溶性的砂頁岩、火山岩互動成層,再加上褶皺緊密,斷裂錯綜,因而形成許多獨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點的可溶岩體,而不像廣西那樣是一個連續分布的、褶皺平緩和岩性比較單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體。在黔南、黔西南和滇東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積連續分布的碳酸鹽類岩層,在幾百萬年前的第三紀也曾發育有熱帶、亞熱帶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紀以後,雲貴高原區地殼大幅度隆起,成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這樣就不再具備廣西那種濕熱的亞熱帶氣候條件,以溶解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遠不如廣西那樣能夠強烈地進行,故其剝蝕作用相對較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渾圓、低緩的特點,溶洞分布也遠不如廣西那樣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遠比廣西的峰林遜色。如今黔西安順的峰林,雲南路南的石林均為第三紀時尚未上升為高原前濕熱氣候條件下的產物,而不是現在涼爽的高原氣候條件下所能形成的。
雲南路南石林雲南路南石林
中國現代喀斯特的發育具有明顯的氣候分帶現象,廣西、貴州南部、湖南南部。雲南東部和緯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區稱為熱帶型,峰林地形是這一類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標誌;川東、鄂西山地和貴州高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亞熱帶型,窪地、漏斗、豎井負地形是本區的主要特徵,江蘇宜興、浙江金華與杭州等地區的溶洞與石灰岩泉也可以歸入這一類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呂梁山區、北京西山、山東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區屬溫帶型,這裡現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較微弱,地表水順裂隙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濟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國西部高山區及內陸乾旱區則屬於寒帶型和乾旱型,這裡由於晝夜溫度變化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蝕作用也就不十分明顯了。

主要分布

中國喀斯特的主要景觀區分布
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為我國的旅遊業帶來無限生機,並且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性多樣,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寶貴財富。
我國著名的喀斯特景觀名勝區分布:

廣東

肇慶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瀲灩,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種奇特的溶洞堆積地貌。

廣西

廣西蘆笛岩廣西蘆笛岩
桂林山水陽朔風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橋等地表喀斯特景觀著稱於世,並且是山中有洞,“無洞不奇”。以岩洞地貌為主的蘆迪岩洞景觀,景觀內有各種奇態異狀的溶洞堆積地貌,形成了“碧蓮玉筍”的洞天奇觀;七星岩石鐘乳構成的地下畫廊,真是玲琅滿目;武鳴伊嶺岩,北流溝漏洞,柳州都樂岩,鹿寨香橋岩,興平蓮花岩,興安乳洞,永福百壽岩,宜山白龍洞凌雲水源洞龍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觀區。

雲南

雲南路南石林風景區:地表峰林奇布,主要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觀,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兩側,各種形態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全國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橋等20片石林足見本省石林分布面積之廣;溶洞景觀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鄉溶洞等。
貴州織金洞貴州織金洞

貴州

貴州省有興義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區;中國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岩壁為瀑布華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較多,主要有黃果樹瀑布附近龍宮洞,貴陽地下公園,鎮寧犀牛洞,鎮遠的青龍洞,龍山的仙人洞,貴州的織金洞黔靈山麒麟洞

四川

九寨溝鈣華灘流屬於水下地表堆積地貌,如珍珠灘瀑布;黃龍風景區鈣化池、鈣化坡、鈣化穴等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觀石柱縣新石拱橋為喀斯特天生橋地貌。
樂業大石圍天坑樂業大石圍天坑

湖南

武陵源黃龍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觀,各種堆積地貌羅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奧妙無窮。

江西

鄱陽湖口石鐘山景區絕壁臨江洞穴遍布;彭澤龍宮洞長2000米,洞內可泛舟觀景,堪稱“地下藝術宮殿”。

浙江

瑤琳仙境,位於桐廬縣,是浙江省規模恢弘、景觀壯麗的岩溶洞穴旅遊勝地,也是浙江迄今發現的最大洞穴;洞長1000米,共有6個洞天,以“雄、奇、麗、深”聞名於世。

江蘇

宜興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稱,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又稱“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異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龍宮

