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前考古龍崗論壇

中國史前考古龍崗論壇依託漢中市南鄭縣龍崗寺國家大遺址保護與考古項目考古新收穫的契機而舉辦,標誌陝西漢水流域史前考古工作在長期沉寂之後的又一次啟航,其成果必將極大推進漢水上游乃至整個陝西考古研究的深化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提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史前考古龍崗論壇
簡述,考古中的重要地位,

簡述

2015年11月6日至9日,由陝西省考古學會和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史前考古龍崗論壇”在陝西漢中成功召開。會議期間,龍崗寺遺址舊石器考古組領隊王社江和新石器考古組領隊馬明志分別就漢中盆地調查與龍崗寺等遺址的舊、新石器遺存發掘工作與收穫做了主旨發言。來自各地的明賢秀士共聚一堂,對龍崗寺遺址及相關學術熱點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陝西史前考古歷史悠長。最早的舊石器考古活動可追溯到1898年義大利人吉利歐里(E﹒H﹒Giglioli)在延安地區的調查,或至少到1922年法國地質生物學家桑志華對靖邊縣薩拉烏蘇河小橋畔村“河套人”化石、動物化石及其他舊石器文化遺存的考察認定。經過長期的積累,陝西舊石器考古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年代序列,以藍田直立人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蜚聲中外,洛南盆地花石浪龍牙洞遺址及曠野類型舊石器地點群石器工業和聚落形態的綜合研究更是全球矚目。近年發現的距今2萬年至1.5萬年的宜川龍王辿遺址,對於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北方旱地農業的起源,以及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等重大學術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1923年春,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對西安十里舖遺址的調查標誌著陝西新石器時代考古之肇始。1933年,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徐炳昶率蘇秉琦等人在渭水流域調查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遺址,並於1934年對寶雞鬥雞台遺址進行了發掘,開啟了陝西現代考古的第一鏟。1951年蘇秉琦先生對灃河流域進行調查時,在客省莊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客省莊文化和周文化的“三疊層”。1953~1957年,石興邦先生主持對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創中國聚落考古之先河。在三門峽水庫建設考古工作中,張忠培先生通過對華縣、渭南的調查發掘工作,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考古學年代標尺和參照系;通過泉護村遺址的發掘,首次對廟底溝文化進行了分期;對元君廟墓地的發掘開創了對社會組織結構的探索研究。1972年至1979年,鞏啟明先生主持對臨潼姜寨遺址的發掘,首次完整揭示了中國史前時期的聚落。魏京武先生長期主持漢水上游的考古工作。1961年,他在西鄉李家村遺址發掘出的前仰韶時期文化遺存,受到夏鼐、蘇秉琦等學界泰斗的高度評價。
1980~198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漢江上游的考古工作基本確立了這裡的新石器文化序列,讓學界意識到以渭水流域為核心的老官台文化及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已拓展至長江流域。1983~1984年,南鄭龍崗寺遺址的發掘首次在漢水流域完整揭示了老官台文化及半坡文化氏族墓地,從而使得漢水流域的新石器考古研究躍升到新的領域和層級。
還要強調的是,蘇秉琦先生構建的中國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和嚴文明先生對仰韶文化的研究體系中,陝西史前考古均占居了極其重要的核心地位。

