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旨在對中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創新能力做一個客觀、動態和全面的評價。該報告通過大量的數字和科學的分析框架,對中國區域創新總的能力做了一個較全面的分析,並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創新逐一做了分析,是一本研究中國技術創新國情、了解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多樣性、進行區域創新能力比較的重要著作,是政府和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決策的重要參考讀物。

2009年,江蘇省由2008年的排名第4上升到第1名的位置,成為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上海市的綜合排名則由2008年的第1名下降到2009年的第4名;廣東省和北京市的綜合排名與2008年持平,分別位列第2名和第3名,二者的綜合效用值非常接近.
"2009年的報告顯示,由上海,北京等特大型城市輪流坐莊'全國區域創新能力第一名'的格局被打破."該報告的總協調組織人,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柳卸林向時代周報指出.
江蘇:技術創新是關鍵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借鑑了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發表的《國際競爭力報告》的經驗,重點從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的環境,創新的經濟績效等5方面對中國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我們的出發點是為衡量每個省市的創新能力建立一個平台.通過這個平台,這面鏡子,各個地域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而且能夠了解到其中的原因."柳教授對記者道出了當年做區域創新能力報告的初衷.
"江蘇省區域創新能力上升主要是因為兩點十分的突出.一是,江蘇企業在創新領域的投入在全國領先.二是,江蘇的創新環境有很大的改善."柳卸林教授強調,其中第一點是關鍵.
據江蘇省科技廳資料顯示,2009年江蘇全省企業研發投入年增幅超過30%,2009年達到580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83%.而且,全省企業在新興產業領域投資也以年均45%的增速快速增長.僅2009年新興產業完成投資1700多億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投資占工業的份額達23%,比上年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近年來江蘇省一直都是如此.以2007年的數據為分析基礎的《報告》里,江蘇省在企業創新能力下屬的諸如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數,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等指標中均位居全國第1名.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郁鴻勝教授作了進一步的分析."江蘇省在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上名列前茅是必然的.因為江蘇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當中特別注重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江蘇省GDP總量達到了2.5萬多億,而這其中製造業的貢獻超過1.7萬億人民幣,這不僅意味著江蘇有能力在企業創新能力投入方面更多,而且也要求江蘇省在產業的調整過程中追求創新.更何況,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上主要考察的就是製造業."
在引進先進制造業方面,比較近的一件事例是2009年11月17日投資5400萬美元,集研發,製造於一體的飛利浦醫療影像中國基地項目在園區正式簽約落戶蘇州.據介紹,飛利浦醫療影像中國基地代表飛利浦成像業務最高水平,將主要生產計算機斷層掃描機,核磁共振成像系統以及X射線設備等.
創新環境的改善同樣對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明顯.早在2006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50條政策,其中有近30條都與企業創新相關,為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近年來,江蘇省還對13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顯著帶動作用並體現國家水平的企業重大研發機構進行資助,首期一次性資助都在1000萬2000萬元以上.
一些地方政府同樣重視創新環境的改善.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宗傳宏副處長就提到,滬通鐵路大橋的構想提出來之後,南通的戰略地位提升得很快,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以50%的速度穩步遞增.同期,揚州,泰州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樣增幅明顯.
上海:"騰籠換鳥"帶來陣痛
與江蘇形成鮮明對比,向來位於"第一梯隊"的上海在綜合指標排名上首次跌出前三.自2001年首次頒布《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以來,上海一直名列三甲.在2008年的《報告》中,甚至位列第一.
柳卸林教授指出,"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排名的下降是上海市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
從創新環境方面看,2009年上海市的綜合指標排名居全國第6位.其中電話用戶數增長率,公路擁有量,每萬人平均公路擁有量,四種交通方式的旅客吞吐量,政府財政支出增長率,進出口差額增長率,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對教育的投資增長率,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數,6歲及6歲以上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增長率,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評價獲得金融機構貸款額,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評價獲得金融機構貸款增長率等這些指標均在全國排在25位之後,這與上海金融中心的定位不符.
在創新績效方面,2009年上海市綜合指標排名第3位.其中所有增長類指標的排名均比較靠後,且企業創新能力的指標下降較快,上海市發展已現"後勁不足"的疲態,其他省市正在縮小與它的差距.
柳卸林教授指出,製造業"空心化"和"騰籠換鳥"的產業結構調整策略是上海落後的主要原因.所謂製造業城市空心化即是因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空間有限,地價猛漲,造成製造業人力和資金負擔過重,從而不得不從城市中心地帶外遷.
在外遷浪潮中,世界500強企業上海紡織控股集團也難以"倖免".2006年2月,該集團下屬的工廠外遷.據了解,上海紡織下屬的一些工廠在江蘇大豐市經濟開發區內重新安家."這次外遷主要動因是2010年將要召開的上海世博會,但更重要的內在原因則是上海經濟結構面臨調整壓力."一些分析人士指出.
柳卸林教授對記者指出,"一些傳統產業的外遷導致了上海產業的空心化.對此,如果要提升上海的區域創新能力就需要在服務業,新興產業上投入更多.但是,從世界範圍看,中國在服務業,新興產業上的創新能力還比較低.從傳統的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產業升級有一個過程,上海,北京等城市正處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可是,這些城市還沒有比較有競爭力的服務性企業.這客觀導致了這些區域創新能力的下降."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宗傳宏副處長也對此表示認同:"2008年以來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向外遷移趨勢明顯也說明了這一點.在金融危機下,'騰籠換鳥'的調整思路客觀上也加劇了上海區域創新能力的下降."
2008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央提出加大力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淘汰技術水平低,產能落後,過度依賴資源的發展模式,提高企業研發水平,實現產業升級轉移.這一調整思路被稱為"騰籠換鳥".
"總體說來,'騰籠換鳥'的思路沒有錯,但短期內會導致該區域創新能力下降.這裡面還有一個具體的問題,即上海市不少經濟規劃是早就制定好了的,而且還是依照原來的產業結構制定的,如此一來就難保產業升級的完成."宗傳宏進一步解釋道.
上海區域創新能力的下滑趨勢會否持續學者們對此分歧較大.
柳卸林教授認為原來以大城市為載體的區域創新模式在中國會面臨越來越多的限制,因此在他看來未來一段時間內京滬等大城市在排名上可能還會被江蘇,廣東等地超出.相反的,諸如江蘇,廣東不僅企業家資源豐富,而且為製造業提供的施展空間遠超於原來的大城市模式.
然而,不少人並不認同這一觀點.宗傳宏認為,對於上海來說,"騰籠換鳥"的過程的確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這樣的痛苦過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它會促使上海下定決心以創新為目標,力圖從傳統的投資導向型經濟向以知識創新型經濟的轉變.
"上海正在走'集成創新'模式,力圖做到產,學,研一體發展,而不僅僅集中在製造業方面.一旦在服務業上有很大的突破形成新的創新體系,先進的製造業重新落戶,那么,上海還是非常有可能重回榜首的."郁鴻勝教授對時代周報指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