吉林

通化鴨園溶洞,有四個大廳,洞內滿布石柱、石筍、石鐘乳、石瀑、石簾、石蓮花、石幔等堆積景觀,並且深處有溶岩潭,深不可測,無法前往。
漢中南鄭小南海觀音洞漢中南鄭小南海觀音洞

陝西

陝西南部漢中、安康商洛境內,也分布有大量溶洞等喀斯特景觀
這些地方既可以進行旅遊觀光又可以進行科研考察,是旅遊觀光的明珠,是科學研究的寶庫。

特徵類型

地表喀斯特

(1)溶溝和石芽
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動過程中不斷對岩石溶蝕和侵蝕,從而形成的石質溝槽;石芽指突出於溶溝之間的石脊,其實它是溶溝形成過程中的殘餘物。雲南地區的石林就是發育比較好的形態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條件是厚層、質純、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稀疏和濕熱的氣候環境。
(2)天坑豎井
主要是由於岩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斗狀的圓形窪地或豎井狀的洞,在我國的重慶和四川南部地區分布較為廣泛,他形成於陡峭的坡地兩側和窪地、盆地底部,因為流水沿著岩石的裂隙侵蝕強烈,所以天坑或豎井深達幾十米到幾百米。
重慶武隆後坪天坑重慶武隆後坪天坑
(3)溶蝕窪地溶蝕谷地
溶蝕窪地是一種範圍廣,近似圓形的封閉性岩溶窪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澇,旱季易乾。面積一半數平方千米至十幾平方千米。溶蝕谷地是溶蝕窪地進一步擴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構造影響比較大,面積更為廣,一般數十平方千米至數百平方千米,平麵條狀分布,長達數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徑流,例如廣西都安有一溶蝕谷地寬一公里,長十公里。這種喀斯特地形在我國雲貴高原分布廣泛,當地人稱之為“壩”。
(4)乾谷
乾谷是地表徑流消失後岩溶區遺留下來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著谷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這種地表徑流轉為地下徑流的現象叫做伏流。還有一種形成原因即人類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的結果。這樣的地貌類型在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比較常見。
(5)峰林、峰叢、孤峰、天生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我國廣西風光獨特,岩溶作用是形成這天然屏風的主要原因。
峰叢是可溶性岩受到強烈溶蝕而形成的山峰集合體。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演化而形成的。當然,在新構造作用下,峰林會隨著地殼的上升轉化為峰叢。山峰表現為錐狀、塔狀、圓柱狀等尖銳峰體,表面發育石芽、溶溝,山峰之間又常常有溶洞、豎井。峰叢地貌可以說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館。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
孤峰是岩溶區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殼長期穩定而無太大的地質運動。奇特美麗的桂林山水會把大自然對它的寵愛告訴你。
天生橋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蝕而形成的拱橋狀地貌。
(6)地表鈣華堆積
這是一類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華,鈣華堤壩和岩溶泉華。
九寨溝鈣華九寨溝鈣華
瀑布華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內力作用減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華。我國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屬於這一種。
鈣華堤壩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滲透的岩溶水地下徑流一段距離後,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並且有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出多種色彩。這種地貌在我國四川黃龍寺一代分布較廣,黃龍寺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說與這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緊密相連。
岩溶泉華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湧出地表,由於溫度升高和壓力減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鈣華沉積,長時間的積累使泉華形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幅美景。這種喀斯特地貌在我國雲南較為常見。

