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及歷史演變

中國古代建築及歷史演變

《中國古代建築及歷史演變》是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寶通。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演變
  • 作者:何寶通
  • ISBN:978-7-301-17287-2
  • 定價:39.00元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前言,

圖書信息

書名: 中國古代建築及歷史演變
作者:何寶通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年9月1日
ISBN:978-7-301-17287-2
開本:16
裝幀:平裝
正文語種:中文
定價:39.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為藝術院校影視美術設計、舞台美術、建築、環藝設計等專業的“古代建築”課程所用的教材。教材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古代官式建築,包括木作、磚瓦作、石作、油漆彩畫作等,較全面、通俗地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與製作;二是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演變,重點介紹自原始社會至清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特點。

作者簡介

何寶通,副教授,男,漢族,中共黨員,1938年出生,天津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後留校任教。曾任美術系副主任、學院副院長,併兼任中國電影美術學會副秘書長和中國建築史學會學術委員等職。講授過《電影美術設計》、《建築》等課程。他擅長書法,潛心建築藝術。曾在電影《我們的田野》、《一代妖后》,以及電視劇《末代皇帝》、《三國演義》中任美術師、總美術師,獲《末代皇帝》美術飛天獎ABE獎。《三國演義》拍攝前後,他作為總美術師,更是鑽研古籍,遍尋古蹟,為風雲際會的"三足鼎立"設計了富有該歷史時期特徵的布景造型的藝術形象,並發表了有關赤壁古戰場的寫景散文,和《漢代文化與〈三國演義〉的造型設計》的長篇論文。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篇 中國清代官式建築
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築特點
第一節 中國古代建築特點
第二節 清代建築則例注釋
第二章 平面構成
第一節 平面構成法則
第二節 院落的幾種形式
第三章 基座
第一節 基座的結構與製作方法
第二節 基座高、面闊、進深的計算方法
第四章 斗拱
第一節 斗的功能與類別
第二節 斗主要構件名稱及尺度
第三節 幾種斗拱構件組合程式
第五章 柱、梁、枋、檁桁
第一節 柱
第二節 梁(柁)
第三節 枋
第四節 檁桁
第六章 板、椽、連檐及其他構件
第一節 板
第二節 椽及連檐
第三節 其他構件
第七章 翼角造型結構
第一節 翼角的形成
第二節 老角梁、子角梁
第三節 窩角梁、遞角梁、翼角椽
第八章 幾種常見的古代建築形式
第一節 硬山式建築
第二節 懸山式(挑山)建築
第三節 廡殿式(五脊式)建築
第四節 顯山式(歇山式)建築
第五節 其他形式建築
第九章 攢尖式建築
第一節 無斗單檐四角攢尖亭
第二節 無斗單檐六角亭
第三節 無斗單檐八柱圓亭
第四節 無斗重檐四角亭
第十章 牌樓、門類、遊廊、影壁
第一節 牌樓
第二節 門類
第三節 垂花門、遊廊
第四節 影壁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建築裝修
第一節 外檐裝修
第二節 內檐裝修
第十二章 油漆與彩畫
第一節 油漆
第二節 和璽彩畫
第三節 旋子彩畫
第四節 蘇式彩畫
第五節 其他構件的彩畫
第二篇 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演變
第十三章 原始社會時期建築(公元前六、七千年至公元前21世紀)
第一節 河姆渡文化
第二節 仰韶文化
第三節 龍山文化
第十四章 奴隸社會時期建築(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476年)
第一節 夏、商時期建築(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第二節 西周、春秋時期建築(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476年)
第十五章 封建社會前期建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589年)
第一節 戰國時期建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第二節 秦朝建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第三節 兩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80年)
第十六章 封建社會中期建築
第一節 隋朝(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
第二節 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第三節 宋、遼、金時期建築(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
第十七章 封建社會後期建築(公元1279年至公元1911年)
第一節 元朝建築(公元1279年至公元1368年)
第二節 明朝建築(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第三節 清代建築(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參考文獻

