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轉化與範式:紀念張岱年先生九十五誕辰暨中國文化綜合創新學術研究討會文集

中國哲學的轉化與範式:紀念張岱年先生九十五誕辰暨中國文化綜合創新學術研究討會文集

《中國哲學的轉化與範式》應是一部祝賀文集,但卻變成了紀念文集。2004年4月,正當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中國思想史研究室合辦,由北京世紀群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祝賀張岱年先生從教70周年暨95華誕--中國文化綜合創新學術研討會"加緊籌備之際,不意先生摔傷住院,更不意先生竟無以復起,不幸於4月24日溘然長逝,無緣5月中旬的祝賀盛會。天耶人耶,何從質哉!原計畫的祝賀會,只得改為紀念會,會議在悲痛和哀悼的氣氛中進行,出席會議的代表,會聚在清華大學主樓會場,共同緬懷先生的事跡,追思先生的風範,紹述先生的偉業,光大先生的遺志;聚集在清華大學近春園賓館,共同討論先生的學術和思想,探討中國文化和哲學中的種種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哲學的轉化與範式:紀念張岱年先生九十五誕辰暨中國文化綜合創新學術研究討會文集
  • 類型:張岱年
  • 出版日期:2006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4825687
  • 品牌:中州古籍出版社
  • 作者:王中江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頁數:722頁
  • 開本:16
  • 定價:80.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
張岱年1928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1933年,受聘清華大學哲學系,1951年,晉升為教授;1952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他主張文化綜合創新,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為了紀念張岱年先生九十歲誕辰,特此編寫《中國哲學的轉化與範式》,予以懷念!

作者簡介

張岱年(1909-2004)字季同,祖籍河北省獻縣。1928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1933年,受聘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1年,晉升為教授;1952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統教授。主張文化綜合創新,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代表作有《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發微》、《真與善的探索》、《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等。

圖書目錄

前言
——薪盡火猶傳經世文章流千古
幸依門下羞負業師
——送老師張岱年先生走好
懷念張岱年先生
悼師詞
哲人其萎功業長存
——深切悼念張岱年先生
綜合創新是儒家的學術傳統
紀念張岱年先生
為學、為師、為人
——岱年師散憶
寓豪氣於平實之中
——悼念張岱年先生
一代師表大家氣象
——緬懷張岱年先生
我眼中的公公張岱年和婆婆馮讓蘭
追思最後時日的張岱年先生
民族復興與“以人為本”
一懷念張岱年先生
張岱年的學術思想及其人格魅力
張岱年論讀書治學
張岱年先生的學術貢獻
張岱年先生的學術方向
直道而行坎坷路
——恩師岱年瑣憶
張岱年先生和岡田武彥先生
求真的探索
——紀念張岱年教授從教七十年
為學與做人
——淺談我對張岱年先生的幾點認識
張岱年先生其人其學
張岱年先生五進清華園的情愫
——為慶祝張岱年先生九十五華誕而寫
民族文化復興的追求者
——寫於張岱年先生九十五華誕之際
張岱年先生的愛國情懷
張岱年在20世紀中國哲學史中應有之地位
張岱年先生心中的中國哲學
——讀《中國哲學大綱》
張岱年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研究
讀《中國哲學大綱》兼論中國哲學特質
探求中國哲學史的學科獨立性
——從胡適、馮友蘭到張岱年
中國哲學的繼往與開來
——張岱年先生在20世紀30、40年代的
中國哲學觀及其啟示
張岱年的知識論對處理傳統中國哲學問題的突破
20世紀中國哲學三種基本理論範式述評
——以胡適、牟宗三、張岱年為例
張岱年先生的儒學觀
張岱年先生論孟子
論張岱年對王夫之哲學思想的研究
張岱年思想的特質與名稱
張岱年的哲學思想
張岱年與邏輯分析方法
張岱年先生與唯物論
倡導和實踐邏輯分析方法的典範
——張岱年先生對哲學思維方法的貢獻
辨名與析理
——張岱年“邏輯”思想述評
張岱年論“本體”
懷特海與張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
簡說張岱年的天人合一觀
論張岱年的人生哲學思想
試析張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
論張岱年先生在唯物辯證法論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張岱年先生哲學的“綜合”創新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
再論文化的綜合與創新
——張岱年先生對文化建設的傑出貢獻
中國文化其命維新
——張岱年先生的“文化綜合創新論”的特質
創造的綜合和文化的創造主義:張岱年30年代的文化觀
張岱年的文化觀
——一種具後現代主義色彩的詮釋
新世紀中國哲學大綱
——綜創論視野中的新哲學探索
張岱年與“綜合創新”文化觀的確立
文化綜合創新之可能性分析
孔孟之間與老莊之間
和合學的根基
儒家的成才智慧及其現實意義
曾子在先秦儒學中的重要地位
儒家的道德人格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走向
綜合創新與人性論新說
論自然崇拜在中國人信仰體系中的意義
論《墨辯》的分析方法
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淮南子》簡論
張載“性”論略談
象山心學有融攝朱子理學之勢
試論許衡理學思想的特色
潘思榘易學述要
惠棟與考據學的義理世界
中國古代文化中孔子形象的三維透視
聖王崇拜探源
——先秦諸子聖王崇拜思想與上古政治文化傳統
關於漁捕文化
編後記