地下喀斯特

(1)溶洞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幔等。小的連一個人都難以通過。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果。溶洞景觀在我國的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分布較為廣泛。
(2)溶蝕地貌——石鍋和邊槽
如果一個溶洞頂部的某一局部地點受到較為強烈的紊流作用,隨著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頂側凹入的弧形面,這樣的地貌稱為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向洞測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溶蝕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見。
堆積地貌是溶洞景觀中的精華部分,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溶洞中你盡可以欣賞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
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岩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著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並在滴水處不斷沉澱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
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積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並不斷沉積的產物,它與石鐘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
石鐘乳和石筍的橫剖面都具有同心圓結構。
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並逐漸結合成一體,隨著岩溶水的不斷沉積,慢慢形成粗壯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著洞壁呈薄膜狀的漫流過程中CaCO3逐漸沉積的產物,一般呈片狀、層狀,並且有彎曲的流紋,高者達數十米,非常壯觀。
邊石堤是指溶洞底部兩側堤狀堆積物,高度一般幾厘米到幾十厘米,呈弧形階梯狀。
另外,在溶洞中還有許多奇特的景觀,有的似蓮花開放,有的如樹枝伸展,還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形成條件

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裡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岩、硫酸鹽岩和鹵化鹽岩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岩>硫酸鹽岩> 碳酸鹽岩;由於碳酸鹽岩種類較多,其各類岩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雲岩> 泥灰岩。從岩石結構分析 ,結晶質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強,岩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並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流水動力作用

(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下面幾個化學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進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離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與CaCO3反應生成HCO3-,從而使CaCO3溶解)
這幾步反應在大自然間是十分複雜的過程,因為溫度,氣壓,生物,土壤等許多自然條件制約著反應的進行,並且這些反應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應向右進行,就有利於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進行就比較容易,反之則不利於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麼?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岩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於岩溶作用的深入。

氣候的影響

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並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續進行。