考古中的重要地位

陝西史前考古輝煌的歷史,顯現了陝西史前考古在全國乃至世界考古中的重要地位。
回顧往昔,我們不禁感慨前輩學者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如果說我能看的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近年來,我們出版了石興邦先生的口述歷史和論文集,召開了鬥雞台遺址發掘紀念會。借本次會議之良機,特邀魏京武先生現場指導龍崗寺遺址和漢水上游新階段的考古工作,並舉辦了《鞏啟明史前考古論文集》首發式。
同時,陝西的史前考古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更有高校及域外科研機構的智慧和貢獻。為了將在陝從事史前考古的工作者團結起來,在這次龍崗史前考古論壇召開的前夕,我們成立了陝西省考古學會史前專業委員會,這是我國省級考古學會成立的第一個史前專業委員會。它的成立,必將促進在陝從事史前考古眾團隊的學術交流,有利於陝西乃至全國史前考古事業的持續發展。
“十一五”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迅速提升和國家文化遺產保護戰略的實施,大批重要的古遺址入圍國家大遺址保護和考古研究項目,中國的考古科研工作悄然邁進了依託大遺址保護和大型課題而展開的新階段。
在此背景下,陝西史前考古迅速做出戰略調整,結合陝北、關中和陝南三個地域的自然地理背景和考古學文化區系傳統,構建了三大史前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科研平台。
關中地區是中國史前最強勢的核心文化腹地,仰韶時代的廟底溝文化完成了廣袤疆域文化的整合運動,西至甘青、北越陰山、東達海岱、南跨長江,影響疆域之廣、文化整合程度之深、對“早期中國”的形成影響之久遠,在史前時期是絕無僅有的。近年來,隨著高陵楊官寨廟底溝文化大型環壕聚落及成墓地的發現,首次為學界展示了仰韶時代鼎盛時期的聚落規模和布局信息。目前,楊官寨遺址已入圍“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課題。依託該遺址發掘和科研平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制定了“環關中地區廟底溝文化聚落形態研究”課題,擬通過多個代表性流域的區域系統調查和典型遺址發掘研究,探索廟底溝文化的發展機制、聚落與社會進程等學術問題,挖掘以廟底溝文化為核心的仰韶時代對“早期中國”和文明起源的長時段“牽引”作用。
2011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有規劃地培育了以神木石峁城址為代表的陝北考古科研平台。依託重要考古發現和科研平台,我們將對整個陝北地區進行點、線、面三層級科研規劃,即以核心城址發掘為代表的“陣地戰”、典型遺址發掘為特色的“游擊戰”、廣域調查為手段的“運動戰”相結合的戰略。本次龍崗論壇期間,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已經就此進行了協商,大家一致認為,有必要組建“中國北方文化區的崛起與北方文明起源模式研究”總課題組,爭取國家支持,發揮團隊作戰、多學科合作、多省區聯動的優勢,全面而有重心地提升陝北及相關區域的新石器考古研究水平。
漢水及嘉陵江是長江流域與陝西黃河流域的紐帶。1960~1980年代,魏京武先生領銜的考古工作為漢水上游史前考古打下堅實的基礎,極大拓展了陝西學者的學術視野和科研陣地。2012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漢中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張忠培先生等學界前輩的關心下,龍崗寺遺址入圍“十二五”期間國家大遺址。三年來,我們不僅對龍崗寺舊石器、新石器及青銅時代遺存發掘研究取得重大收穫,更以此為支撐點,全面重啟漢水上游和嘉陵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和研究。陝南地區史前考古將龍崗寺遺址課題平台,成為環巴山地帶考古研究的新亮點。
關中、陝北、陝南三大課題平台的設立,涵蓋了農牧交匯、旱作農業和稻作農業等中國最重要的幾種生業文化模式,由此而開展的考古工作,不僅對認識史前時期的陝西、史前的中國乃至史前的東亞大陸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吹響了“一帶一路”大戰略的號角,這是服務全人類的偉大舉措。隨著考古學的普及和考古研究的深化,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歷史時期的絲綢之路,其實早在史前時代,其作為文化通道就已經“鑿空”。石峁所代表的北方地區石城聚落和將要啟動的北方諸省聯動大課題,正是探索中國北方文化帶與東西方文化交流歷程的重要科研載體。楊官寨仰韶時代大型中心聚落代表了早期中國的文化整合和“文化意義上的中國”的崛起。只有通過這樣的大型課題,才能更好、更快地挖掘出中國文明的本質內涵,及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歷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增加中國在這一世界熱門課題領域的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同時,有利於世界理解早期中國對古代西方文化的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