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民意識調查數據報告

中國公民意識調查數據報告

以2008年中國公民意識調查為基礎,全面展示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社會公眾對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認知狀況。對於研究變革過程中人們的觀念、行為和變化及其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的相互關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公民意識調查數據報告
  • 第一章:研究設計
  • 第二章:樣本基本分布
  • 第三章: 改革開放的成就與變化
內容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歷了深刻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的轉型,與之相伴,必然帶來公民意識的變化。中國公民意識年度調查是由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設計並實施的大型機率抽樣調查項目,它填補了關於中國公眾公民意識的系統性經驗研究的空白,為了解中國公民意識的發展狀況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料,可以作為政府、民間機構認識中國國情、制定相關政策的參考材料,也可以作為國際機構了解中國真實情況的可靠依據。《中國公民意識調查數據報告(2008)》除了數據調查成果外,所用輔助的區域抽樣方法和實施方法,也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調查概況
綜述
第一章 研究設計
第二章 樣本基本分布
第二部 數據報告
第三章 改革開放的成就與變化
第四章 公共服務與政府工作評價
第五章 國家認同感與自豪感
第六章 關心國家與地方事務
第七章 公民自由
第八章 民主意識
第九章 法制意識
第十章 公民權利義務
第十一章 公信意識
第十二章 公正意識
第十三章 政治效能感、公民參與和信任
第十四章 基層民主建設
第十五章 中國公眾對國家未來發展的信心
第三部 附錄
附錄一 2008年中國公民意識調查抽樣設計報告
附錄二 2008年中國公民意識調查實施報告
附錄三 附表

序言

中國的國情研究,一向有社會調查的優良傳統。早在上世紀初葉,就有學者開始做社會調查。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革命家和學者,為了弄清中國的社會問題,紛紛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其中為人熟知的,除了毛澤東外,還有陳達、李景漢、陳翰笙、費孝通等人。但過去的社會調查,基本上用的是傳統方法,即觀察、訪問、座談、蹲點等實地調查方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調查有了很大的發展,調查方法也日益科學化。晚近在西方發展較快的量化研究也被大量引進。然而我認為傳統方法與量化研究二者應該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西方人文主義與實證主義的分歧,實際各有偏頗。此處不擬多談。
1988年7月15日,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原名中國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建立後,就明確中心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當代中國問題的調查研究。1994年沈明明博士自美學成歸國後接任中心主任工作。在他主持下,中心在使用實證、量化的科學方法進行政策研究、市場調研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業績。在抽樣設計方面,中心可以自行設計各種複雜的大型抽樣問卷,並擁有一套標準的程式保證在抽樣實施的每一個環節堅持科學性;中心成功開發的“GIS/GPS輔助的區域抽樣”方法在技術上處於國際前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