申遺

雲南石林以“中國喀斯特”名稱申遺
1991年8月,雲南石林以“中國喀斯特”名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1992年5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桑塞爾博士和盧卡斯博士應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和國家建設部的邀請到雲南石林做非正式評估考察。考察後認為石林缺乏國際性對比研究,無法證明石林“中國喀斯特”的代表性和普遍意義,建議中國政府撤回申報文本,暫緩申報。
2001年5月26日—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和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馬來西亞穆魯召開亞太地區喀斯特生態系統與世界遺產論壇會,會上明確提出不接受單個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項目的申報。世界遺產中心和IUCN專家明確表示願意幫助和支持“中國喀斯特”的捆綁申報以及保護和管理。
“中國喀斯特”名稱醞釀聯合申報
2002年4月,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亞洲辦公室漢斯博士和王鐵姆先生對石林自然遺產資源考察後與國家建設部就如何進行“中國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和改進申報地保護與管理問題進行磋商。
2002年11月1日—5日,IUCN亞洲辦公室漢斯博士、王鐵姆先生以及世界喀斯特專家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威廉士教授和馬來西亞穆魯國家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地)主任克拉克教授在石林國際研討會上對“中國喀斯特”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組織形式等相關問題提出極富創造性的建議。
2003年3月25日,在貴州省建設廳召開了貴州錐狀喀斯特申報列入“中國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預選文本初審會。初審會邀請了省直有關部門、申報地有關領導及貴州知名專家學者參加。
2003年10月28日—29日,國家建設部在貴州興義組織召開“中國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座談會”,會上,建設部專家顧問、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宋林華研究員對世界喀斯特的分布及特點作了論述,並對“中國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了充分闡述。最後,會議確定了“中國喀斯特”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相關事宜,決定於2005年底確定捆綁聯合申報的名單,並完成了申報文本的編寫,爭取2006年遞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王鳳武、建設部城建司風景處副處長左小平,貴州建設廳廳長李光榮、貴州省世界遺產申報管理中心主任傅玉良、雲南省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副局長陳小虎、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廳規劃園林處副處長張高、重慶市園林局風景處處長郎宏遠、貴州省興義市人民政府、黔西南州建設局、黔南州建設局、馬嶺河峽谷風景名勝區荔波縣人民政府、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舞陽河風景名勝區龍宮風景名勝區、織金洞風景名勝區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紅楓湖風景名勝區等單位主要領導及專家60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改用“中國南方喀斯特”名稱聯合申遺
2004年9月20日—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建設部在昆明舉辦了世界遺產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研討會。會上,IUCN喀斯特專家、紐西蘭威廉士教授、澳大利亞史密斯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教授、中國岩溶研究所朱學穩教授等國內外專家,針對中國喀斯特的地域分布情況,提出將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中國喀斯特”名稱改為“中國南方喀斯特”,提議得到了與會國內外專家的支持。
此後,“中國喀斯特”不再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的名稱出現。
2007年6月23日—7月3日,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中國南方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在此次大會上由21個成員國投票表決,貴州省委王富玉副書記、省建設廳姬保山副廳長作為國家代表團團員參加大會,同時,貴州省由省建設廳李光榮廳長率領16人工作團赴紐西蘭為大會及國家代表團做好服務工作。“中國南方喀斯特”(貴州荔波、雲南石林、重慶武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於紐西蘭當地時間27日下午13:30分(台北時間27日9:30分)接受大會審議,並於當地時間27日下午18:17分(台北時間27日14:17分)經21國代表審議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7年6月,重慶武隆、貴州荔波與雲南石林一起,被列為“捆綁”申報的世界自然遺產。貴州荔波縣位於有“喀斯特王國”之稱的貴州南部,荔波喀斯特因其典型的錐狀喀斯特地貌及生物多樣性等原因成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傑出代表。
新華網重慶11月7日電為了使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免受破壞,重慶市將按照世界遺產公約和遺產地管理規範的要求,加強對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促進其可持續開發利用。
重慶武隆喀斯特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芙蓉洞天生三橋、後坪沖蝕型天坑喀斯特系統。在6月27日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重慶武隆喀斯特與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喀斯特一起,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申遺成功後,重慶市根據國內外專家建議,對核心區和緩衝區進行了調整,核心區和緩衝區總面積為380平方公里。
新的緩衝區劃定分考慮了水系的完整,以烏江為紐帶,將芙蓉洞、天生三橋、後坪天坑三個地區,通過完整水系串聯起來。三個支流地段上形成不同類型的典型喀斯特景觀。武隆縣將對調整後的核心區、緩衝區實施退耕還林,涉及仙女山、巷口、火爐等11個鄉鎮,面積96000餘畝。
重慶市交通部門和武隆縣將進一步完善遺產地內的路網,連通芙蓉洞天生三橋、後坪天坑,並將仙女山串聯起來形成環線旅遊。連線各景區的道路不追求速度,而是打造生態公路。
為保證遺產地不受傷害,武隆縣將在主要交通集散地和出入口設定視頻監控系統,把監控範圍擴大到遺產地的所有區域。目前,芙蓉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已完成衛星實時監測監控系統的建設工程。
在遺產地內,重慶市將建設環境監測站,配備監測儀器及專業人員,對遺產地的水體、大氣、溫度、濕度等定期監測,確保遺產地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對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也將進行監測、治理。
據悉,重慶市還將對武隆喀斯特世界遺產保護進行立法,明確遺產地內的禁止行為,並規範各種活動,將遺產地的管理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
為了使世界自然遺產免受破壞,重慶市將按照世界遺產公約和遺產地管理規範的要求,加強對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促進其可持續開發利用。
重慶武隆喀斯特是我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芙蓉洞天生三橋、後坪沖蝕型天坑喀斯特系統。在今年6月27日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重慶武隆喀斯特與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喀斯特一起,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申遺成功後,重慶市根據國內外專家建議,對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和緩衝區進行了調整,核心區和緩衝區總面積為380平方公里。新的緩衝區劃定考慮了水系的完整,以烏江為紐帶,將芙蓉洞、天生三橋、後坪天坑三個地區,通過完整水系串聯起來,三個支流地段上形成不同類型的典型喀斯特景觀。武隆縣將對調整後的核心區、緩衝區實施退耕還林,涉及仙女山、巷口、火爐等11個鄉鎮,面積96000餘畝。
在遺產地內,重慶市將建設環境監測站,配備監測儀器及專業人員,對遺產地的水體、大氣、溫度、濕度等定期監測,確保遺產地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對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也將進行監測、治理。
據悉,重慶市還將對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保護進行立法,明確遺產地內的禁止行為,並規範各種活動,將遺產地的管理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