圖書前言

我從事影視美術教學和影視美術創作四十多年,雖然中間曾任一段副院長行政工作,但一直未脫離專業。1959年我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學電影美術設計專業。電影美術是門綜合性的造型藝術,或說是門邊緣造型藝術學科,它與多種造型藝術門類聯繫緊密,如繪畫、雕塑、建築等,曾有人把電影稱作“活動的繪畫、活動的雕塑、活動的建築”。所以我上學時建築課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設定 。那時請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周維權老師講這門課。當時這門課由於課時少,對中國古代建築這部分只能作了一般的介紹。學習期間,由於對電影美術不甚了解,沒有實踐經驗,也不太重視建築課,所以在校期間對此門知識掌握僅限皮毛。工作後第一部戲就跟中國古代建築打上了交道。那部戲的主要場景都是人文景觀,西南地區的明清古建築。當時無論內景設計,還是外景設計,都遇到古建的造型問題、結構問題、尺度問題。心裡沒數,只好到生活中去尋找相應的古建,對建築的形象、結構、部件用筆畫出來,用尺子測量數據。這時才真正感悟到古建知識對影視美術師的重要性,才真正知道它的分量有多重。
畢業留校後,系裡規定每位教員除教主課設計課外,還需備一門專業基礎課,如製圖、透視、置景、建築等,我選擇了建築課。開始了對建築,重點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學習和研究。後來我參加的影視創作基本都是歷史戲:《末代皇帝》、《一代妖后》、《三國演義》、《戊戌風雲》、《火燒阿房宮》等,與古建結下了不解之緣。
退休後在河北傳媒學院任教,還是教影視美術設計和建築這兩門課。學生畢業了幾批,畢業後從事環藝設計的較多,有的同學工作中涉及到古建,遇到了難題,常來向我詢問,請教,使我更感到古建這門課的重要性。
去年河北傳媒學院決定出一批教材,作為建校十周年的獻禮,各院系共上報六十部題材,終選九部,我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築及歷史演變》為其中之一。
中國古代建築是我國的瑰寶,它在世界建築史上獨領風騷。無論從影視美術設計的角度,還是從挖掘、繼承建築文化遺產的角度,寫一本較為通俗的、全面的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書,總是有一定的意義。
我編寫這本書的初衷,是為初入影視美術、舞台美術圈的年輕人編寫的學習參考材料,有三方面思考:一、這是一本中國古建內容較全面的通俗教材,主要內容除木作外、還有磚瓦作、石作、油漆、彩畫作等各方面的基本內容,使讀者較全面的了解中國古建的知識。另外,從我的老本行影視美術場景創作出發,寫進了我國古代建築的歷史演變,各個歷史時期的古建特點,把所收集的各個歷史時期資料,文字的、形象的,特別是形象資料,儘可能的利用上,這些素料對於影視美術、舞台美術創作極為有用。比如漢代部分,用的篇幅最長。因為我國的古代建築,地面上保存實物最多的是明清建築,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宋、遼、金、元建築,唐代建築僅有幾座,較遠的古建資料可能首屬漢代了。漢代古建築雖無實物可考,但文字資料,出土的漢明器、漢墓壁畫、漢畫像磚、漢畫像石所提供的漢代建築形象極為豐富,北京、河北、河南、陝西、上海等各大城市博物館都有大量收藏,所出版的有關書籍也很多,所以這部分在史中占比重較大。
影視美術師是某種意義上的建築師,影視美術師與建築師早就結下不解之緣。一八九五年電影誕生,一八九七年梅里埃爾借鑑了舞台布景,將二維繪畫套用到電影美術;真正使電影美術脫離二維布景,轉變為立體構築場景的是建築師卡米洛·莫洛桑蒂,一九一三年,他所設計的電影《卡比利亞》,使電影美術步入正規。他把建築的知識完全移用到電影美術中來,使這部影片美術設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部影片在電影美術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美術原有的繪畫形式,已脫胎換骨,拋棄了平面,構築了立體空間,適應了電影運動的本性,為電影美術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正確的途徑。
就我理解影視美術師與建築師的關係既有不相同之處,又有相同之點,概括起來兩者之間的同異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建築師設計建築相當於影視美術師的人文場景設計,人文場景設計的主要內容:一是建築,二是道具。從建築設計這點上兩者是一致的,是共同的;但設計的出發點不同,搞建築設計的出發點主要是從功能出發,為居住設計住房,為工廠設計車間,為娛樂設計劇場,若是住宅設計,考慮的是平房?是樓房?是多戶住的塔樓?還是獨門獨戶的別墅?主要從功能考慮;而影視美術師在設計時,不僅要考它的功能,更重要是“人物”和“戲”。從人物出發,特定人物,是影視美術師設計的著眼點。是什麼人使用,要表現什麼人,根據特定人物進行場景設計。人物身分、人物性格、人物愛好等等,根據特定人物,設計特定環境,用特定環境表現特定人物。影視美術師的創作,主要研究人與物的關係,通過人,研究物,通過物的設計,來表現人,不是一般意義抽象的人,而是劇中特定的人物;戲,就是故事情節,根據戲的需要來設計,戲需要什麼,設計什麼,與戲無關的皆可捨去,這兩者是影視美術師創作的焦點,著眼點,也是對美術師創作構思是否活躍、信息量掌握的多少、知識領域涉及的寬窄、藝術修養的高低、創作經驗的豐富與否的考驗。這是影視美術師與建築師在設計時的第一個同異。
其二、建築師都是當代的建築師,他的設計是為當代人服務的,與時倶進,他所設計的建築風格,樣式,與所處時代總風格是一致的,協調的,他服務的對象是當代人;影視美術師的創作,是依據劇本,故事寫的是現實生活,他設計的環境風格是當代的,故事是歷史題材,可能是明清的、遼金的、唐宋的、秦漢的、甚至遠古的原始社會,也可能是未來的、科幻的。衡量影視美術師創作的一個重要標準,行話叫做“時代感”,是表現的哪個時代,時代感強不強,他的作品風格必須符合故事規定的特定歷史時代。對建築史的研究和掌握對於影視美術師尤為重要,可能勝過於一般的建築師。這是影視美術師與建築師設計時的第二個同異。