文摘

哲人其萎功業長存
--深切悼念張岱年先生
方立天
正當學界即將於5月中旬祝賀張岱年先生從教七十周年暨九十五華誕,並舉行“中國文化綜合創新學術研討會”之際,不意先生於4月24日凌晨因心力衰竭遽爾逝去。噩耗傳來,真是令人萬分悲痛!這是我國學術界的重大損失!從此我們再也聽不到先生睿智深沉的談話和剴切中肯的教誨了。
張岱年先生是蜚聲中外的著名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文化學家。他在七十年的學術生涯中,於著述和教學兩方面都成就了重要業績,他的重大貢獻值得永恆景仰。
張岱年先生馳騁的學術領域,從成果和影響來看,一是中國哲學,二是中國倫理,三是中國文化,然後是哲學原理和哲學範疇五個方面。先生學術思想的專長,第一是致力於發揚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優良傳統,他特別推崇老子的辯證法和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思想。第二是特別重視範疇的研究,他在中國哲學問題解析方面的研究,清晰完美,具有開創性的貢獻。第三是重視中國倫理思想。中國哲學很大一部分是倫理學內容,張先生恰恰對中國倫理思想作了深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第四,張先生是我們國家少數的比較早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結合起來的學者,在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是一位拓荒者。第五,在文化學方面,張先生始終關注我國新文化建設的道路、方針問題,他在先前提出“文化析取”、“文化創造”、“綜合創造”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綜合創新論”,影響極為深廣。他把中華民族基本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稱之為“中華精神”,並界說為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核心,其意義十分重大。

後記

作為這部書的編者,我想有必要說明一下有關情況。
這部書本應是一部祝賀文集,但卻變成了紀念文集。2004年4月,正當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中國思想史研究室合辦,由北京世紀群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祝賀張岱年先生從教70周年暨95華誕——中國文化綜合創新學術研討會”加緊籌備之際,不意先生摔傷住院,更不意先生竟無以復起,不幸於4月24日溘然長逝,無緣5月中旬的祝賀盛會。天耶人耶,何從質哉!原計畫的祝賀會,只得改為紀念會,會議在悲痛和哀悼的氣氛中進行,出席會議的代表,會聚在清華大學主樓會場,共同緬懷先生的事跡,追思先生的風範,紹述先生的偉業,光大先生的遺志;聚集在清華大學近春園賓館,共同討論先生的學術和思想,探討中國文化和哲學中的種種問題。其紀念亦堪稱盛會,唯先生不復見矣。
收入紀念文集的論文,大都是會議代表提供的論文,部分是會後補充和增加的。根據文章和論文的內容,編者進行了編排,全書總體上由三大方面構成,一是紀念張先生的文章;二是研究張先生的學術和哲學的論文;三是研究中國哲學和文化的論文。讀者自然不難看出,無須多說。張先生一生不息地探尋和追求,都是用一種開放兼容和析取選擇的方法,改造、擴展、轉化中國哲學和文化,建立了他的哲學範式,建立了他的中國哲學及文化範式,在風雲激盪的時代,卓然開創了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新“典範”,為我們提供了深厚的精神遺產和思想資源。

序言

一年前的今日,一代宗師張岱年先生(1909~2004年)與世長辭,中國哲壇上的一顆巨星隕落。莘莘學子抑制內心的悲痛,紛紛撰出論文,闡發、弘揚張岱年先生的道德文章,以寄託哀思。我想,這應是緬懷先哲的最好方式。
張岱年先生出生於20世紀之初,當時的中國,外有帝國主義的人侵,內有軍閥的割據,民族蒙恥,民生凋敝,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秋。這時,年輕的張岱年以滿腔愛國熱忱,立下了“報效祖國”的宏願,並選擇了他自己的救國道路。1933年,他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應聘於清華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從此,他走上了從事教育和理論研究的救國之道,並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度過了七十個春秋。七十年如一日,他默默地耕耘在教育園地,為祖國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有用之才,遍布在全國各地,擔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七十年如一日,他潛心於理論研究,碩果纍纍,為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作出了重大業績。
繼“五四”運動之後,在20世紀30、40年代,系統的辯證唯物論哲學和社會主義文化,以及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學和文化紛紛傳人中國,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已不能完全適用於新時代的需要,必須更新、轉型。這是歷史提出的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