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大鈔關

中國八大鈔關

明清兩朝設的鈔關,系中央設在地方的稅務機構,民國年間裁撤。明代禁海,京杭大運河是全國商品流通的主幹,全國八大鈔關有七個設在運河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八大鈔關
  • 屬性:中央設在地方的稅務機構
  • 特點:有七個設在運河沿
  • 萬曆年間:商稅總計31萬餘兩
歷史,起源,

歷史

明代禁海,京杭大運河是全國商品流通的主幹,全國八大鈔關有七個設在運河沿線,從北至南依次為:崇文門(北京)、河西務(清代移往天津)、臨清、淮安、揚州、滸墅(蘇州城北)、北新(杭州)。萬曆年間運河七關商稅總計31萬餘兩,天啟年間為42萬餘兩,約占八大鈔關稅收總額的90%左右。

起源

清初運河七關全部保留下來,並大體沿襲了明代的稅額。其後隨著沿海、沿江貿易的發展,清政府又在沿海和長江沿岸新設立了一批稅關,清代中葉全國性稅關已達20餘個。
清代前期運河、沿海及長江諸關關稅在全國關稅總額中所占一定比重。其中,運河諸關包括崇文門、天津、臨清、淮安、揚州、滸墅、北新等;沿海諸關包括江海、浙海、閩海、粵海四關;不過天津既是運河稅關,也是沿海貿易的重要港口,故這裡將該關稅收以各1/2的比例分別計入運河和沿海。長江諸關包括夔關、武昌廠、九江關、蕪湖關、龍江西新關(南京)等。這三條水道合計,稅額占全國關稅總額的80-90%,是全國最主要的流通幹線。
從康熙至嘉慶的一百數十年間,運河諸關稅收總額雖有增長,但它在全國關稅總額中所占比重已從清初的50%降至30%左右;而沿海諸關所占比重則從15%上升到37%,稅收額更是大幅度增長,為清初的9.2倍;長江各關稅收額增長了2.6倍,所占比重則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30%上下;沿海與長江合計,稅收額達310餘萬兩,約占全國關稅總額的6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