其三、建築師的建築設計,是百年大計,真材實料,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離不開力學、材料學。影視美術師是為拍攝影視而設計建築,它要符合戲的需要,符合場面調度的需要,符合拍攝要求,哪影響鏡頭機位,哪影響鏡頭運動,設計搭建的場景要適應鏡頭的要求、運動要求,不適應的就能馬上拆掉,若需要,又能馬上恢復,真建築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美術師搞的假建築才能適應。建築師才是真正的建築師,美術師是帶括弧的建築師,“假建築師”,美術師設計的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建築,只是“搭景”,作假建築,“以假代真”,但要做到“以假亂真”,雖是假的,要做到在特寫鏡頭面前能騙過觀眾的眼睛,讓他們信以為真,當然有時也用生活中真實建築來拍,真真假假,讓觀眾真假難辨。筆者1985年拍電視劇《末代皇帝》,有一次香港大導演李翰祥去攝影棚參觀,當時正拍後寢宮的戲,也就是在搭建的“養心殿”後寢宮場景里拍戲,李導演進去一看,景的製作吸引了他,就走到欄桿罩前小心地用手去敲,然後笑笑說:“是假的!”(當然他知道是假的,只是對我們仿真成功的一種詼諧讚嘆)。對影視美術師來說,“騙術”越高,你的藝術、技能越強。美術師要表現的建築,無論它是磚材料,鋼筋混凝土材料,石材料,還是各種新興材料的建築,所用的主體材料都是木製的景片,所以美術師不研究力學、材料學,古建中的大木節點都用卯榫,而美術師搭景,不用卯榫,只用鐵釘,拍完戲就拆,不需保存。
所以本書初稿未涉及卯榫問題,後來考慮本書僅面對影視美術、舞台美術圈,服務面過窄,不如加上這一部分,使之對初入古建工作者、園林工作者、古建維修工作者、裝修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於是寫成現今版本。
為便於讀者對文字的理解,除結合文字附有一些二維圖例外,還附一些三維模型照片和部分動畫,這可能也是本書與其他此類書不同之處,也可說是一種創新。
另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基本都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本人只是根據需要加工、整理。
建築是一門具有時間,空間的龐雜工程,是一門大的學科。空間上充滿全球,世界各國的建築都不相同,我們國家的建築,東西南北也各有差異,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大到一個城池,小到一間房舍,類型從宮殿到民居,從商場到鋪面,從戲院到劇場,從車間到庫房,從機場到車站,從指揮所到碉堡工事,無不是建築;從時間上,我國從原始社會,到夏、商、周,經東、西漢,到魏、晉、南北朝,從隋、唐到宋、遼、金,最後至元、明、清,直至今日,各不相同。歷史越往前推,地面上保存的古建築越少,我們國家地面上保存最早的是唐代建築,也就三四件作品。就我知道的,佛教建築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禪寺,西安的大雁塔,至今尚未發現唐代的民居實物。越往前推,我們掌握的資料越少,特別是實物形象資料。所以,我把中國古代建築的重點放在清代的古建築上。清代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發展的最後一個繁榮期,它是在繼承前朝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並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研究清代建築有很多有利條件,一是清代建築在我國各地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實物,北京完好地保存下明清兩代的皇宮建築、皇家太廟、皇家祭祀場所、還有一批清代王府建築、民居保存好的也能找到一些,便於我們參照;清代建築文獻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也能查到參考;老工匠、老藝人、老專家學者健在,這些寶貴的財富為我們研究清代建築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隨著歲月的推移,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建築包括清代建築越來越少,保存在地面上的古代建築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我們有責任把它們保護好,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古代建築越來越被中外遊人青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句名言越來越被證實。自解放以來中國古代建築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人們重視過。一些旅遊景點大興古建土木,一些高中當賓館也都以傳統的裝修招攬賓客,甚至傳統裝修也走入普通百姓人家,所以研究清代建築是我們重點課題。
另掌握了清代建築結構、尺度、風格、樣式,有助於我們對我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建築的研究,可以觸類旁通。清代建築是一把尺子,是重要的參照物,有參照才有對比,有對比才有識別。
本書自去年六月動筆至脫稿,不到十個月的課外時間,完成這樣一部著作難度實在太大。我負責文字編寫,苗祥俊、周鶴兩位老師負責二維圖例、三維模型照片及三維動畫製作,我們分工不分家,文中有圖,圖中有文,配合默契,合作愉快,否則難以完成。
在編寫中得到美術學院院長鐘林軒教授與動畫教研組鄭仲元老師的支持與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特別是中國古代建築史學界的著名專家楊鴻勛老先生,八十高齡,還能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給予指導、提供資料,使之得以修正與提高,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由於時間倉促,錯誤、紕漏、不足之處難免存在,竭望古建界的前輩、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何寶通
2010年3月1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