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語詞類譚

中國古代文化語詞類譚

《中國古代文化語詞類譚》是2007年5月1日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作新。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文化知識,包括服裝穿戴、食品飲料、房屋建築、行路交通、行局禮儀、人際稱謂和薦享祭祀等方面。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文化語詞類譚
  • 頁數:216頁
  •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5月1日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62235139, 9787562235132
條形碼: 9787562235132
尺寸: 21 x 14.7 x 1.2 cm
重量: 281 g

作者簡介

王作新,男,1957年生,湖北枝江人。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先後獲文學碩士、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三峽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兼任湖北省語言學會理事,宜昌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赴韓國講學。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出版的專著有《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語言民俗》、《三峽民間習俗概觀》和《三峽方言研究——宜昌方言詞語及文字彙釋考議》。

內容簡介

要有效地認識掌握古代文化語詞,可以遵循以下原則來展開:
(1)選詞常用性。古代的語詞,即便只是文化語詞,也是難於在有限的時日裡被消化殆盡的。面對紛雜的語詞,有必要進行適當的篩選。篩選的原則首先即可定位於常用性。常用性,從語詞的出現情況來說,也即常見性。一般說來,語詞的使用頻率和常見度與其所反映的事象在該文化系統中的地位成正比。換言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接觸廣泛、套用普遍、認識深刻的事象,其在語言中的語詞符號也往往會具有常見、常用性。
(2)組織系統性。單個的字詞考釋,有利於對個別字詞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但是個別零星,難成規模系統,如果以類相從,據義系聯,便能相互串結,觸類而通。我國傳統的語言文字學著作,特別是字詞類的要典,如《爾雅》、《方言》、《廣雅》、《釋名》以及《說文解字》等,莫不如是。這樣的安排原本是為便於系統地認識,有效地掌握而作出的。
(3)內容綜合性。單純的字詞解釋,基本上從語言的層面來展開,印聚焦於語言文字的形音義的詮釋和考辨,這是學科專門化的一種體現,中國的“國小”傳統,雖然循著解經的目標,但在操作上也基本上是在文字、音韻、訓詁的圈子裡來進行。這樣的訓釋與考辨,有利於促進語言文字之學的進步與發展,但是,對於真正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古代的文化語詞,卻顯然存在不足,因為,文化語詞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為依託,與一定的時代歷史相聯結。因此如果將文化語詞與其生成的文化歷史緊密結合起來,將能使語詞顯現出歷史的面貌,增強歷史感,更具立體感。
(4)材料、方法多樣性。傳統的學術研究,基本上依據傳世的文獻來展開,自真正的考古學在中國萌芽和發生,傳世文獻與地下實物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得以在學界採用,繼而受到西方文化人類學的影響,我國古來為著禮治目標而形成的“禮失而求諸野”的認識,也套用到了學術的研究,於是,材料與方法的多樣性便體現出來了。在文化語詞的考辨與歷史敘述中,採用這樣的綜合方法,無疑會增強所述事實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5)詮釋充分性。研究的對象既然是語詞,那么對單個語詞的形音義的解釋就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同時,採用類義聚合的方法,將同類系的語詞聯結在一起,若以系統的觀念為指導,在單個語詞的解釋基礎上,更進一步,對聚合在一起而語義相近的語詞進行語義成分的異同辨析,則將更有助於對語詞的共性特徵與個性特點的真切認識。
《中國古代文化語詞類譚》的寫作,正是依照上述原則而完成的。

目錄

前言
一 服裝穿戴
(一)頭衣種種
(二)上衣與下裳
(三)足衣種種
(四)“五服”
二 食品飲料
(一)古代食物類說
(二)肉食品類譚概
(三)蔬菜瓜果談要
(四)飲品與飲用器
(五)熟食製作及動物的肢解
三 房屋建築
(一)一般住所
(二)館舍亭台
(三)貯物場所
(四)廁所名義及其文化內涵
四 行路交通
(一)古代舟船述要
(二)舟船部件述要
(三)古代車名疏要
(四)古車部件名稱疏要
(五)古代駕車之馬與馬具
(六)先秦車輛的乘員及乘車習俗
五 起居交誼
(一)古代的坐具與坐姿
(二)朝聘禮儀稱名通釋
(三)古代行禮方式舉要
(四)“隱几而臥”
六 人際稱謂
(一)姓名字號
(二)親屬稱謂
(三)亞親稱渭
(四)謙稱尊稱
七 文字書籍
(一)“文字”名稱史述
(二)書籍材料及其名稱
(三)書籍的材料加工與寫印
(四)書籍的裝幀及相關名稱
(五)書籍的內部構成及相關名稱
八 時間年歲
(一)一日之內的時間詞
(二)古代短時詞辨釋
(三)年齡代稱
九 死喪葬埋
(一)人死別稱辨釋
(二)喪葬物事舉要
(三)“墳塋詞”及其文化內涵
十 薦享祭祀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